職業中學《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方法探究
孟憲坤
摘要:《計算機應用基礎》已成為中等職業學校各類專業學生必修的文化基礎課程之一。本文探討了該門課程的教學方法。包括:創設課堂情景;二、結合實物,精講理論;三、講練結合,人機交互;四、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關鍵詞:《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方法職業教育 隨著計算機應用深入到社會的各個領域,它在人們工作、學習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正在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加強學校的計算機基礎教育,在全社會普及計算機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是一項十分緊迫的任務。為此,《計算機應用基礎》這門課已成為中等職業學校各類專業學生必修的文化基礎課程之一。本課程的教學任務是使學生了解和掌握計算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熟練掌握典型機型和軟件,使學生具備較強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創業能力。那么,如何讓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迅速掌握、融會貫通計算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操作呢?下面結合本人的點滴經驗,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從創設課堂情景入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任何一門課,都要從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只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了他們的注意力,才能讓學生主動去學。我在教授計算機基礎這門課時,根據本科目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認知能力,運用各種適當的教學手段和方法來吸引學生,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學。 課堂激趣方法有很多,我常用的方法有: 1、以物激趣 對一些抽象、復雜的內容,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或教具實物等。比如,在介紹外存儲器時,我就準備了3.5”和5.25”的軟盤各一張,一個廢舊的硬盤和一張光盤,使學生能一眼看出這幾種外存是有區別的,然后再從存儲介質、組成材料、容量、存取速度等各方面加以介紹。 2、以疑激趣 精心構思,設置懸念,根據每節課內容的特點,設計相關課件,激發學生的好奇心,造成學生心理上的焦慮、渴望和興奮,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思考與探索。比如,我在講解WORD2000 的頁面格式時,自己先設計好一份文檔,加上頁眉、頁腳,選擇一種漂亮的頁面邊框,把不同的段落設置成不同的字體和顏色,再加上不同的底紋效果,把本節課所要講的內容全都用上,盡量做得漂亮些,然后演示給學生看。這樣,學生會很自然的接受這一部分內容,并且會主動地去學習。還能盡可能地發揮他們的藝術想象力,設計出自己最滿意的文檔效果。 二、結合實物,精講理論,讓學生從生活中理解概念 學生在學習計算機課程中離不開計算機的使用,目前計算機的應用雖已很普及,但對絕大部分學生來說,對計算機硬件的認識只處在對外觀的認識水平上,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教師在理論課講解時,只是空洞地向學生介紹計算機的組成、功能,學生并沒有一個感觀的認識,所以聽完也就忘完了。鑒于此,我在講硬件的基本構造及各組成部件的功能時花費了一定的時間和精力,首先我精心設計了理論部分的教學課件,從網上下載所有硬件的圖片,比如主板、硬盤、CPU、內存條等,還把學校機房閑置不用的486機打開,讓學生直接面對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實體,再一一介紹各部分的名稱和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