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進行時--企業VS經銷商
查鋼
產品與市場應當是一個互為因果的關系,但在企業與經銷商兩者看來,是各有側重,各不相同。市場的需求決定著產品的定位。
企業的優勢是擁有產品的“出生證”,這是絕對一方,但是在對產品的包裝策劃上,還是要參照市場需求為導向,否則,閉門造車的東西只會自娛自樂!經銷商的絕對一方就是網絡,有人說,二十一世紀是網絡的世紀!龐大的網絡流動可以保障血液暢通無阻。但是光有消費者的需求,沒有產品的補充,“跑空車”也只會更費油。
因而說,市場與產品的關系可以說是雞與蛋一樣的重要。俗話說:合則雙贏,分則兩散!只要雙方各自發揮自身優勢,自然是一本萬利了。
VS:招不上商,難!招上商,更難!
一個好的產品出生了,或是說策劃到位了,接下來就要投入市場。企業與經銷商的眼光都聚焦于一點——產品,產品的壯大關乎企業和經銷商的自身利益,尤其是對于一個只有產品,沒有網絡;一個只有網絡,沒有產品的合作雙方來說,這是處于兩難的境地。
招不上商,難的是企業,擁有合法“出生證”,因自己的實力和市場行銷經驗的不足,導致孩子卻養不活。產品在市場上沒有前途,不被經銷商和消費者認同。有不少這樣的企業就因這個原因“花開花落”。
招上商,難的是經銷商,資金的不斷投入和人財物的付出,心理承受點不斷下降,廠家的承諾都是在市場有回報的情況下進行,有了貨款入賬,才有物料支持,這不相當于是借雞生蛋嘛。廠家對市場需求的把握不定,在失去促量商機和功效口碑宣傳之后,又會影響經銷商忙著“解套”,市場保護體制全線崩盤的嚴重后果。
VS:產品上市賣得不溫不火?是企業,還是經銷商的原因?
自已的孩子,總是要操心的,關健是銷售量的細水長流,對企業與經銷商都是一個痛苦。大家都知道,利潤的多少雙方關注,但雙方更關注的是資金的周轉率。
產品上市只是推廣的第一步,下一步的推進執行度計劃該如何作呢?其實,這是雙方共同的責任。在前期企業是主體,負責產品的策劃和功效開發,經銷商為輔,確定產品銷售渠道的定位和營銷引爆。上市后應以經銷商為主,負責整體網絡的合理建設和布局,對消費者的銷售心理進行引導消費。企業為輔,在宣銷上樹立現有和潛在消費者的需求觀念,同時,樹立企業和產品的良好品牌形象。
有些情況下是,產品上市后企業把產品交給了經銷商,企業就坐收貨款了,光靠經銷商一個人的力量是不夠的,雙方應該明白:產品上市后,還要時刻根據市場的消費需求和競品動態對現有銷售政策進行修正。產品的四個成長階段其實就是一個“與時俱進”的過程。
VS:面對競品,企業與經銷商能否同仇敵愾?
俗話說:只能共患難,不能共富貴,經過市場的一陣打拼之后,產品進入了發展階段,外界又來斷有新產品的介入,難免會心神旖動。
作一個比喻:企業與經銷商之間就是一個夫妻關系,在發展到一定階段,就會有“一年痛”、“七年之癢”,這也很正常,企業內部管理和研發能力的脆弱性,注定了在市場競品介入時的懦弱,企業承受不了這種壓力而偏離產品的功效和宣傳維護。此外,經銷商長期作一個產品,熟悉這個產品的操作套路之后,投入的激情自然會淡化。這時候,有新的產品(競品)出現,競品的出于對市場的細分,在包裝和價位、對經銷商的相關政策上讓人耳目一新,競品廠家“繡球、媚眼”不斷的拋,這時候經銷商難免會“紅杏出墻”。
俗話說,夫妻重“情”,商人重“利”,雙方都應該要冷靜的分析一下,競品究竟是不是“紙老虎”,自身的產品有沒有局限性,本身的網絡實力有沒有這個能力,尤其是廠家要評估產品研發和功效的后續發展能力。
VS:產品樹立了品牌,對企業與經銷商是好事,還是壞事?
產品做起來了,企業的腰板兒自然就硬了許多,雖說是你經銷商做了不少的工作和努力,但關健還是我的產品過硬,消費者信籟。有你的網絡我的產品賣得好,沒有你的網絡我的產品照樣也不錯。現實中有不少企業是這樣,孩子養大了,還是要跟著親生父親走,企業一下子收回了產品的代理權,經銷商欲哭無淚。
我認為:這是一個認識觀念的問題,經銷商選擇這個產品時眼睛不應只看著這個產品的利潤,應該選擇一個對自己有利的產品,并且要對產品進行論證,是長線產品還是短線經營,是“忽悠”型還是“功效型”,對現有網絡的提升有沒有幫助,做大了網絡該如何承載,做不起來如何在網絡內合理消化。另外,關于運作后期,產品品牌力方面,經銷商與企業之間一定要通過合同約束,明確雙方的權利和義務,經銷商要永遠明白“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面”,同樣,企業在產品的品質上更不能投機取巧,以次充好。否則,才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掉得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