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強化社區醫療衛生人才培養
徐萍
我國醫療衛生的一項重要措施是加強城鎮社區醫療衛生服務,其目的是加強和建立健全公共衛生服務體系,減少社會公共醫療資源的浪費,讓人享受到公共衛生服務體系的好處。做到小病近治、省錢、省力、省心,讓人無病早防有病早治,提高社區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利用率同時緩減交通壓力,“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是近年來社會關注的一大熱點問題,社區醫療衛生服務機構主要是提供公共衛生服務和基本醫療服務,包括健康教育、傳染病及慢性病防治、計劃免疫、婦幼保健、老年保健、康復、計劃生育技術指導等,具有明顯的公益性質,不是以營利為目的,而是為所轄社區的居民服務。
從新一輪醫療制度改革的態勢來看,發展社區衛生服務成為國家解決群眾的重要方法之一。對社區衛生服務事業中人才培養更是重中之中的,實踐證明,我們必須充分考慮到人的因素,調動社區醫療服務人員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通過一系列制度化的建設,合理、規范地建立一支社區衛生服務的人才隊伍,才能做好社區衛生服務事業的人力資源保障,也是解決這個問題長治久安的辦法。
發展社區衛生服務是體現公益性的事業,是公共的利益和福利,但公益性事業不能寄托于幾個人來做,也不能僅僅寄托于操作者的思想品質和道德修養。我們不能要求公益性完全體現在行使公益活動者本人的身上,如果本位主義地認為公益性事業是不考慮經濟利益的,那么行使公益事業的人也不要考慮經濟利益,這其實與真正的公益性是背道而馳的。現代人追求自我價值的最大化,包括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兩者不能脫鉤。如何同時實現社區衛生服務事業中人的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自我價值如何在公益性事業中得到合理、充分的體現,是我們在解決這個問題中需要認真思考的。
國家和衛生部針對提高社區衛生服務醫務人員素質制定了一些措施和方法,比如通過建立全科醫師的制度,加強培訓,鼓勵一些退休的醫務工作人員下社區等等。但我覺得這些方法如果沒有長效機制作為保障,缺少系統性,在基層執行的力度就會很有限,到最后有很多會成為一紙空談,落不到實處,導致人民群眾生病就醫時仍然對社區醫療服務機構望而卻步。由此,我覺得可以采用以下一些方法來改善這個局面,以利于制度化、系統化、規范化地建立培養社區衛生人才的體系,為建設和諧醫患關系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
1、建立輪轉制度,逐級輪轉,雙向輪轉。大醫院部分醫務人員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醫務人員輪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服務站的醫務人員輪轉。也就是說大型醫院的醫務人員應定期輪轉到所屬地的社區衛生醫療機構中工作一段時間,讓他們能夠充分了解基層醫療工作的特點和人民群眾的健康服務需求;社區醫務人員也可以定期安排到上級醫院從事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同時學習新的醫療觀念,接觸新的醫療技術,提高醫療水平。通過雙向和逐級輪轉,進一步提高各級醫務人員的醫療水平和思想素質,努力培養醫務人員的責任心和服務理念。
2、拓展退休專家在社區服務的渠道。聘請有經驗的離、退休專家定期到社區醫療衛生服務機構進行幫帶。老專家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和臨床經驗,這樣既可以發揮老專家的專長和余熱,又可以幫助社區醫療衛生服務機構衛生人員跟隨專家學習醫療知識和增加醫療衛生工作經驗, 同時社區居民在家門口就可享受高層次的醫療服務。
3、建立行醫檔案制度和考核制度。把輪轉到基層工作的經歷記錄到行醫檔案中去,讓基層群眾對其工作進行評價和監督,使“下社區”不會變成一種形式主義和走過場,從而能保證輪轉醫務人員在基層工作的質量,讓廣大群眾能就近享受到大醫院高標準、高水平的醫療服務。
4、國家和各單位要充分保障社區衛生服務工作者的利益,在經濟上和社會地位上給予重視,在收入分配、績效考核、職稱評定等對他們有切身利益的各個方面給予一定的政策照顧,制定相關的保障制度,例如把社區醫療衛生服務機構放到專業的衛生預防與醫療服務中來,也就是把社區醫療衛生服務機構衛生人員納入國家正式的編制中,這樣就可以對社區醫療衛生服務機構衛生人員醫療行為進行規范管理,防止和減少醫療事故的發生,切實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讓他們能夠全身心投入到社區醫療服務中去。
5、探索新的醫學教育和宣傳方向,讓醫學教育和輿論導向要適應新時期的醫療改革方向和衛生工作特點,不能讓社會和群眾誤認為大醫院的大醫生才是醫療隊伍中的精英,社區衛生工作者就矮人一等,低人三分。應該樹立社區醫務人員的正面形象,為社區醫療服務營造一個寬松而嚴謹的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