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檔案管理應當強化還是弱化
未知
【 正 文】 傳播學研究的一大特色是善于運用圖像模式對傳播現象進行描述和解釋,引入模式方法為全面考察檔案信息傳播提供了很好的借鑒。本文結合前人的研究與自己的思考提出一個檔案信息傳播模式的構思。 一、傳播的一般模式 模式實際上是對現實事件的內在機制以及事件之間關系的直觀和簡潔的描述,它作為一種研究方法,既可以表現靜態的結構,又可以進行動態的描述,并且以一個獨立的系統而存在。 最早的傳播模式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世紀的亞里斯多德模式,它扼要地提出了傳播的五個基本要素:說話者、演講內容、聽眾、效果及場合。而在傳播學上具有奠基意義的傳播模式是1948年哈羅德·拉斯韋爾提出的五W模式:Who,Says What,in Which Channel,to Whom,With What Effect(誰,說了什么,通過什么渠道,對誰,取得了什么效渠)。然而,五W模式忽略了傳播的反饋要素,僅是一個單向線性傳播圖式,事實上人類的傳播活動并不是一個被動直線過程,而是一個復雜的、動態的,具有主動性、創造性和繼承性的雙向互動過程。因此,此后很多學者在五W模式的基礎上提出了不少傳播模式,如1954年威爾伯·施拉姆提出的高度循環性的奧斯古德——施拉姆模式,1967年丹斯提出了著名的螺旋模式,為某些循環方式無法描述和解釋的傳播現象提供了最好的圖解。 由此可見,傳播模式有一個積累、深化和發展的過程,其演變經歷了一個從單向線性到雙向循環,由要素性到結構性,由靜態到動態,由簡單到復雜的進化過程。這個過程是我們分析檔案信息傳播過程與結構模式的基礎。 二、檔案信息傳播模式的構成 廣義的檔案信息傳播包括檔案館(室)的檔案信息傳播活動和私人檔案擁有者的檔案信息傳播活動。檔案館(室)的檔案信息傳播偏向于公共組織傳播,而私人檔案信息傳播則傾向于人際傳播。本文所討論的檔案信息傳播活動指的是檔案館的檔案信息的交流傳遞過程。 檔案信息傳播是一種特殊形式的傳播,其傳播活動本身既屬于傳播活動的大范疇,具有傳播活動的一般規律,同時由于它的傳播對象——檔案信息是一種特殊的信息,其傳播方式、活動規律無疑又具有自己的個性特點。因此,只有建立在共性與個性有機契合基礎上的模式,才能反映出檔案信息傳播活動的規律和特點。 檔案信息傳播結構涉及到諸多復雜因素,這里進行的模式分析主要是考察其傳播過程中一些基本的構成要素,它們足以形成檔案信息傳播模式的基本框架結構。檔案信息傳播的結構包括五個基本要素:檔案信息源、檔案館、傳播渠道、檔案信息受眾和反饋。這五個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循環互動,共同構成了這樣一個傳播過程: 附圖 1.檔案信息源。即各種各樣的檔案資料,包括紙質檔案、聲像檔案、電子檔案等,通過檔案館有意識、有目的、有選擇地收集進館。 2.檔案館。在檔案館中,經過整理、鑒定、加工等常規程序將檔案信息有序化,并根據實際情況,按照一定的傳播方式傳遞給相應的檔案信息受眾。 3.傳播渠道。包括公共組織傳播渠道和大眾傳播渠道。檔案信息傳播者可以決定檔案信息傳播渠道,檔案信息受眾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實際需要選擇一定的傳播方式獲得相應的檔案信息。 4.檔案信息受眾。不只是一般意義上的檔案用戶,還包括主動或者被動接觸到檔案信息的人。 5.反饋。檔案信息受眾對傳播效果的反應信息反饋給傳播者之后構成了一次傳播流動過程,傳播者根據受眾的反饋信息做出相應的調整,然后又開始新一輪的檔案信息傳播。 在上述檔案信息傳播模式中,檔案信息傳播過程中的檔案信息既可以進入大眾傳播系統轉換為其他形式,從而進入人際傳播、市場傳播和公共組織傳播渠道,也可以直接進入公共組織傳播渠道。傳播者在一般傳播模式中主要是作為信息源的傳播和報導者身份出現,而檔案信息傳播者既是檔案信息的收集者、整理加工的把關人,更是承擔市場及公共渠道檔案信息傳播活動的中介人。檔案信息受眾也比較復雜,既可以是大眾傳播的直接受眾或消費者,也可以是公共組織傳播的檔案用戶。不同的傳播渠道和方式中的傳播對象是復雜的、多元的,這是由傳播途徑的多元并存和傳播對象存在的不同社會角色等方面因素決定的。受眾的反饋活動是檢驗傳播取得什么樣的效果的重要環節,一般是由此構成檔案信息傳播活動再一次實現的一個螺旋過程,因此這種反饋具有循環性。 三、檔案信息傳播模式的分析 1.傳播的起點 一般的傳播模式都以傳播者(個人或群體)作為傳播的起點,傳播者將已經準備好的信息傳遞出去,筆者認為這種傳播起點是不適用于檔案信息傳播模式的。 近年來,檔案數量的急劇暴漲與庫房容量相對有限的矛盾一直困擾著檔案界,為了解決這個矛盾,檔案館加大了鑒定工作的力度,并且提出了要介入文件管理流程進行前端控制,以保證在有限的空間內容納最多、最有價值的檔案信息。檔案館對檔案信息源的鑒別、選擇、收集工作成了一項重要而又艱巨的任務,理應是檔案信息傳播的起始。如果把檔案信息源置于檔案館之后,人們很容易誤認為檔案館的傳播任務只是將已經收藏的檔案信息傳播出去,而檔案館對分散在社會中的大量的檔案信息的選擇、收集這項基本功能就突出不了了。 檔案館館藏的質量是傳播活動的基礎,沒有高質量的館藏就不可能有好的傳播效果。我國檔案館館藏結構不合理是老大難問題,以這樣的館藏為基礎進行的傳播活動效果不理想是意料之中的事,因此,應當把檔案信息源提前到傳播者之前,強調檔案館的“把關人”作用,嚴格控制進入檔案館的檔案資料的比例及質量,優化館藏結構,為檔案信息傳播打好基礎。檔案館一些中心工作的開展需要館藏以外的信息,例如舉辦展覽,光靠館藏不夠,必須搜集館藏以外的信息作為補充。因此,檔案館深層次上的檔案信息傳播并不僅僅是將館內有序化的檔案信息傳遞給受眾這樣簡單,其真正內涵應是將分散在社會中無序化的、有用的檔案信息經過整序、加工之后傳遞給受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