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摸女人的胸视频,91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最新,黄色视频性爱免费看,黄瓜视频在线观看,国产小视频国产精品,成人福利国产一区二区,国产高清精品自拍91亚洲,国产91一区二区

加急見刊

“一個中國,兩個臺灣”——盡速籌組臺灣自治政府

佚名

摘要:兩岸分裂導致臺獨勢力不斷壯大。而臺獨與其說是在分裂中國,倒不如說是在分裂臺灣。陳水扁一味追求權力,為此不惜挑起族群、省籍和國家認同議題,在臺灣社會制造敵我,又因為人格破產,不僅失信于兩岸和國際,也將在未來四年中深陷于正當性的質疑之中。島內“南北臺灣”的對峙日趨嚴重,更有越來越多不滿時局的人們地用腳投票,經商、求職、就學和定居于大陸,客觀上也形成了“東西臺灣”的格局,這一勢頭加速發展,卻可能使得陳水扁在島內的支持率相對增加。既然大陸不能排斥來自臺灣的移民,當務之急就是,將這些向島外流離的民意重新凝聚起來,這就需要一個新的凝聚核心,主動推行“兩個臺灣”,進而吸納島內更多人士來歸。在廈門、金門地區劃出“臺西市”,在此基礎上,盡速籌組臺灣自治政府,以“臺西政權”對“臺北政權”,對內爭奪民意支持,對外爭奪國際空間,中國中央政府反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居于超然地位。本文從法源、地域、人民、財經、外事、軍事以及未來統一等方面進行了一些討論。

一、“中國意識”錯亂,才使“臺灣意識”高漲

本來,按照1946年在大陸制定、1947年頒布實施,目前仍然實際適用于臺、澎、金、馬地區的“中華民國憲法”,國家認同并非問題。國家認同就是中國,只不過共產黨1949年改國號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而國民黨的傳統立場,如連戰所說,“一個中國就是中華民國”。“中華民國”是當年孫中山先生領導國民革命的成果,與目前在臺灣的中國國民黨素有歷史淵源,這個政治圖騰曾經對于國民黨更為有利,好比金鐘罩、鐵布衫。

然而1949年中共建政后,逐步在國際上取得中國的當然代表權,特別是在1972年承接了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的席位,大獲全勝。在大勢所趨之下,1991年,臺灣當時的國民黨執政當局宣布“終止動員戡亂狀態”,等于承認了對岸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岸的正統之爭就此告一段落。

國民黨的“中華民國”不斷弱化以至失去了中國正統性,連同其在臺灣統治的正當性也受到挑戰——國民黨長期是以“中華民國中央政府”的名義在臺灣這個“地方”實行統治的,以“萬年國會”宣示“法統”,因其“正統”故而“正當”,曾經以此回避臺灣的全面民主化問題。時運不濟的是,這個“中華民國”,不僅對外國際空間日漸萎縮,經常被誤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招致身份困擾,對內又背負著二二八事件以及長期威權統治的道義重累,“原罪”洗刷不清,在內外夾擊之下,幾乎快要變成一項負資產。

中國國民黨傳統上向人民所灌輸的“中國意識”,也不斷錯亂,以至于,中國究竟是“中華民國”,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甚至是“中共”,眾口難辨,莫衷一是。中共在國內一黨獨大,長期執政,向來以中國自居,外界多已習慣把中國等同于中共。長期反共的“中國”國民黨,又曾經防守臺灣免于中共統治,僅僅因為割不斷理還亂的歷史淵源,倒頭來被指為“通共”、“賣臺”。國民黨服膺“中國意識”對外爭不及中共,靠攏“臺灣意識”對內又搶不過民進黨,所以是兩面受敵。

所謂“臺灣意識”,其中以“臺獨”最為極端。從法律上看,“臺獨”與其說是直接反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倒不如說是意圖顛覆“中華民國”。“臺獨”理論幾乎把臺灣理解為“中華民國”的“殖民地”,國民黨則被視為來自“中國”的“外來政權”,由于歷史的原因這個政權最初是以“外省人”為主體的。于是外省人——國民黨——“中華民國”,成為民進黨向“臺灣人”(“本省人”)所宣稱的“三合一”敵人。“臺獨”不過說說而已——民進黨現在更多代之以“臺灣主體意識”或“本土認同”,對他們來說,斗敗國民黨、爭權奪位才是要緊大事,這個過程假以民主的名義,更有賴于煽動“本省人”對于“外省人”的不滿和仇恨。

所謂“臺灣意識”,冠以臺灣之名,說白了是“福佬意識”,即占人口多數的閩南裔本省籍自認為才是“臺灣人”,以此區別于1949年前后來臺的“外省人”(包括“外省第二代”),甚至還要區別于老早已經來臺“客家人”。臺灣歷史上的漢人、原住民沖突,漳泉、閩客械斗,乃至戰后本、外省人之間的相互歧視與不信任,經過幾十年的交流與通婚,族群之間原本不再是個問題。但是經過政治人物的刻意運作、大眾傳媒的應聲附和,這種“想象的沖突”再次使社會受到重創。陳水扁之險勝,關鍵正在于“福佬意識”在中南部的發酵,造成“臺灣人選臺灣人”的氛圍,選前的兩槍更是催化劑。

但是歸根究底,“臺灣意識”的不斷高漲,與其說是“臺獨思想”的泛濫,倒不如說是“中國意識”錯亂的另一種表現。概括地說,恰恰是“兩個中國”,造成了島內“中國意識”的錯亂,每逢選舉,則往往潰不成軍。國民黨的論述能力相形見絀,這就注定了一敗再敗的命運,而民進黨儼然已經掌握“臺灣意識”論述的主導權。陳水扁以公投綁架大選,自以為得計,下一步年底的立委選舉,必將繼續以所謂“本土認同”為主軸,泛藍陣營恐怕難以招架,甚至會隨之起舞、自亂陣腳。

二、“本土認同”暗藏玄機:“認同”,還是“仇恨”

畢竟對陳水扁而言,你選的哪門子“總統”?難道還不是“中華民國”“總統”嗎?他這時候自然不敢直接否定“中華民國”,但是不斷暗示其為“外來政權”,與之相對應地,喊出了“延續本土政權”的口號,精心炮制了所謂的“本土認同”。“本土認同”,究竟認同什么?據說是“認同這塊土地”。土地又不會說話,究竟誰能代表這塊土地?誰認同誰?

原來是根據先來后到,似乎外省人、甚至客家人才有認同問題,占人口多數的“臺灣人”(實為閩南裔)儼然就沒有認同問題,當然地代表臺灣,前兩者要認同于后者,照此邏輯,恐怕只有原住民才有資格選“總統”,偏偏原住民領袖對這樣的“本土認同”嗤之以鼻。這種“認同政治”只有希特勒的“納粹政治”可以遙相呼應。

更有甚者,“愛臺灣”的專利也被狹隘定義的“臺灣人”所壟斷。民進黨自命為“臺灣人政黨”,其所要求民眾的“愛臺灣”,就是無條件、無原則地支持自己這個黨及其候選人。

陳水扁這次選戰的主軸,更完全以所謂“愛臺灣”和“賣臺灣”劃線。然而,一朝大權在握、沐猴而冠、雞犬升天的民進黨新貴們,禍臺灣日深矣。

陳水扁欲蓋彌彰地說,“臺灣沒有族群問題,只有國家認同問題”。實則是,他以所謂“本土論述”分化國家認同,主動挑釁兩岸關系,并以此挑撥省籍、族群,不惜在人群中制造敵我,作為選舉動員的工具,社會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被惡意挑撥的族群對立,讓我們感到階級斗爭的幽靈再現,至于所謂“去中國化”種種,簡直與“文化大革命”的思維如出一轍。

選后曾經有學生質問陳水扁:“為什么要常常說人家不愛臺灣?不能說投1號就是愛臺灣,投2號就是”中國人“,這不是”認同“,而是”仇恨“”。陳水扁裝模作樣地回答,他與民進黨都應“率先檢討”自己是否“做得不夠”引起“誤會”。這卻讓很多臺灣人士聽來心驚肉跳,難道他還做得“不夠”嗎?

臺灣仍然有不少民眾對于“中華民國”懷有深厚感情,現階段維持“中華民國”對于臺海穩定更具有重要意義。可憐國民黨老成謀國、也還算顧全大局,卻陷入被動挨打的境地。

對于暗藏玄機的“本土認同”,國民黨如果“拿香跟著拜”,還是落于人后,不僅吸引不到民進黨的票,還會跑掉自己原有的票。而民進黨為此一再挑戰大陸底限,主導了選戰議題,混淆視聽,使得國民黨所擅長的公共政策領域得不到應有關注。國民黨為臺灣安危計,忙于消毒、滅火。有了這樣的安全閥,只要臺海戰爭還沒有打起來,民進黨反而顯得“英勇”無比,國民黨則更加坐實了“通共”、“賣臺”的罪名。反攻大陸無望,又不甘心歸向中共,國民黨已經不能理直氣壯地鼓吹中國認同。“臺灣意識”、“本土認同”則成了民進黨屢試不爽的“獨門絕技”。

反倒是陳水扁這樣一個天天指責別人不認同臺灣、自己卻從來沒有真心認同“中華民國”的人,“竊國者為諸侯”,他一經當選,對內仍然要以“愛臺灣”為假面具,對外卻絲毫不敢放棄“中華民國”這一護身符,“臺獨”的“最高理想”早已棄如敝履。國民黨辛辛苦苦、念茲在茲的“中華民國”,到頭來為他人作嫁衣裳。陳水扁通過“認同政治”當選,已經顛覆了民主的價值。反對者所感受到的,非但是敗選之苦,而有如亡國之痛。

三、主動推行“兩個臺灣”,才能矯正“臺灣認同”

就筆者個人看來,如果說陳水扁之流矢志于利用民主推動“臺獨”,那還真是高估了他,倒不如說他是利用“臺獨”或所謂“臺灣意識”玩弄民主,以謀取權位。所謂“臺灣獨立”與當年的“反攻大陸”一樣,都是自欺欺人之談。至于一再被炒作的“臺灣意識”或“臺灣認同”,與其說是在對抗“中共強權”,倒不如說是虛晃一槍,用心更在于反復暗示國民黨是“外來政權”,宋楚榆是“外省人”,而連戰祖籍臺灣卻出生于大陸。陳水扁強奸民意的所作所為,于中國大陸毫發未損,卻已經一再地、深刻地傷害到臺灣少數族群,如同希特勒以雅利安人的“德意志認同”迫害猶太人,更如同希特勒以持續迫害猶太人取得永遠統治德意志的正當性。如果類似的伎倆一再得逞,可能引發大規模的人權危機,更將葬送臺灣五十多年來的民主果實。

可笑又可悲的是,臺灣尚未“獨立”,民進黨已經不擇手段地分裂了臺灣。或者說,真正符合他們利益的,不是“獨立”的臺灣,而是“分裂”的臺灣。不僅島內“南北臺灣”的對峙日趨嚴重,更有越來越多不滿時局的人們地用腳投票,經商、求職、就學和定居于大陸,客觀上也形成了“東西臺灣”的格局,但問題是,這進而使得陳水扁的支持率相對增加,故而有必要將這些流離的民意重新凝聚起來,這就需要一個新的凝聚點。

民進黨所試圖主導的“臺灣認同”,已經被摻雜了太多的私貨,如今要挽救臺灣危機,瓦解多年來甚囂塵上的民粹浪潮,倒不妨主動推行“兩個臺灣”,積極引導兩岸關系變局,才有可能矯正“臺灣認同”。這一戰略可以從盡速籌組臺灣自治政府開始。既然“兩個中國”瓦解了“臺灣意識”,“兩個臺灣”也可望分化“臺灣意識”。

目前已經有一、兩百萬臺商長居大陸,他們得到大陸的政策優惠,盡享中國資源與市場之利。從中共官方來說,這是一種統戰策略。但是,“以商反獨”具有一定效果,“以商促統”則收效甚微。一些臺商擔心,中國果真統一后,自己的“統戰”價值會下降,長期維持“不統不獨”的局面,反而對他們有利。更有一些臺商在島內或暗或明地資助臺獨勢力。照此下去,可能釀成養虎遺患的局面。故此,有必要促使他們做出選擇,而這種選擇暫時也不至于影響其在島內的權益。

對于更多普通臺灣百姓來說,由于與生俱來的原因,其與大陸隔膜較深,要他們一時之間能夠認同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或他們所理解的“中共”,的確有些困難。因此需要提供一個作為適當中介的認同對象。而臺灣民眾“走出去”,爭取國際身份和國際空間的訴求,也應得到適當的尊重和保護。

今年320臺灣大選爭議,更全面引發了扁政權的正當性危機。縱使其如愿在520就職連任,也不會被大量的海內外臺灣人民所承認。故而在520或稍后一段時間,中國中央政府可以宣告成立“臺灣自治政府籌備處”,同時全國人大還可以開始起草“國家統一法”或“臺灣基本法”。可以暫不公布政府名單,并主動邀請臺灣各黨包括泛綠陣營參加這個政府(當然他們未必肯來,這里不妨做個姿態)。如果覺得叫政府不宜,也可以稱為“臺灣自治協會”之類。這個政府肯定會被反對者攻擊,但這個政府還是可以有所作為的:

四、臺灣自治政府的籌備要點

(1)法源: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央有權決定地方建制和調整行政區劃。在一國兩制的構想下,制定“國家統一法”或“臺灣基本法”。臺灣自治政府可以敬奉媽祖,信仰三民主義,以閩南話和普通話并為官方語言,擁有自己的旗幟和歌曲。可以考慮使用青天白日滿地紅旗,或者干脆借用民進黨黨旗。歌曲則可以選用臺灣政治集會上常用的“愛臺灣”之類。

(2)地域:

設立“臺西市”。在廈門劃出專門地帶,姑且名之為“西臺灣”或“臺西”(West Taiwan,對應于臺北、臺南、臺東、臺中),作為“臺灣自治政府”的駐地。“臺灣自治政府”所管轄的地域,除了包括“臺西市”及臺灣本島、澎湖、金門、馬祖,還可以將廈門乃至漳州、泉州劃入,后兩者可是很多臺灣先民的祖居地。如同臺北當局一直還在金門設置有福建省,中國中央政府在“臺西市”設立臺灣新政府也不足為奇。

在過渡時期,廈門市可由“臺灣自治政府”與大陸福建省政府雙重管理,或者由“臺灣自治政府”將部分或全部職能委托福建省管理,以免影響其市政秩序的連續性和穩定性。

過去曾有些擔心臺灣當局放棄金門、馬祖,而使得臺灣與大陸漸行漸遠,現在只要先行設立了“臺灣自治政府”,以此接收金門、馬祖,甚至主動封鎖金門、馬祖以招安,就可以更進一步削弱臺北當局的正當性。收復金門后,大、小金門作為臺西市的一個區,“臺灣自治政府”移駐“臺西市”的“金門區”,臺灣本島居民仍然可以自由來往。

該政府還可以出面倡導臺灣本島“南北分治”、“縣市逐一公投以脫離臺北當局”等。

(3)人民:

“臺灣自治政府”所管轄的人民,除了臺灣本島、澎湖、金門、馬祖以及廈門的居民,還包括在大陸其他地區和海外各國定居的臺灣人。該政府定位于一個民主政府,應建立一個適當的選舉程序。

據筆者了解,不少臺灣人即便承認自己為中國人,也希望在國際上有所區別于中國大陸人。“臺灣自治政府”可以單獨(或與中國中央政府聯合)簽發類似于香港特區護照的“中國臺灣護照”,由中國外交部照會各國,使之通行于世界,持照者受中國政府和法律保護。

取消目前的“臺胞證”,臺灣居民出入大陸須申請上述中國臺灣護照,使之在國內外通用。

目前有些臺灣人擔心在大陸取得“中華人民共和國護照”后,其在臺灣的權益受到影響,甚至在政治上被打入另冊。但如果所有出入大陸的臺灣人都必須取得另外一種“中國臺灣護照”,法不責眾,臺北當局也奈何不得。

臺灣每年每月、每日每時往返大陸的人甚多,借此迫使他們不得不面對這個“政府”。

如果死硬派的臺獨分子因此不愿意來大陸,那就隨他的便。何況臺灣已經有一兩百萬人常居大陸,以后這些人不管定居何處,都歸“臺灣自治政府”管理(為此可以建立一種“雙重戶口制度”)。同時鼓勵在海外的臺灣人申請這種新護照,同時保持其“臺灣人”和“中國人”的身份。至于大陸居民赴臺,也在程序上先行向“臺灣自治政府”提出申請,以示尊重。

如果臺北當局如法炮制,“對等地”要求大陸居民出入臺灣,都必須取得“中華民國護照”,那正好不過。按照“中華民國憲法”,大陸居民也是“中華民國”國民。而臺獨分子的朝思暮想,就是割斷臺灣或“中華民國”與中國大陸的聯系。所以,大陸居民拿到了“中華民國護照”,并非壞事。

為保護和服務在各地之臺灣人民,可在目前各省市縣政府所屬臺辦系統的基礎上,分別成立“臺灣自治政府(籌)”駐各地辦事處。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在大多數地方,此兩者可以合署辦公。涉及旅居大陸的臺灣居民的行政、司法事務,多由該政府及其駐各地辦事處承擔。大量吸取臺籍人士參加政府工作。以增強這個政府的正當性和社會基礎。

“臺灣自治政府”的版圖將橫跨臺灣海峽,如果將廈門乃至漳州、泉州的劃入,其在海峽以西的選民人數已經蔚為可觀。接下來,主動吸納臺灣本島居民大量西進,擴大臺灣自治政府的選民基礎和正當性。以中國之大,再接收三百萬、五百萬臺灣移民,也完全可以承受。

其中,“臺西市”的人口規模,應該很快可以達到幾十萬人。

(4)財經:

將國內臺商的稅收直接或間接、大部或一部轉交這個政府,支持其運作。鼓勵臺商企業將總部注冊于該政府所在地。

兩岸三通,先由大陸中央政府與這個“自治政府”談判,達成初步框架,再由“臺灣自治政府”與臺灣縣市一級政權談,盡可能撇開臺北他的“中央政權”。或者由“兩個臺灣”直接談判。目前三通是他急我不急,如其拒絕面對另一個“臺灣政府”,那么臺北當局就將承擔談判拖延乃至破裂的責任。

該政府還可以通過專設的“中國銀行臺灣分行”,發行“人民幣臺灣版”,在兩岸貿易中強制推行本幣結算、特別是人民幣結算。參見筆者的另外一篇文章,“兩岸貿易推行本幣結算:人民幣的力量有甚于人民解放軍”。

(5)外事:

“臺灣自治政府”在籌組階段就可以開始派員參加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團,并派員參加中國駐各國使領館的工作。加強保護臺灣同胞的海外權益。中國政府以其強大的影響力,幫助“臺灣自治政府”在一些國際組織取得席位,如奧委會、亞太經合組織、世界銀行、世界貿易組織等等。甚至于,這樣一個“國中之國”,進一步成為世界衛生組織乃至于聯合國的成員,也并非是不可討論的。前蘇聯時期,白俄羅斯和烏克蘭這兩個加盟共和國也同時是聯合國的成員國。借此幫助一些人認識到,自外于中國、甚至與中國相對抗,反而是無法取得國際身份的。

與此同時,冠以“臺灣”之名,大量成立各種民間團體和跨國企業,參加國際組織和國際交流。

這就好比把“臺灣”的“國際商標”統統“搶注”了,如同“中華人民共和國”搶注了“中國”的“國際商標”,使得“中華民國”難以容身。照此下去,所謂“臺獨”將無從“獨”起。所謂“臺灣認同”這種意識形態符號也被消解于無形。

另據報載,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商標局曾經撤銷九件含有"FORMOSA"、"福爾摩莎"的注冊商標,認為“是16世紀葡萄牙侵占我國臺灣省時對臺灣的稱謂,帶有明顯的殖民色彩”。

其實這是多慮了。現在“臺獨”分子最愛用"福爾摩莎",他們可是要爭取“獨立”的啊。

"FORMOSA"不過是美麗之島的意思,越是“臺獨”分子喜歡,我們越是要大用特用。最好在許多行業形成世界馳名商標,“臺灣”,“Taiwan”,“福爾摩莎”,“FORMOSA ”,都注冊于中國,特別是注冊于中國所設立的臺灣政府。以中國經濟之實力、產品之豐富,將使得滿世界看到“臺灣”商標就立即聯想到中國。

(6)軍事:

成立“臺灣自衛隊”,征召臺軍退役官兵。成立臺灣人民志愿軍,由中國人民解放軍成建制轉入。如果臺海必有一戰,可由該政府發起,或中央政府根據該政府的請求發起。使之不僅是中國內戰,而且是臺灣內戰。

必要時以法律訴訟作為攻臺作戰的先導。具體可由“臺灣自治政府”向法院起訴(起訴對象最好是個人如某臺獨首要分子),然后由法院向該臺獨首要分子發出傳票,要求他到庭受審。他自然不肯來,于是派軍隊將他緝拿歸案。起訴的具體理由不必很多,甚至不必是政治性的,足以立案受理即可。在程序上可以適度參考美國1989年出兵巴拿馬以逮捕其總統諾列加到美國受審的先例,當然要更強調中國是在主權范圍內獨立行使司法。借此廣泛宣傳戰事全因某一人,只要交出該臺獨首要分子就可以休兵,不必打出“統一戰爭”的名義,避免樹敵過多。

(7)統一:

以“臺西政權”對“臺北政權”,對內爭奪民意支持,對外爭奪國際空間,中國中央政府反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居于超然地位,并將預期給予臺灣本島的政策先行示范和試驗。但“兩個臺灣”作為一種階段性的存在,最后還是要走向統一。以西臺灣東征,或者東西臺灣合并,解決臺灣問題。并促使西臺灣移民回流一部分到臺灣本島,以鞏固臺灣的中國意識。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