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論對臺宣傳應重視臺灣民眾的獨特心態和情感
孫風華
在對臺輿論宣傳中,如何切實改善兩岸關系,塑造一個友善、親切、尊重臺灣、值得臺灣信任的大陸形象,是我們對臺輿論宣傳工作重大和長期的任務。在這個問題上,心態和情感因素無疑是十分重要的,我們要力求達到這樣的效果:“輿論宣傳工作者在輿論宣傳中動之以情,使輿論宣傳對象的心理上產生強烈震動,受到感染,和輿論宣傳者產生感情共鳴。”①臺灣由于特殊的歷史境遇和自然地理環境,在政治、經濟、社會制度等方面與祖國大陸差異很大,一些在大陸人民看來是“大是大非”、天經地義的問題,他們卻會表現出懷疑甚至對立的態度,表現出獨特的心態和情感。
在臺灣第一本系統分析臺灣族群性格的專著《臺灣人論》的自序中,②作者深切地感慨說:“歷史的傳承原本就是因果相連,偶然常寄存于必然當中。存在于臺灣族群性格中的個個層面有其合理之處,本質上并無對錯可言;然而族群性格與外在環境的相互影響客觀上卻足以左右臺灣未來的命運,這就不得不令人感到警惕。”此處作者還鄭重地指出了臺灣族群性格對于臺灣未來命運的重大影響。正是基于這個原因,加上臺灣民眾心態和情感(大致相當于書中所言的“族群性格”)相對于祖國大陸而言具有顯著的獨特性,所以對臺輿論宣傳中心態和情感因素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并且對于有關心態和情感因素的輿論宣傳策略和藝術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體察“臺灣心”、懷有“臺灣情”就是我們重視臺灣民眾獨特心態和情感的基本表現形式,也是我們對臺輿論宣傳的原則要求和重要致效途徑。
對臺輿論宣傳不僅要“說服臺灣”,而且要“感動臺灣”
當今的受眾已經不再盲從“權威”、接受說教,而樂于選擇交流,如果誰還總是板起臉來對他們說教,誰就往往會失去受眾的理解和支持。作為大陸同胞應當同情臺灣同胞的不幸遭遇,理解他們的復雜心態和情感的根本原因,而不能只是以歷史事實進行解釋、分清是非就行了。我們不僅要“說服臺灣”(說“理”方面的目標),而且要“感動臺灣”(動“情”方面的目標)。
臺灣民眾長期以來形成了深重的“恐懼被出賣的心態”,中日甲午戰爭后臺灣被迫割讓給日本就是造成這種心態的重要歷史淵源。我們一方面要在道理上說明,割讓臺灣是一個嚴重的事件,它主要應當歸罪于日本的侵略野心和清政府的腐敗無能,與后來的及今日的中國政府、中國人民無關,不能得出“中國出賣臺灣”的結論,并不能說是“中國對臺灣絕情背義”。但是,有些事不是靠“講道理”就能解決的,還必須考慮到“感情”問題。有一位外省籍學者寫道:“如果外省人把日本占據臺灣的責任推給清廷腐敗,不能面對這樣的問題與漢人的歷史責任,那么本省人又情何以堪?”這個看法是值得我們考慮的。③
廈門的“臺聯”曾經把臺灣的中小學生領到廈門本地孩子的家里去住,一起吃飯。臺灣的中小學生回到臺灣以后就說:“廈門不輸臺灣!”(意思是廈門不比臺灣差)他們以前認為大陸非常落后,現在他們看到廈門小朋友家里什么現代化的家庭設施都有,他們的思想觀念就改變了。臺灣小朋友離開廈門的時候還戀戀不舍地哭了。這樣的對臺輿論宣傳工作才是真正做到人心里去了。我們的對臺輿論宣傳要向臺灣民眾展現中華文明的華美和偉大,讓臺灣民眾尤其是臺灣青少年覺得做一個中國人是值得自豪的事情,但是要真正有效說明這樣的道理,我們應該以活潑的、力戒說教的文化娛樂產品吸引臺灣青少年,做到“潤心細無聲”。有的臺灣青少年說:即使是光榮的傳統也要打上當代的烙印才可以傳承下去,我們需要有一種能深入家庭、深入大腦的東西,像看過精彩的韓劇一樣,讓人想去全智賢的故鄉。
這方面有一個成功的例子。中國殘疾人藝術團大型音樂舞蹈《我的夢》曾經在臺北舉行過兩場公益演出,殘疾演員們高超的藝術表演、感人的夢想與追求,震撼了現場的廣大觀眾。中國殘疾人藝術團團長劉永澤說:“《我的夢》首次走進臺灣,用特殊藝術這種形式表達對祖國寶島人民的特別問候,這不僅是藝術的交流,更是感情的溝通、心靈的契合。”
對臺輿論宣傳要適當放柔、放低身段,換位思考,充分尊重臺灣
對臺輿論宣傳我們要適當放低,注意做到剛柔相濟,即所謂剛性輿論宣傳、柔性輿論宣傳之間的相輔相成、相互促進,適當加強和有效改善“柔性輿論宣傳”。我們對臺輿論宣傳還要真誠平等,適當放低身段,換位思考,充分尊重臺灣,盡量多一些交流、平和、對等,盡量少一些武斷和高傲。
我們輿論宣傳的語言不要過于嚴肅和刻板,應該避免激發臺灣民眾對抗性情緒的語言。通過網絡論壇或臺灣當地學術文章,我們可以及時搜集、整理一些新穎的、體現兩岸真誠平等心態和情感的輿論宣傳用語,其中有的可以為我們所吸收、使用、推廣。
對臺輿論宣傳適當放柔、放低身段以及換位思考也意味著我們在對臺輿論宣傳中要樹立服務觀念。例如,我們可以設置專門服務臺胞的資訊網絡,其中包括漁業海洋氣象預報服務,產品、市場情況通報,醫療保健和尋醫問藥等。我們可以增加臺灣歷史文化名人影視劇的制作,《臺灣首任巡撫劉銘傳》、《滄海百年》等在臺灣產生了較大和較好影響的影視劇如果用閩南語播出,對臺輿論宣傳效果會更好。可適當開設閩南語的新聞和談話節目。開設此類節目,是考慮到島內普通民眾的語言現實,特別是臺灣中南部地區閩南語使用普遍的現實情況。話題可以是臺灣普通人最關心的、最感興趣的,可從兩岸征集。這類節目最好都配上字幕播出。
對臺輿論宣傳要努力改善人際傳播,增強人情味和親和力
我們在對臺輿論宣傳中應該與臺灣民眾廣交朋友、深交朋友,改善人際傳播,增強輿論宣傳的人情味和親和力。
我們有的專家建議,我們大陸有關組織和領導人向臺灣民眾進行各種問候(例如春節拜年)時如果學說幾句閩南話,說一句“我愛臺灣”、“天佑臺灣”等,可以增強一些臺灣民眾對于大陸的親切感和好感。臺灣政界精英頻頻來訪大陸,大陸方面也應加強私人感情的交往。中國有句古話叫做禮多人不怪,我們應該有主動、積極的回應,不僅只有大熊貓回訪。有的臺灣網民說:“大陸方面應該聘請圣嚴法師訪問北京,感激他為民請命,體現了佛法的慈悲胸懷。我很想知道,(佛法提倡的)‘利益眾生’與(中共提倡的)‘為人民服務’的區別在哪里。”我們可以邀請臺灣文學、美術、音樂、攝影、舞蹈等文藝界人士到大陸采風、創作、表演。大陸方面曾經邀請臺灣攝影家到四川涼山采風,效果很好,可以看出,原始、人性、民族、傳統的東西容易引起臺灣民眾的興趣。
我們在對臺輿論宣傳中設法契合兩岸相通、相近的文化傳統也是改善人際傳播、增強輿論宣傳人情味的重要途徑。以傳統家庭文化交流的輿論宣傳為例,上世紀80年代初,臺灣出現了孩子們要求“爸爸回家吃晚飯、媽媽回家做飯”的運動,引起全社會的熱烈響應,被視為利己、利家、利社會的親情活動,牽動了臺灣千家萬戶的心。我們可以通過多種輿論宣傳媒體,擴大兩岸之間傳統家庭文化交流的社會影響,例如兩岸聯合舉辦促進家庭和諧幸福的專題講座、“幸福之家”征文或攝影比賽、治家格言古今談、“孝悌模范青年”選拔與表彰活動、承揚家庭傳統習俗禮儀等輿論宣傳活動,也可以把大陸每年“感動中國”活動中民間百姓感人事跡、孝義典型宣傳、介紹給臺灣民眾。
對臺輿論宣傳要重視臺灣的“草根文化”心態,充分關注臺灣普通百姓的命運
臺灣本土文化中顯露著對小人物的關懷和更多的人本精神,但它卻又容易流于消極悲觀。我們在對臺輿論宣傳中要注重臺灣的“草根文化”心態,充分關注臺灣普通百姓的命運,關注臺灣的平凡人平凡事,增強對臺輿論宣傳的貼近感。
話劇《茶館》曾經在臺灣演出并獲得極大成功,這可以作為我們對臺輿論宣傳中重視臺灣“草根文化”心態的典型范例。話劇《茶館》里凸顯了大量被壓迫、被迫害的小人物,讓臺灣觀眾感動的正是這些生活中的小人物和他們生活中的那個感動人心的世界。一些臺灣學者觀看完演出后提出:話劇《茶館》“從人物出發,挖掘百姓苦悶,這點是最具意義的”,“老舍豈止表現了清末到民國的中國人的命運而已,他也表現了在任何一個動蕩不安的時代中任何一個社會中大多數小人物的命運”。《茶館》正是因為“幫助我們正視苦難、反省苦難”才會獲得如此長久的觀眾緣。臺灣著名作家白先勇先生敏銳地指出:“這是出‘老北京’風情的戲。老舍是京味胡同戲藝術的集大成者。”被鄉愁困擾了好多年的臺灣觀眾來看《茶館》,很多就是想從中尋找自己夢寐以求的老北京的胡同戲風貌。
2009年12月,臺灣“陸委會”主委賴幸媛在會見陳云林的談話中講道:“臺灣電影金馬獎得獎最多的電影《不能沒有你》,描寫了本土基層小老百姓的遭遇和面對龐大官僚系統時的無奈與無助。我肯定電影中傳遞的理念,面對民眾,我們必須有同理心,設身處地體會人民的甘苦才能準確了解人民的需求與期待。我還請了一百多位陸委會同仁去電影院看這場電影,大家都深受感動與啟發。”這些話實際上充分肯定了電影《不能沒有你》對于臺灣普通百姓的命運的深切關注,指出其成功關鍵在于契合了臺灣的“草根文化”心態,可以給予我們對臺輿論宣傳一些啟發。
對臺輿論宣傳要注意整體的平衡性,對臺灣的宣傳報道要多提建議慎提批評
我們對臺輿論宣傳要注意整體的平衡性,可是現在大陸的不少民眾并不知道臺灣到底是什么樣,我們的對臺輿論宣傳有時充滿諷刺,對臺灣的贊揚太少,總是批評臺灣選舉的弊案、黑幫、黑金、治安混亂、經濟滑坡、“立法院”的肢體沖突等,讓臺灣人留給大陸人的印象似乎很差。我們其實需要了解一個更加真實的臺灣,我們不能讓大陸民眾總是覺得臺灣就是亂象叢生,例如臺灣股市上漲也可以高調報道。有臺灣研究專家指出,大陸的某份重要報紙在報道臺灣摩托車增多的新聞里,把摩托車增多說成了交通事故增加和利用摩托車搶劫的重要原因。但是想想大陸,現在哪里沒有交通事故,哪里沒有利用摩托車搶劫。不切實際的報道也許是為了政治目的一時需要,可卻誤導了不少臺灣民眾。
《臺灣人論》自序中有一段充滿深情的話:“我充分了解,當我從歷史的背景中指出臺灣族群性格中某些容易產生負面作用、陷入挫敗的惡性循環的特點時,必然會引起許多人劇烈情緒的反彈,因為一個受難情結深刻的族群迫切需要的是關懷、愛心、體諒和了解,并不是直率的批評,批評只能激起更大的反感與挫折感。”我們的對臺輿論宣傳可以從中得到一些啟發:我們的對臺輿論宣傳也要充滿關懷、愛心、體諒和了解,要從整體上平衡對臺輿論宣傳,對臺灣的宣傳報道要多提建議、慎提批評。如果一定要指出對方的錯誤,最好同時提出對方的一個優點;如果一定要提出不同觀點,最好同時列舉出一項彼此的相同或相似之處。這樣做,在提出不同意見的同時,并不傷害對方的感情,在道理越辯越明的同時,又越辯越親了。
注釋:
①邵培仁:《20世紀中國新聞學與傳播學?宣傳學和輿論學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②徐宗懋:《臺灣人論》,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3年版。
③陳孔立:《臺灣歷史的集體記憶與民眾的復雜心態》,《臺灣研究集刊》,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