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工商同業組織變遷的經濟績效
佚名
論文摘要:文章從中國近代行會制度完全為同業公會制度所取代經歷了90余年出發,分別從中國近代史和制度系統的角度來看待,講述了中國近代工商同業組織的變遷,進而對同業組織變遷產生了一定的經濟績效進行探討.
論文關鍵詞:近代工商,同業組織變遷,經濟績效
一、引言
行業組織是一種業緣性的商人團體,旨在維護同業商人的經營權益。行會、同業公會都是一種行業經濟組織,在制度經濟學家看來,組織與制度是不可分的,組織是制度的一部分,是按一定規則、有秩序地運作的單位。行業組織具有四大功能,即組織功能、經濟功能、社會功能、政治功能,其中經濟功能是核心,主要職責就是制定并執行行規或業規,行規或業規是其成員或會員在商業或生產行為中必須遵守的規則,是一種非正式制度安排。但是,行會與同業公會對社會經濟發展產生的作用并不相同,行會制度下的行規體現了限制市場競爭的壟斷原則,與傳統小農經濟體制相適應,同業公會制度下的業規則更多地表達了自由競爭的精神,能夠滿足現代經濟運行的行業需求。那么,中國近代工商同業組織的變遷會產生怎樣的經濟績效呢?本文擬圍繞這個問題展開分析:第一部分簡要介紹中國近代工商同業組織變遷,第二部分從總體上剖析工商同業組織變遷的經濟績效。
二、中國近代工商同業組織變遷
從中國工商同業組織的近代史來看,行業組織經歷了從傳統會館、公所、行幫到同業公會的形態變遷,筆者曾從文獻資料中了解過其變遷的歷程及其方式,得知,從鴉片戰爭后,隨著中國經濟、政治領域的新變化,行會不斷受到沖擊與挑戰,資本主義關系的成長與新興工商業的發展對行業組織提出了新的制度要求,傳統行會開始了內在性變遷,組織緩慢趨新,功能取向逐漸轉變,形成一種較有利于行業發展的非正式制度安排。但是這種內在性的變遷在行業上與地區上表現出很大的差異性與不平衡性,同時,要使這種非正式制度安排具有權威性,還必須得到國家的法律支持,使其成為一種正式制度安排。晚清至民國政府頒布的一系列法令及其配套措施,提供了行會變遷的制度供給系統,加之商會的推波助瀾、西方同業公會的示范效應,從外部促成行會的最終轉型。近代中國行會的制度變遷是內力與外力相結合的產物、是自上而下的強制性變遷與自下而上的內在性變遷兩種方式交織的結果。
從制度系統的角度來看,將行業組織看作是行業制度系統內的一個部分,是按一定規則、有秩序地運作的單位。任何制度都有其特定的功能,行業組織也不例外,從行會向同業公會的變遷關鍵是制度功能的轉型,否則僅僅只是名稱上的流變。行業組織具有四大功能,除組織功能外,行業組織的制度功能還可以區分為三個大的系統,即政治功能、社會功能和經濟功能,其中經濟功能是核心,是最本質的制度功能,各個功能系統下又包含若干子功能,構成一個完整的制度功能系統。在制度功能上,行會、同業公會有著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行動取向,分別代表著傳統與現代的不同導向。同業公會作為一種正式的制度安排取代會館、公所、行幫等行會組織,在制度功能上完成了由傳統向現代的轉型,其轉型的基本取向如下圖:
三、工商同業組織變遷的經濟績效
“同業公會本身任務,對于會員的投資、事業的監督、計劃的核準,都負有責任,它是會員聯合經營的總機構,并且在制定的同業公會法里已有關于會員營業之統制之規定,一切經營均照此辦法辦理”。因此,組織系統和組織規程的相對規范使近代工商同業公會成為一種具有很強自律性的民間經濟團體。在促進組織自律和行業自律的基礎上,工商同業公會能有效地規范市場主體的行為,產生了一定的經濟績效。
(一)平抑物價,穩定金融。
物價起伏是市場機制調節的必然結果,合理的價格波動能促進經濟資源的合理配置。然而,劇烈的價格波動對生產消費都構成巨大的負面影響。為了保障行業經濟的合理發展空間,工商同業公會或制定價格規則約束行業成員的價格行為,或協同商會、政府厲行價格統制,其中尤以戰時和戰后對糧價的調節控制為典型。糧食作為特殊商品,糧價是其他物價之基礎,戰爭動亂時牽動著社會各界的關注。糧價動百價動,各種物價隨之上漲,影響國計民生,沖擊社會穩定,于大局關系匪淺。
(二)統一度量衡器,規范交易規則。
近代工商同業公會在行業中的巨大權威性使之能承擔起規范行業成員行為,維護市場秩序之職能。統一度量衡器和規范行業交易規則是工商同業公會履行這一職能的重要舉措。
(三)打擊走私行為,嚴禁偽劣產品。
走私貨物逃避稅費,在市場競爭中具有明顯優勢,對合法商品和守法商民形成巨大生存壓力。非但如此,走私貨物游離于有效監管之外,產品質量難有保證。販賣假冒偽劣,既坑害消費者,又損害行業信譽。由此看來,非法走私行為與販賣假冒偽劣有異曲同工之處,本質上同屬不正當競爭行為,均系市場經濟發展中的毒瘤,素為官方與主流商民所不齒。
(四)維護工商業者的合法權益。
從檔案史料的記載來看,官方強征暴斂、妄加稅費是侵害工商業者權益的首位性因素。因此以裁減不合理稅費負擔為中心任務,工商同業公會與官方展開了頻繁的互動搏弈。其次,軍政機構或地方惡勢力的刻意刁難對工商業者的合法權益也構成嚴重的挑戰。工商同業公會為此或親力干預,或借助商會之力加以干涉,最大程度上維護會員之權益。
(五)協調勞資關系。
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產生與發展是近代中國生產關系領域中的深刻變革。在這場變革的推動下,近代中國的勞資關系也呈現前所未有之變化。勞資雙方的對立與沖突日趨復雜化,對工商業之正常經營秩序乃至整個社會秩序都構成了巨大的沖擊。民國時期,勞資問題牽涉到政黨政治,因此,國民政府高度重視勞資關系的調處。
綜上所述,隨著近代中國工商同業組織由行會到同業公會的制度變遷,行業組織的制度功能也發生了相應的轉化,這種轉化在功能取向上實現了由傳統向現代的轉換,從而使行業組織獲得了更大的能量,帶來了一定的經濟績效,在社會經濟中發揮著更大的作用。
2 彭南生.行會制度的近代命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3 彭南生.論近代中國行業組織制度功能的轉化[J].江蘇社會科學,2004,(5).
4 朱英.中國近代同業公會與當代行業協會[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
5 侯宣杰.工商同業公會與近代廣西城鎮市場經濟的發育——基于原始檔案之實證研究[J].廣西民族研究,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