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原理”是數(shù)學游戲
佚名
提要:本文通過對薩繆爾森“加速原理”模型的指出,薩繆爾森根本就是在做數(shù)學游戲,他不管客觀現(xiàn)實究竟是不是這樣運行的,經濟數(shù)據(jù)是不是經得起實踐的檢驗,只管一路做自己的數(shù)學推導。這就用得著他對同行弗里德曼的評論:“弗里德曼的論實際是認為一種的缺點越多,這種理論就越好。”“這是的墮落,任何一種精確的科學決不會采用這種方法論。”(廖士祥,1991,第112頁)
歐美主流宏觀經濟學中的“加速原理”系薩繆爾森(Paul A Samuelson)所首創(chuàng),據(jù)說他因此而獲得了197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本文還是依據(jù)書作(楊君昌,1999)為例(依據(jù)別的著作或者薩繆爾森的原著類似),指出:薩繆爾森是在做數(shù)學游戲,以此愚弄世人。
“投資國民收入,國民收入影響投資,兩者互為因果。薩繆爾森提出乘數(shù)與加速原理相互作用的理論,對此作了較為系統(tǒng)的說明。薩繆爾森提出的乘數(shù)原理和加速原理相互作用的方程式為
這些方程式在其他書中也可以見到,老祖宗就是所謂漢森-薩繆爾森模型。在方程式(1)中代入具體參數(shù),就可以求解方程。楊君昌先生的書中沒有進行公式推導,但是立出了數(shù)據(jù)表格,這也一樣,因為這些表格肯定是通過計算得到的。本文整表摘錄,見表19-6。
該表19-6,是用來解釋乘數(shù)原理和加速原理相互作用的。現(xiàn)在我說薩繆爾森是在作數(shù)學游戲,不是說他的數(shù)學推導過程有什么問題,而是說他的這個理論前提脫離實際,不合經濟邏輯,經不起推敲,計算結果也經不起實際數(shù)據(jù)的檢驗。否定一個理論要不要對他的整個論證過程從頭到尾、從前提到最后結論,都一一詳細理論一番?沒有這個必要。證明一個命題需要從前提到結論每一步都正確,否定一個命題則只要指出其中有一步有問題就夠了。當然,我因為寫文章評說薩繆爾森的“加速原理”,所以是化了一點工夫的,否則也太輕率了。轉眼看看表19-6,第1列是年份,已經算到第21年,這不能再叫“短期”了。該表的第(9)列是現(xiàn)期國民收入與前一期國民收入之差,也就是國民收入增量ΔYt=Yt-Yt-1。這個國民收入增量ΔYt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那是因為前一期作了追加投資的緣故。表19-6中的“投資”一欄,It就是追加投資,或者叫凈投資。It不包括折舊重投資,因為我們這里只討論國民收入,國民收入等于消費加投資。所以,這里隱含了兩個假設:儲蓄等于凈投資,折舊按原值重投資(薩繆爾森想討論折舊的影響,但是在這類論題中他實際上沒有考慮到)。It是追加投資,這將使資本存量發(fā)生增加。設第t年的資本存量為Kt,第t-1年的資本存量為Kt-1,則第t年的資本存量相對于第t-1年的資本存量的增量為ΔKt=Kt-Kt-1=It-1。這個資本增量ΔKt,就是形成國民收入增量ΔYt的原因。如果用ΔKt去除ΔYt,即比值ΔYt/ΔKt,就表示單位投資增量產生多少國民收入增量這一參數(shù),也即投資增加1億元,國民收入將會增加多少億元。如果這里假設u=ΔYt/ΔKt=ΔYt/It-1,稱u為“國民收入-資本比率”,或者叫做“投資乘數(shù)”也可以。我們把歷年的比值u=ΔYt/ΔKt=ΔYt/It-1計算出來,補充列在表19-6的后面一列,第10 列,從而構成本文的表1。
從表19-6您也許看不出什么紕漏,一看表1,您就會發(fā)現(xiàn),這個經濟系統(tǒng)的投資-產出比率是雜亂無章的。表1的第10列計算出了國民收入-資本比率,即投資增加1億元,國民收入增加的億元數(shù),這個數(shù)據(jù)有正有負,有大有小,大的大到幾十億元,負的負到4億多元。這些數(shù)據(jù)明顯脫離實際,完全是主觀臆造,戲弄同行。薩繆爾森在他的“加速原理”論文中,以后又提出什么“極點配置”,更是越說越遠、越說越玄,人們懷疑他在炫耀自己的控制論知識,但更多的人則認為他是在為周期性經濟危機作辯護。
我為什么要拿“國民收入-資本比率”這個參數(shù)來說事?因為我有統(tǒng)計數(shù)據(jù)為證。“國民收入-資本比率”這個參數(shù)有波動,甚至有較大的波動,但肯定沒有薩繆爾森這樣離奇的大幅度的波動。下面我們轉引一段關于美國的經濟數(shù)據(jù):
我國的統(tǒng)計資料表明,就我國的生產力水平,GDP增加1億元,大約需要增加投資5-7億元,換句話說,投資增加1億元,GDP只增加大約0.16億元,的GDP的投資乘數(shù)u=0.16,國民收入的投資乘數(shù)應該比這個數(shù)據(jù)還要低一些。我國目前的u=0.16這個數(shù)據(jù),常被人們用來說明我國投資效率偏低,低水平重復建設、高能耗、高物耗、扯皮內耗等等現(xiàn)象。中國的u=0.16也有波動,但是要“波動”到u=0.3這個位置,恐怕還需假以時日。
最后我舉一例,見表2,聊供有情人欣賞。表2的要點是:國民收入也是分解為消費和投資兩部分,邊際消費傾向也是0.8,國民收入也是逐年平衡,特點是國民收入-資本比率保持0.6不變,這個u=0.6比實際統(tǒng)計數(shù)據(jù)u=0.3偏大,但作為例子,并不構成謬誤。
以上我們以楊君昌先生的書作為例子,對“加速原理”進行了評析,如果其他《宏觀學》的著作者及信仰者覺得此事與己無關,那我得吆喝一聲:這里講的正是有關足下的事情。
資料
[1] 廖士祥,1991,《經濟學論》,上海院出版社。
[2] 楊君昌,1999,《微觀宏觀經濟學》,上海:立信出版社。
[3] 鄒至莊,《中國經濟》,南開大學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