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摸女人的胸视频,91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最新,黄色视频性爱免费看,黄瓜视频在线观看,国产小视频国产精品,成人福利国产一区二区,国产高清精品自拍91亚洲,国产91一区二区

加急見刊

基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農村流通創新研究

唐國芬 曾慶均

摘要:中國的農村流通體系建設滯后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面臨的主要障礙之一,必須進行農村流通創新,以促進農村生產力的發展。本文基于熊彼特等人的創新理論以及宋則等人的中國流通創新理論框架,對中國進行農村流通創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進行了分析,并對農村流通創新的主要內容進行了研究,提出農村流通創新包括觀念創新、主體創新、體系創新、技術創新、組織創新、業態創新、管理創新和政策創新這八大方面。 關鍵詞:社會主義新農村,農村流通,創新

A study on rural distribution innovation based on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in Socialist China

Abstract: The lagging rural distribution system has been one of the main obstacles of China’s new rural construction, and it must be innovated to develop rural productivity. Based on the innovation theories and the frame of Chinese distribution innovation theor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of carrying out rural distribution innovation in China, and makes a study on the main content of rural distribution innovation, then proposes that China’s rural distribution innovation system contain eight aspects. They are as follows: main body innovation, system innovati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organization innovation, trade form innovation, administration innovation, policy innovation, and notion innovation. Keywords: New Rural Construction in Socialist China, rural distribution, innovation

引 言

中國的“三農”問題,隨著十六屆五中全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這一重大歷史任務的正式提出,再一次成為眾多學者關注和討論的焦點。圍繞“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這五大目標要求,許多學者紛紛發表了關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看法和意見,其中既有老調常談,也不乏真知灼見。對具體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學者們眾口鑠金,但也達成共識,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核心是大力發展農村生產力,主體是新農民。人民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這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以分享繁榮的“全面小康”為大目標的中國新農村建設,其主體是新農民。這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出發點、歸宿點和最顯著的標識①。發展農村生產力,提升“三農利益”,順理成章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最終落腳點。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生產與流通之間相互促進關系的論述,流通是如何作用于生產如何促進生產等等的經典闡述,早已向我們表明流通對生產具有不容小覷的作用。而在已經進入商業時代的21世紀,并且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以及市場狀態的變化,流通的作用更加突顯,那“驚險的一跳”對生產的促進甚至決定作用已經超過了歷史上的任何一個時期。然而,在中國流通現代化進程逐漸加快的同時,卻也出現了明顯的“重城市、輕農村”的傾向。中國農村的流通現代化是中國流通現代化這個木桶中的最短的一根木條②。農村不可能沒有流通而繁榮,農業不可能離開流通而發展,農民更不可能脫離流通而致富。農村流通方式和手段的落后已經成為制約農村生產和消費的“瓶頸”。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不能不談農村流通;基于農村流通的落后,不得不談農村流通創新。

一、農村流通創新的理論背景分析

(一)創新理論是農村流通創新的重要理論依據 創新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基本動力,是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內在驅動力和源泉,這是馬克思主義的應有之義和已有之義;而美籍奧地利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則在他的經典著作《經濟發展理論》中,開創性地論述了以技術創新為基礎的經濟創新理論,第一次將創新視為經濟增長的核心:“不同的使用方法(即創新)而不是儲蓄和可用勞動數量的增加,在過去的50年中已經改變了經濟世界的面貌。”①熊彼特認為,所謂“創新”,就是“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也就是說,把一種從來沒有過的關于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引入生產體系。“創新”或生產要素的新組合包括以下5種情況:(1)引進新產品;(2)采用新技術或新的生產方法;(3)開辟新市場;(4)控制原材料的新供應源;(5)實行新的生產組織。因此,“創新”不是一個技術概念,而是一個經濟概念,它嚴格區別于科學技術上的發明,而是把現存的技術變革引入經濟組織,形成新的生產能力。這恰恰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大力發展農村生產力這一核心理念不謀而合。 熊彼特的技術創新理論之后,還出現了以索洛、丹尼森為代表的新古典學派技術創新理論、新熊彼特學派技術創新理論以及國家創新體系學派的技術創新理論。新古典經濟學家強調技術進步是經濟增長的重要根源;新熊彼特學派秉承經濟分析的熊彼特傳統,認為創新總是以一種演進的方式重新塑造由它產生的市場結構;國家創新體系學派則為我們研究不同類型國家之間在技術創新方面實績方面的差異提供了基本的理論依據。此外,美國經濟學家波特還將國家創新的微觀機制與其宏觀運行實績聯系起來,提出了競爭優勢的四個決定因素,即要素條件、需求條件、相關的支持產業、企業的戰略與競爭狀況,構建了創新系統的“鉆石模型”,認為一個國家產業競爭力的關鍵是該國能否有效地形成競爭性環境和推動創新。 以熊彼特為代表的這些創新理論,借用新制度經濟學的某些理論觀點和研究方法,從一個不同于其他學派的視角,以“創新”為基礎,揭示了現代經濟的一般特征及其發展的社會推動力,必然成為構建適合中國市場經濟體制的社會創新體系從而也是中國農村流通創新體系的理論基礎。 (二)流通創新理論框架是農村流通創新的理論前提 基于創新理論和流通產業本身的特點,中國流通理論界學者近幾年也開始探索適合中國市場經濟體制和符合科技發展規律的流通創新體系。中國社科院財貿所宋則主編的《中國流通創新前沿報告》提出流通創新的核心思路是確立流通產業的先導地位,促成國民經濟完成“第三個轉變”,即完成國民經濟從靜態化、慢節奏、高成本、低效率向動態化、快節奏、低成本、高效率的轉變;并構建了一套流通創新的理論框架,認為中國流通創新主要包括十個方面,即流通體制創新、管理機構創新、流通結構創新、企業制度創新、流通秩序創新、信用體系創新、中介組織創新、基礎設施創新、技術手段創新以及產業政策創新②。盡管這一流通創新體系在構建的過程中總體上傾向于城市流通創新,但給中國農村流通創新提供了理論借鑒。

二、農村流通創新的必要性分析

(一)農村流通創新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加強現代農村流通體系建設,要積極推進農產品批發市場升級改造,在農村發展現代流通業,改善農村市場環境,等等。無論是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升級改造,還是建立新型營銷體系,抑或是創新服務方式等等,都體現了要對農村流通體系進行創新的理念和要求。 首先,新農村建設需要促進農村流通創新來發展農村生產力。新農村建設,核心是大力發展農村生產力,農村生產力的提高需要輔之以高效能、快節奏的農村流通體系。農村農業的擴大再生產,是建立對農業投入增加的基礎上的。流通滯后,農產品賣難,不能順利進入市場、進入消費領域,不能實現農產品價值,農民收入少,既沒能力也沒積極性把實現的價值投入到農業的擴大再生產中,農業生產資料和生產設備的更新換代也受到影響,農業的生產力因此停滯不前甚至下降。 其次,新農村建設需要促進農村流通創新來增加農民收入。建國以后長期實行計劃經濟體制,導致我國的經濟發展一直蒙著一層“重生產、輕流通”的思想,在廣大的農村地區更是如此。由于農村流通領域信息的不對稱,“谷賤傷農”這一經濟現象在我國屢見不鮮。依附土地為生的農民要創收,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固然重要,但正如前面所說,即使農業生產現代化水平再高,農產品質量再優良,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再強,倘若生產出來的農產品不能順利進入市場,農產品不能賣個好價錢,農民就難以增加手中的貨幣收入。 再次,新農村建設需要促進農村流通創新來消除城鄉二元市場結構。新農村建設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和諧,意味著統籌發展,意味著公平對待。但由于我國長期以來城鄉市場分割現象嚴重,農村始終沒能融入市場經濟的“主流社會”,購銷不暢現象在廣大農村普遍存在,根本原因在于農村完整的與城市形成互動網絡的流通體系還沒有建立起來。這一問題只能通過對農村流通的創新才能解決。 最后,新農村建設需要促進農村流通創新來改善農村消費環境。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中,中央提出要著力解決好農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農民日常生活消費理應是其中之一。農村市場不僅是假冒偽劣商品的重災區,而且商品價格上漲幅度更持續高于城市,農民消費不安全、不方便、不實惠。通過對農村流通領域的創新,逐步形成健全的商品流通網絡,為農民提供“貨真、價廉、便利、放心”的商品和服務。 (二)從農村流通領域自身存在的問題看農村流通創新的必要性 由于長期以來受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影響和農村生產力水平較低的制約,在商品流通體系中“重城市、輕農村”,在農村經濟工作中“重生產、輕流通”,導致農村流通體系建設的投入嚴重不足,農村流通體系建設滯后。農村流通領域存在著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 1、流通效率不高,流通效能低下,這是農村流通最突出的問題。農民“賣難”,大量的農產品耽擱或停頓在農民手中;農民“買難”,不方便、不安全、不實惠,不放心。據統計,由于中國60%-70%甚至更高比重的農戶要自己解決農產品的運銷問題,在流通環節損失的利潤每年就高達200億元。而由于農副產品滯銷積壓造成的損失同樣令人擔憂。 2、流通基礎設施薄弱,流通手段落后,這是制約農村流通的主要因素。絕大多數農村市場建筑簡陋、設施落后,不少市場還是大棚或露天交易,而且交易方式陳舊,農產品批發市場中,98%以上是以傳統的現貨、對手交易為主,很少使用票據或轉帳結算,現代化的交易方式在農村流通領域尚未普及。 3、法制法規體系建設滯后,市場秩序混亂,這是近年來農村流通暴露出來的又一弱點。“城市不要,農村走俏”,假冒偽劣產品的“上山下山”導致農村成為假冒偽劣商品泛濫最嚴重的地區,農村市場商品質量案件、價格欺詐事件時有發生。國家質檢總局2006年3月公布的數據顯示,2005年全年共查處制售假冒偽劣農資違法案件3萬余起,查獲假冒偽劣農資貨值3億元。而在2004年,農業部、質檢總局、工商總局查獲的假冒偽劣農資高達22億元。 4、市場化進程緩慢,信息化水平滯后,農民合約化、組織化程度低,導致農村流通信息不對稱,造成農戶、中介和龍頭企業間交易地位事實上的不平等。目前,農民多數是先生產產品,再尋找收購者,在生產前就已經簽訂購銷合同(訂單)的不多,且銷售行為分散,有組織的農民很少,農副產品存在很大的銷售風險和價格風險。

三、農村流通創新的可行性分析

創新,是一個出自“不破不立”的兩個假定前提之間的選擇過程。第一個假定是:原有狀況已經完全或明顯落后于時代發展的客觀要求,迫切需要掙脫和突破;第二個假定是:通過尋求掙脫和突破的努力,已經找到了足以取而代之,值得嘗試和爭取實現的基本方向、基本目標和基本框架①。筆者將第一個假定稱之為創新的必要性,第二個假定稱之為創新的必要性,二者構成創新的充分必要條件。關于中國農村流通創新的必要性,前面已經詳盡闡述,現在筆者將簡單分析中國進行農村流通創新的可行性。 1、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提出為在中國進行農村流通創新贏得了政策支持。 2005年8月,商務部正式啟動“萬村千鄉”市場工程,目標是從2005年起,力爭用3年時間,在試點區域培育出約25萬家農家店,形成以城區店為龍頭、鄉鎮店為骨干、村級店為基礎的農村消費經營網絡,逐步縮小城鄉消費差距;2006年2月,商務部又開始實施“雙百市場工程”,一是重點改造100家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二是著力培育100家大型農產品流通企業。主要目標是:從2006年起,力爭用三年時間,通過中央和地方共同推動以及重點市場、重點企業示范帶動,使農產品流通成本明顯降低,流通環節損耗大幅減少。這兩個“含金量”頗高的工程無疑是中國進行農村流通創新的伏筆。 2006年,農業部還下發了《農業部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業信息化建設的意見》,提出全面實施“金農”工程、加快推進“三電合一”工程建設、啟動實施“信息化村示范工程”等重點工程,為搞好“三農”的信息化服務同時也為中國的農村流通創新獲得信息技術上的支持打下了基礎。 2、中國經濟建設取得的巨大成就給中國進行農村流通創新奠定了物質基礎。 一方面,國家財政收入逐年增加,有更多的人力、財力、物力可以投入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進行農村流通創新中;另一方面,經過改革開放20多年來的發展,農民的生活水平和收入水平相對過去而言有了較大幅度的提高,已經具備了一定程度的流通創新過程中可能出現的相關收入支出的負擔能力;另外,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也發生了可喜的變化,通公路村的比重相對過去而言大大增加,水、電等基礎設施在的覆蓋面也逐年擴大,種種這些均使中國進行流通創新成為現實的可能。

四、農村流通創新的理論框架分析

(一)農村流通創新的涵義 如前所述,“創新”是一個經濟概念,是把現存的技術變革引入經濟組織,形成新的生產能力。農村流通創新,其最終目的和落腳點,是為了在農村流通領域形成新的流通能力。《中國流通創新前沿報告》指出,流通創新的實質是通過流通系統內各要素的互動作用,推動流通產業以市場為基礎的知識和人才資源流動、技術擴散和產業群活動,不斷采用新工藝、催生新經營理念并取得巨大的投資回報,有效地實現創新目標。農村流通創新雖然是整個流通創新體系的一部分,但由于中國“三農”問題以及農村市場自身的特殊性、復雜性,使得我國的農村流通創新這個“部分”對于中國流通創新這個“整體”而言,既一脈相承又各成體系。在承認農村流通創新與流通創新存在共性的同時,更應該突出農村流通創新的特殊性。 流通的本質從時間上看是“減少耽擱遲滯與斷檔脫銷”,從空間上看則是“優化資源配置與產業結構”①。“耽擱遲滯”、“斷檔脫銷”、資源配置和產業結構不合理,恰恰是對農村流通領域存在的問題的高度概括。在此基礎上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筆者認為:中國的農村流通創新,是以市場為導向,以先進經營管理方式和科學技術為手段,重新改造和整合傳統的農村流通②系統內部各要素或要素流,在其內部形成新的組合,推動新的更高水平的農村流通力的形成,有效實現發展農村整體生產力的目標的過程。從內涵上看,農村流通創新是通過農村流通要素(流)的重新組合,恰如熊彼特所說的“引入一種新的生產函數”,實現流通(生產)力的變革;從外延上看,一切能夠減少農村流通耽擱遲滯與斷檔脫銷,優化農村流通產業結構的積極有效的方法與手段,都屬于農村流通創新。 (二)農村流通創新體系的構成及主要內容 農村相對城市而言是落后的,落后的地區通常具有那些相對發達的地區所不具有的“后發優勢”,而這一“后發優勢”,又常常是通過一定階段的“模仿”來實現。中國的農村流通創新,從整體上看,首先應該也是一種“模仿性的創新”,即,將城市流通產業的先進發展經驗在吸收借鑒的基礎上快速地轉化為適合農村流通產業發展的“武器”,達到事半功倍的目的;但誠如前面所說,農村與城市又有著太多的不同之處,在農村這樣一個生產力還處于十分落后狀態的地區采取與城市相同的創新模式的“一刀切”的做法顯然不切合實際。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獨立的農村流通創新體系。這一體系既不排斥中國整體的流通創新體系,又能更好的結合中國農村流通產業的發展現狀,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一脈相承。 鑒于此,筆者構建的中國農村流通創新體系主要包括八個方面,即,觀念創新主體創新、體系創新、技術創新、組織創新、業態創新、管理創新和政策創新。 1、觀念創新。這是在中國進行農村流通創新的關鍵環節,直接決定著中國農村流通創新這一工程的成敗。觀念創新的實質是要解放思想,打破以往農村流通中的陳舊觀念和落后思想的束縛,其中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要在農村樹立“流通先導”的觀念,破除“重生產、輕流通”的錯誤思想。長期以來“重生產、輕流通”,使廣大農民陷于“賣難”、“買難”的兩難境地,若不及時重視流通對繁榮整個農村經濟的重要作用,“三農”問題將持續懸而未決;二是要在農村樹立品牌觀念。不少在農村扎根的流通企業認為,以目前農村的經濟水平和消費能力,在農村搞品牌經營沒有必要,反而會導致經營成本上升。事實上,隨著近年來越來越多諸如假酒、假藥、劣質嬰兒奶粉等事件在農村發生后,農民迫切需要質量有保證的、值得信賴的商品供應者;而隨著“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在農村的深入,“農家店”在農村的競爭將會愈演愈烈,值得消費者信賴的品牌的樹立就顯得尤為重要。另一方面,與農業生產息息相關的農資供應更應該進行品牌經營,以更好地實現農資企業連鎖;三是要在農村樹立誠信經營觀念。“誠信”對流通而言是必不可缺的,但也恰恰是目前農村許多經營者所缺乏的。由于缺乏誠信意識,買賣糾紛在農村屢見不鮮。要在農村做大“農家店”,搞活連鎖經營,沒有誠信這個無形資產是行不通的。 2、主體創新。以往的農村流通系統,農民通常單純地以農產品的賣者或工業消費品以及農業生產資料的買者而存在。從作為“賣方”來看,農民在農產品的銷售市場上處于被動的地位;從作為“買方”來看,農民在購買工業消費品或農業生產資料時也不夠便利和實惠。農民作為新農村的主體,理應在買賣市場上掌握主動權,但“價高者得”(賣)、“自由選擇”(買)這一市場理念在農村尚未得到體現。農民買賣都處于非常被動的地位,皆因以往的農村流通系統都忽視了農民在流通中的主體地位,政府在這一問題上的“心有余而力不足”導致一些流通企業和中介服務機構在利益驅動的機制下從自身利潤最大化的角度出發,“反客為主”,割舍了農民的利益。基于農村流通的主體應是從事農村流通活動的組織或個人這一事實,筆者認為,農村流通主體創新就是要在政府“牽頭”的前提下,變革目前農村流通中農民和企業、中介機構間在主體地位上的事實上的不平等,讓農民的主體地位得到體現。政府在加快培育一批機制靈活的龍頭企業、農村合作組織、產銷大戶等現代農村流通主體,推動其通過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的運營的同時,要整合利用供銷社、農業三站(農技推廣站、種子站、植保站)、鄉村郵政所等原有農村流通資源,使其扎根農村,良性發展,建立新型農村市場體系,促進工業品下鄉、農產品進城和出口,為“三農”服務;同時,在流通企業實施人才戰略的基礎上,加強對農戶流通、營銷等相關知識和技能的培訓,為農民主體地位的實現創造條件。 3、體系創新。農村流通體系創新,實質上是要構建和完善多元化的農村流通體系,充分利用中心城市的“極化”和“擴散”效應,發揮區域經濟的規模優勢,鼓勵和引導農民進入流通,促進工業品、農產品雙向流動,形成城鄉互動的商品流通體系。多元化的農村流通體系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農村消費品流通體系。主要是以“萬村千鄉”市場工程為突破口,加快“農家店”的建設步伐,大力推動骨干流通企業向農村發展,同時要鼓勵各類批發企業與農村零售企業合作,開展商品配送,發展農村自愿連鎖;(2)農業生產資源供應體系。主要是大力發展農資連鎖經營,加快農資經營龍頭骨干企業現代物流配送中心和連鎖經營網點的建設,發展農資直營、加盟連鎖店,實現化肥、種子、農藥等農資供應與農技服務一體化;同時提倡發展農資品牌;(3)農產品國內銷售體系。要在培育建成特色突出、交易靈活、輻射面廣的具有產業集群基礎的區域性或全國性的農產品批發采購中心的同時,依托現有骨干型綜合超市發展農產品連鎖經營,積極引導優質農產品批發市場、農業龍頭企業與大型商業連鎖企業建立長期的產銷聯盟,推動農產品直接向連鎖超市、便利店配送,擴大農產品的市場占有率;(4)農產品出口體系。在農業產業化的基礎上,加強農產品出口基地建設,根據國際市場需求和比較優勢,強化農產品深加工,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并利用跨國零售企業全球采購網絡帶動出口,積極組織我國優質農產品生產、加工企業與跨國零售企業對接,推動農產品進入跨國零售企業全球采購網絡。 4、技術創新。農村流通的技術創新,主要是指現代信息技術在農村流通系統中的應用,大幅度增加農村流通中的科技含量,解決農村市場中的信息不對稱問題,促進農村流通業從慢節奏、高成本的傳統落后流程向快節奏、低成本的現代先進流程轉變。其中既包括流通企業微觀層面以網絡技術為核心的電子商務的開展,也包括宏觀層面農村市場運行監控服務體系的構建。在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今天,電子商務在中國城市已經逐漸滲透到各個領域,但在農村的應用還是鳳毛棱角,這也是造成農村流通效能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在構建農村市場運行監控服務體系方面,一是要加強農村市場運行信息監測。可選擇一批重點企業、出口基地、批發市場、配送中心及中心店作為監測樣本點,實施運行情況網上直報;二是加強農村市場信息服務。建立全國統一的農產品商務信息服務平臺,及時發布有關的法律法規、政策措施、工作動態、市場供求等信息、分析和咨詢,為農村商品流通和市場建設服務;三是加強流通企業的信用建設。及時高效收集信息,建立企業信用數據庫,科學評價企業信用,規范企業經營行為。 5、組織創新。實踐證明,傳統的供銷社老路已經不適應現代農村流通發展的要求,單純的“公司+農戶”模式也不能很好的解決成千上萬種商品在城鄉之間實現雙向流通。農村流通組織創新,就是要培育真正屬于農民自己的經濟合作組織或協會,為農產品、工業品的雙向流通服務。農村流通創新的關鍵不在“物”,而在“人”。農民自己要行動起來、組織起來,主動地、直接地參與農村市場的培育和商貿產業的建設。通過發揮農民的積極主動性,結成自發的經濟合作組織,可以增強處于分散狀態的農戶對市場的談判能力,維護農民利益;同時,從維護主體利益的角度出發,由具有共同利益的農戶和企業通過市場機制的作用,以產品為紐帶,以市場為目標,自發結成指導生產、推廣技術、協調關系、連結市場、組織營銷的經濟合作組織或協會,以“公司+基地+農戶”、“公司+中介組織+農戶”等多種模式,推動貿工農一體化。 6、業態創新。首先是農村零售業態創新。目前,中國農村的零售業與城市相比還非常落后,企業的規模小、水平低、效益差、競爭力弱,商品的質量也參差不齊;傳統的個體店、夫妻店、雜貨店在農村零售業態中還占有很大比重,業態單一、規范差、零散度高。這既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背道而馳,也不符合農村居民消費水平發展的趨勢。農村零售業態創新,就是根據農村經濟發展水平和農民消費趨勢,建立起適合農民消費水平和需求層次的零售業態,特別是有利于挖掘農民潛在需求的新型業態,徹底改變目前農村零售業態滯后混亂的狀態。通過連鎖經營、兼并、聯合、協作等途徑,改變現有農村零售業的組織形態,尤其是要在切實保障農戶利益的基礎上對現有的基層供銷合作社及社辦企業進行連鎖經營改造。“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在許多試點所取得的成功已經證明,連鎖經營在農村也可以搞活并能夠做得更好,“農家店”這樣的連鎖經營形式在農村是具有活力的。其次是農村批發業態創新。目前中國農村批發網店組織化程度低,組織形態單一,流通效率低下;絕大多數批發市場和專業市場規模小、層次低,還存在露天交易、攤位交易等初級水平的交易方式。農村的批發業沒有實現規模經濟和聚集效應,總體上已經不適應中國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業產業化發展的要求,面臨一個業態升級、管理升級、功能擴充、創新發展的階段。農村批發業態創新,必須改革批發業的經營方式和組織形態,建立科學化的、規范化的、信息化的交易方式,形成一個各種經營業態優勢互補、良性發展的多元化批發格局。 7、管理創新。這包含兩層含義:一是政府管理的創新;二是企業制度的創新。農村流通中政府管理體制的創新,旨在農村流通體系中建立一個服務“三農”、服務流通的“服務型”、“法治型”政府,徹底改變過去政府在農村經濟運行中出現的職能“越位、錯位、缺位”狀況。政府在農村流通中的工作重心應在堅持和保障廣大農民的主體地位的基礎上,“多予、少取、放活”,盡可能地解決農村流通中的基礎設施和公共產品的服務問題,做到惠農、利農、為農;同時,政府要扮演好農村流通秩序的管理員,通過規劃和相關法律法規的制訂,對農村流通進行有效監管,把片區監管責任制與商品準入監管制度、執法責任制度、執法巡查制度等結合起來,嚴防假冒偽劣商品進入農村市場,確保在農村形成自愿讓渡、等價交換、公平競爭、自由流通的流通秩序。農村流通創新中的企業制度創新,強調的是要著手進行流通企業產權制度的改革。企業作為農村流通創新的主體之一,在建立現代化的農村流通體系過程中有著密切的、不容含糊的經濟利益關系,只有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才能調動企業在農村流通創新中的積極性。 8、政策創新。它涵蓋了一切與農村流通產業發展相關的政策創新,既包括農村流通產業政策創新,也包括諸如金融政策、財政政策等其他相關政策的創新;既包括政府的政策創新,也包括流通企業的政策創新。但無論是何種政策,其創新的立足點都是為“第三個轉變”在農村更快、更好地實現服務的。政府在政策創新方面,應針對農村商品流通體系建設中市場主體和客體市場準入、市場載體功能缺失、中介組織定位等問題,加大農村流通體制改革和政策創新的協調力度,進一步修改、完善有關政策、法規,消除不利于建設現代農村流通體系的各種體制性和政策性障礙。企業的政策創新,則具體落實到物流政策、營銷政策、經營政策等實務性更強的方面,著眼于如何將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將更高質量的商品銷售到廣大農民手中,贏得農村居民的信賴。

結束語

農村流通創新是一個復雜而龐大的綜合性的系統工程,也是一個各種要素資源重新整合的過程。創新,總要面臨各種障礙和難題,尤其是在經濟、文化、政治、科技等各方面均相對落后的農村,農村流通創新更是一項無法估計的艱巨任務,資金障礙、技術障礙、人才障礙等的發生理應在預料之中。正如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也是一個長期的艱巨的過程一樣,農村流通創新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政府在資金、政策、公共產品、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大力扶持,也需要主體農民的積極參與。 以上關于農村流通創新的八個方面,是相互交錯、相互影響、相互提升、共同發展的過程,片面或孤立地強調發展某一方,或者按先后次序的思路發展,都是不可行的。必須同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才能達到最初目的,實現那“第三個轉變”,提升農村流通力,使農村生產力得到發展,農民利益得到保護,在流通方面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贏得保障。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