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文化建設問題
張曉麗
摘要:建設新農村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事關全國廣大農民群眾的幸福安康以及整個國家的穩定和發展。而文化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靈魂,如何適應和滿足新農村建設的需求,我作為一名基層文化工作者,結合實際,作了一些思考。 關鍵詞:新農村文化建設意義任務改革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項巨大的系統工程,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而要完成這個任務,主體是農民。也就是說,農民的科學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質的高低,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成敗的關鍵。要不斷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質,就必須大力加強農村文化建設。 一、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的意義 1、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提高農民科學文化水平,是新農村建設的必然要求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要進一步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促進農民持續增收。使農民持續增收最有效的途徑,是要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嚴格遵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所謂現代農業,就是以廣泛應用現代科學技術為主要標志的農業。所謂市場經濟規律,首先是產生的產品要適合市場的需要。第二,市場經濟有兩個顯著特點,即具有契約經濟和法律經濟的特點。第三,市場經濟有嚴格的市場運行規則。所有這些,對剛剛由傳統農業轉向現代農業,由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且從總體上看文化水平還不高的廣大農民來說,的確是一個嚴峻的挑戰。這時,農村文化建設就顯得尤為重要。 2、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提高農民思想道德水平,是新農村建設的精神動力和思想保證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不僅要大力發展農村經濟,不斷改善農民生產和生活條件,還要與時俱進地推動農民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的轉變,努力培育文明向上的社會風尚,努力培養與建設新農村相適應的新農民。從目前農村的一些地方和農民來看,集體主義思想,團結互助精神有些淡化,法律意識淡薄,誠信度不高,發展意識、競爭意識不濃,文明意識、健康意識不強,一些傳統陋習,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樹立社會新風尚、建設鄉風文明要求格格不入。必須通過加強農村文化建設,充分發揮文化啟迪思想、陶冶情操、傳授知識、鼓舞人心的積極作用,推動農村思想道德建設,不斷提高農民的思想道德水平,保障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健康順利進行。 3、加強農村文化建設,不斷滿足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目標之一 農民不僅要富,農民還要有樂。從農村的實際情況看,雖然我們黨和政府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使農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農村文化建設還是相對滯后,已經不能滿足廣大農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精神需要。因此,加強農村文化建設,就成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一項重要任務。 二、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任務艱巨 從農村文化建設的基礎、環境和條件來看,任務繁重而艱巨。 1、基礎設施落后,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健全 從我市縣、鄉、村的文化設施來看,市區一級雖然都建了文化館、圖書館,但標準都不高,事業經費也很少,鄉鎮文化站建設更令人擔憂,大多數文化站的活動場所,如電影院、禮堂等,有的年久失修,有的早就拆除。村文化大院一缺場所,二缺設備,三缺管理。農村文化設施,是傳播先進文化的載體。這樣一個現狀,與新農村文化建設的要求,是極不相適應的。 2、文化人才匱乏 不論是專業人才、管理人才,還是經營人才,都嚴重不足。鄉村文藝人才更是缺乏,人員是進不來出不去。這些狀況不改變,農村文化建設的重任就難以順利完成。 3、文化產品嚴重不足 據調查,現階段農民對文化的需求,重點在以下四個方面,一是農業科學技術,二是有關農村的法律法規,三是文學書籍,四是文化娛樂。從現有的文化產品來看,是嚴重的供給不足。 4、農民的文化消費能力低 目前廣大農民群眾在物質生活明顯改善后,對精神文化生活十分渴求。但從他們生活消費支出的安排來看,首先是蓋房子、看病、保子女讀書及日常的生活開支,基本沒有剩余的錢。農民不是不需要文化而是沒有錢去享受。 5、財政投入不足 除一次性文化項目設施建設或文化活動財政有一定的投入外,日常的事業經費基本沒有。即使有一點也少得可憐,不到財政支出的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