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創新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核心理念
郭彬彩
[論文關鍵詞] 創新社會主義新農村核心理念內容
[論文摘要]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惠及廣大農民群眾的民心工程,也是個長期的復雜的系統工程。這就要求在完成這項偉大工程的過程中,要敢于解放思想,把創新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核心理念。
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需要創新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明確了今后5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奮斗目標和行動綱領,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為做好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三農”工作指明了方向。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個長期的復雜的系統工程,這就要求在完成這項系統工程的過程中,要敢于解放思想,堅持全面創新,把創新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核心理念。這是因為:
第一,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人類的歷史,就是一個不斷創新、不斷進步的過程。沒有創新,就沒有人類的進步和未來。文明進步的每一個腳印,都借助于創新的推動力。一個沒有創新能力的民族,難以屹立于世界先進民族之林。如果不能創新,一個民族就難以興盛。一個民族如果固步自封、不求上進,創新的內動力就會逐漸萎縮,最終只能步他人后塵,并勢必受制于他人。所以,創新是不斷推進民族進步的崇高價值之一。
第二,創新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創新的每一個重大成果,都會引起社會生產力的深刻變革和人類社會的巨大進步。現在生產力的發展,主要依靠科學技術的推動。在充滿競爭的新世紀,創新將進一步成為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導力量。世界各國綜合國力的競爭,充分表現在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和高科技產業化。
第三,創新是一個政黨永葆生機的源泉。不斷用創新精神來解決前進中遇到的問題,是我黨生存、發展、壯大的前提。改革的深化、開放的擴大、經濟的轉軌、社會的轉型、多樣化的日益發展,對黨的建設提出了許多挑戰。只有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不斷開拓創新,才能不斷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局面,使我們的民族、我們的國家、我們的黨,生機盎然,不斷前進。
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創新的內容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進行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和教育創新。
第一,制度創新是推動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制度創新,就是要不斷完善符合中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求的各方面體制。社會的進步與發展,源于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要使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順利發展,一個必要的因素和條件,就是必須要有完善的制度和體制作保障。
當前要做的,就是必須堅持以發展農村經濟為中心,進一步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促進糧食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必須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尊重農民的主體地位,不斷創新農村體制機制;必須堅持以人為本,著力解決農民生產生活中最迫切的實際問題,切實讓農民得到實惠;必須堅持科學規劃,實行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有計劃有步驟有重點地逐步推進;必須堅持發揮各方面積極性,依靠農民辛勤勞動、國家扶持和社會力量的廣泛參與,使新農村建設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同行動。
第二,科技創新是農村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強大技術支持??萍紕撔?,就是要抓住對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具有戰略性、基礎性、關鍵性作用的重大科技課題,抓緊攻關,自主創新,努力實現科學技術的跨越式發展。要充分認識科技創新對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重要性。
要有正確的科技創新戰略,大力提高農業科技創新和轉化能力。深化農業科研體制改革,加快建設國家創新基地和區域性農業科研中心,在機構設置、人員聘任和投資建設等方面實行新的運行機制。鼓勵企業建立農業科技研發中心,國家在財稅、金融和技術改造等方面給予扶持。改善農業技術創新的投資環境,發展農業科技創新風險投資。加強農業高技術研究,繼續實施現代農業高技術產業化項目,盡快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大農業科技成果。針對農業生產的迫切需要,加快農作物和畜禽良種繁育、動植物疫病防控、節約資源和防治污染技術的研發、推廣。把農業科研投入放在公共財政支持的優先位置,提高農業科技在國家科技投入中的比重。繼續安排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和國外先進農業技術引進資金。要加快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和建設,積極探索對公益性職能與經營性服務實行分類管理的辦法,完善農技推廣的社會化服務機制。深入實施農業科技入戶工程,擴大重大農業技術推廣項目專項補貼規模。鼓勵各類農科教機構和社會力量參與多元化的農技推廣服務。加強氣象為農業服務,保障農業生產和農民生命財產安全。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提高重要農時、重點作物、關鍵生產環節和糧食主產區的機械化作業水平。
第三,文化、教育創新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精神、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證。文化創新,就是要立足于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踐,著眼于世界文化發展的前沿,發揚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長處,在內容和形式兩方面都積極創新,以不斷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教育創新,就是要堅持和發展適應國家和社會發展要求的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觀念,通過深化改革不斷健全和完善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求相適應的教育體制,推進素質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大力提高教育的現代化水平,加大教育對外開放的力度。
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過程中,具體要做的就是:著力普及和鞏固農村九年制義務教育。建立健全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進一步改善農村辦學條件,逐步提高農村中小學公用經費的保障水平。加強農村教師隊伍建設,加大城鎮教師支援農村教育的力度,促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加大力度監管和規范農村學校收費,進一步減輕農民的教育負擔。
大規模開展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提高農民整體素質,培養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繼續支持新型農民科技培訓,提高農民務農技能,促進科學種田。擴大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實施規模,提高補助標準,增強農民轉產轉崗就業的能力。加快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場、多元辦學的培訓機制。整合農村各種教育資源,發展農村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
繁榮農村文化事業。各級財政要增加對農村文化發展的投入,加強縣文化館、圖書館和鄉鎮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繼續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和農村電影放映工程,發展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農村基層服務點,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動實施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群眾喜聞樂見、寓教于樂的文體活動,保護和發展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優秀傳統文化,創新農村文化生活的載體和手段,引導文化工作者深入鄉村,滿足農民群眾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扶持農村業余文化隊伍,鼓勵農民興辦文化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