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寧縣大均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探析
劉建軍
摘 要:景寧縣大均鄉作為浙江省的民族鄉鎮,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應該考慮其特殊的民族文化特性。通過分析大均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礎、有利條件和制約因素,提出了大均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本思路,使該鄉在解決“三農”等新農村建設基本問題的同時能做好農村生態保護和民族文化傳承,使經濟發展、文化傳承與生態文明有機結合起來。
關鍵詞:景寧縣大均鄉;社會主義新農村;畬鄉之窗
1 大均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礎
1.1 自然條件
大均鄉位于浙江省麗水市景寧畬族自治縣西南,距縣城15公里,面積 86平方公里,屬景寧畬族自治縣中部低山林、糧、茶、果、畜、藥綜合農業區,農、林、水力資源比較豐富,其中林地 11.9萬畝,占總面積的92.17%。全鄉現為9個行政村,總人口4183人,其中畬族人口占35.5%。氣候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溫暖濕潤,四季分明。區內多高山,海拔高低懸殊,氣候垂直差異明顯。境內主要有大均坑、大赤坑、新亭坑等河流,均為山溪性河流,水位漲落迅速,徑流量季節分配不均,年際變化大。
1.2 經濟發展狀況
該鄉依托資源優勢,中藥材、筍竹兩用林、茶葉、食用菌、吊瓜等種植規模不斷壯大,農業產業化進程不斷加快,2000-2007年全鄉經濟總收入年均增速達到13.4%。2007年全鄉工農業生產總值完成236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050元。工業基礎比較薄弱,旅游業發展迅猛。
1.3 社會發展狀況
近年來通過整治,該鄉村容村貌煥然一新,人居環境得到明顯改善;經過農村康莊工程、農村電網改造等工程的實施,全鄉基礎設施條件得到較大改善;全鄉義務教育、公共衛生、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等社會事業工作有序開展。
2 大均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有利條件及制約因素
2.1 有利條件
(1)資源優勢。大均鄉特有的畬族文化資源(包括民族文化、歷史文化、民俗文化等)和生態資源,都為該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應該充分利用“中國畬鄉之窗”等獨特資源,挖掘民俗風情文化內涵,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態經濟、民俗經濟等特色經濟形態。
(2)區位條件。浙江省屬于長三角經濟發達省份,依托浙江日益改善的區位結構功能,利用周邊輻射,對接大市場,拓展發展空間,經濟發達省份的大環境為畬族鄉鎮新農村建設提供了后發機遇。如浙江省的公路聯城戰略突破了區域交通瓶頸,區位與資源優勢的結合為資源向產品轉化創造了條件。
(3)政策優勢。各級政府、各系統對民族鄉鎮都有扶持政策,金融系統也給予民族鄉鎮特殊優惠的貸款照顧,鼓勵和支持民族村發展經濟,有效解決了民族地區發展經濟資金不足的困難。
2.2 制約因素
(1)經濟基礎薄弱,特別是村級集體經濟薄弱。農民人均純收入不到全省農民人均收入的一半。
(2)農業生產效益低下,農民增收乏力。盡管隨著特色產業的發展,該鄉農業產業化進程加快,但由于缺乏競爭力較強的農業產業和品牌,生產效益普遍不高,抵御風險能力較弱,增收不穩定性較大。
(3)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共享率低。由于集體經濟薄弱,財政扶持有限,大多數村莊文化、體育、衛生、公共安全等設施依然缺乏。
(4)低收入農戶比例高,脫貧任務艱巨。目前全鄉低收入農戶386戶占全鄉總人口的27%。由于他們文化素質不高,缺乏系統的針對性技能培訓,大多數外出勞動力只能從事低收入的體力工作,從事技術型工作的人員少,工資收入低,脫貧致富任務十分艱巨。 3 大均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思路
大均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關鍵是充分利用民族鄉鎮的特殊性,將其轉化為新農村建設的優勢資源,大力實施“生態立鄉、旅游興鄉、創新強鄉、文化名鄉”的發展戰略。
(1)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提高特色農業產業化水平。該鄉獨具特色的資源為農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農業產業化應整合各類資源,發展優勢特色產業,開發特色產品,力爭形成頗具規模的竹、茶、藥、菜基地。
(2)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全面發展農村社會事業。充分利用黨和國家及省、市、縣政府出臺實施的一系列富民、惠民政策,積極爭取各級公共財政投入支持,充分把握與省發改委、臺州市統戰部結對幫扶的良好契機,加快康莊工程、農民飲用水工程、下山移民等項目實施,力爭使行政村通公路率、村莊完成整治率、安全飲用水普及率和無線通訊覆蓋率早日達到100%。
(3)突出“畬”字品牌,弘揚畬族特色文化。為促進畬族文化的繁榮和發展搭建更有效的平臺,加強景區景點和文化內涵的挖掘和提煉,大力促進景區建設,建設“中國畬鄉之窗”成為國家4A級景點。
(4)實施轉移發展戰略,促進農民增收。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與城鎮化進程有效結合,大力實施包括勞動力轉移、產業轉移、資金轉移以及居住地轉移等的轉移發展戰略,同時開展農業實用技術培訓和剩余勞動力轉移培訓,鼓勵農村勞動力向第二、三產業有序轉移。
[1]黃健英.民族地區農村經濟發展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6.
[2]趙志宏.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問題探析[J].大理學院學報,2009,(7).
[3]許良德.重慶市巫溪縣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探討[J].南方農業,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