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析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高等教育辦學模式分析
金麗馥
論文摘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給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同時也面臨新的選擇。面向新農村建設的高等教育辦學模式的選擇可以借鑒美國社區學院的辦學思路,結合我國新農村建設與發展的實際,開辦“就地取材、就地消化”的農村社區學院。發展農村社區學院有利于滿足人才的供給與需求,有利于實現教育與社會的一體化。農村社區學院的特殊性不僅體現在辦學地點的選擇上,還主要體現在它的教育形式、教學方式、學校管理等方面。
論文關鍵詞:新農村建設;高等教育;辦學模式;農村社區學院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作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決策。這一戰略舉措,決定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將成為“十一五”期間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中之重。中國的發展和強大,離不開中華民族整體素質的提高,其中,教育是關鍵。目前,我國的農村教育發展緩慢,無法滿足新農村建設的需要,無法推動經濟發展,所以我們必須另辟蹊徑,尋找新的能夠為新農村建設提供高級技術與管理人才、能夠為新農村培育與塑造建設主體的源泉。鑒于此,高等教育應積極探索面向新農村建設的辦學模式,承擔起作為教育龍頭應該在農村的經濟社會發展中應盡的責任,為新農村建設培養高素質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一、面對新農村建設高等教育機遇與挑戰并存 高等教育與社會的聯系越來越緊密,這種結合是高等教育自身發展的需要,也是高等教育的歷史使命。霍爾西說:“中世紀以來高等教育的逐步世俗化,增強了大學作為技術變革因而就是社會變革的發源地的潛力,直至今日,大學正開始成為新型社會的經濟基礎的一部分”從新農村建設的視角來考慮,發展面向新農村的高等教育,一方面,需要高等教育根據實際需要培養相應的人才,培養能夠“下得來、留得住、用得上”的實用型人才;另一方面,隨著高等教育對新農村的輻射力的增強,既可以解決農村人才缺乏的問題,改變我國人力資源分布不均的現狀,又可緩解沉重的就業壓力,促進高等教育的進一步發展。 (一)新農村建設:高等教育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近代社會的每一次重大變革和進步都與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有著直接的關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編著的《學會生存》指出:“巨大的經濟運動總是伴隨著教育上的擴展,今天的許多事實證明,經濟發展所需求的新的就業機會的出現強烈地刺激了教育上的擴張。” 1.新農村的需求促進高等教育的發展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歸根結底是人的建設。新型農民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主體,各級專業技術與管理人才是新農村建設的催化劑,他們都是新農村建設的建設者,他們的工作能力和工作熱情直接關系著新農村建設的成敗,而受教育程度則直接決定了工作的效率與效果。馬克思說:“勞動力是存在于活的人體中的,每當人生產某種使用價值時所運用的是體力和智力的總和。”體力是一種人體結構上的生物功能,是有限的;智力則是一種認識上的、觀念上的創造力,是無限的。智力的發展,實質上是“延長了他的自然肢體”,并在某種程度上可以替代體力的作用。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歷史使命之一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然而農業現代化的根本在于科技。科技將成為未來農業持續發展的決定性因素。農業科技的水平如何,又特別依賴處于龍頭的高等教育的發展。沒有高等教育為新農村的生產發展服務,農業現代化是不可能實現的,新農村建設也就不可能實現生產發展的目標。農村人口文化素質低,綜合能力差已經成為新農村建設與發展的瓶頸。目前,我國農村從業人員受教育程度低,小學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4.1%,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2.22%,中專及以上文化程度占3.43%。農村缺人才,缺技術,這在根本上阻礙了新農村建設的步伐。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需要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對新型農民的塑造,對農村豐富人力資源的“深度開發”不能僅僅停留在農村原有的教育層面上,需要高等教育的積極加人。 2.新農村的發展促進高等教育的擴張 新農村經濟的發展要求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經濟結構優化,形成農工貿一體化產業群,這就需要大量的農業產業工人及各級人才,促進了大量就業崗位的形成,這對目前處于擴招與低就業矛盾境地的高等教育來講,是一個新的就業推廣渠道。“農業系統最需要畢業生,具有消化吸收能力的是鄉鎮農業科技推廣站和農場、漁場、牧場”。 隨著新農村建設的穩步推進,不難發現這樣一個現實:受過較多教育的農民比受過較少教育的農民對從事農業特別是非農生產活動具有更大的適應性,而且在從農業轉向非農業生產過程中,受過較多教育的勞動者處于有利地位。當前,高等教育在社會中的地位和人們關于高等教育的觀念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農村居民希望接受更豐富、更多樣的教育,他們對教育將有更新更高層次的追求,而且對教育的需求將變得更為主動和理智。這種需求必然引起高等教育規模上的擴張。同時,隨著農村居民收入的增加,他們對高等教育支付能力和高等教育投資的意向增強,這就為高等教育在農村的擴張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新農村建設:高等教育面臨新的選擇 高等教育的產生和發展有賴于社會進步和社會發展的選擇,尤其是受社會經濟、政治、科技和民族文化的影響。正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指出的:“我們現在所設想的這個教育機器是否真正滿足了我們時代個人的與社會的需要和愿望?”因此,在新農村建設大背景下,發展高等教育首先應考慮農村市場對人才結構和層次的需要,調整專業結構、課程設置,樹立為農服務的就業思想。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需要決定了人才的需求結構和層次。新農村的經濟發展要求優化農村經濟結構,延長傳統農業產業鏈,多種產業共同發展、相互促進,形成以工業帶動農業,以服務業帶動工業,農工貿一體化的新農村產業群,將帶動至少三成的農業人口從田間地頭走進工廠車間,成為具有全新知識結構和技能的農業工人。同時,隨著服務業的發展,要求超過半數的農業人口掌握一技之長,成為農村和鄉鎮服務業從業人員。這就要求高等教育必須調整專業結構。長期以來,我國高校的學科和專業設置不僅過窄,而且重復設置,“千校一面”、“千系一面”現象嚴重。面向新農村的高等教育應根據新農村的實際需要開設新的專業,開設新課程,主要包括:市場農業、國際化條件下的農業生產與經營、農業科技常識、新型農產品的推廣與普及、農村基層的管理以及各類實用技術,如美容美發、裁剪、烹飪、花卉栽培等技能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