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社會和諧:社會主義本質論的堅持和創新
王春梅
論文關鍵詞:社會主義本質論社會和諧一致
論文摘要:社會主義本質論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促進社會和諧、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新一屆黨中央提出的戰略思想,兩者在理論和實踐上具有內在邏輯關系。“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的論斷與鄧小平社會主義本質論是一致的,同時也是創新和發展。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作出的《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證。”黨的十七大指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要求我們積極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科學發展和社會和諧是內在統一的。沒有科學發展就沒有社會和諧,沒有社會和諧也難以實現科學發展。”這些論斷體現了與社會主義本質論的一致性,同時又是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認識的深化和發展,是我們黨理論創新的重要成果,是對社會主義本質認識達到的新高度和新境界。
一、社會主義本質論與社會和諧是一致的
(一)社會和諧與社會主義本質論的目標是一致的
第一,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是實現社會和諧目標的物質基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生產力高度發展的社會,“社會和諧,首先要發展。社會和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這就要求必須發展生產力。鄧小平在概括社會主義本質時把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放在首位,他指出,“社會主義要消滅貧窮。貧窮不是社會主義,更不是共產主義。”“中國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是靠自己的發展”。已有的成績靠發展來鞏固,當前的問題靠發展來解決,未來的目標靠發展去實現。富裕的社會不一定是和諧社會,但貧窮的社會絕對不會是和諧的社會。只有發展才能不斷鞏固和諧社會的物質基礎。離開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和諧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第二,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是實現社會和諧的最終目標,也是和諧社會平等公平原則的根本體現,二者一脈相承。兩極分化不是社會主義,更不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鄧小平指出:“社會主義原則,第一是發展生產,第二是共同致富。”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區別于資本主義等其他社會形態的最根本的依據和標志,是社會主義全面發展的基礎,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條件。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經濟在取得了長足發展和舉世公認的成就的同時,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之間出現了不協調的情形,社會發展明顯滯后于經濟發展,并突出地表現為社會公正狀況不容樂觀——貧富差距擴大的幅度過大、速度過快,社會再分配力度較弱,而且社會成員基本權利保障的總體狀況也偏弱。這種社會不公正問題潛伏著一系列社會問題和社會風險。和諧社會建設理論就是應對這種社會發展狀況的旗幟,它要求采取一系列舉措,緩解和解決社會不公現象,從而使改革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二)社會和諧是社會主義本質內在的必然要求
第一,社會主義本質內在要求社會和諧。社會主義本質的實現是社會主義制度不斷改革、發展和成熟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伴隨著舊矛盾的解決,又會出現新的矛盾,而且還存在著由于處理不當而導致矛盾激化的可能性。尤其是目前我國人均GDP已超過了1000美元,處于國際公認的1000-3000美元的“矛盾凸現期”,社會面臨的問題和挑戰日益突出。此時提出構建全體人民共建共享的和諧社會,這一決策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本質的內在要求。社會主義本質實現的過程就是不斷解決矛盾,實現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發展的過程。
第二,社會主義本質規定了社會和諧的價值內涵。鄧小平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反復思考和探索“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并提出了通過解放發展生產力,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價值目標,對社會主義認識達到了新的境界。而社會和諧的終極目標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解放生產力本質上就是對人的解放,就是要把人從舊的生產關系中解放出來;發展生產力,是為人的發展奠定物質基礎,解決和滿足人的基本生存需要;消滅剝削,其本質是消解人的異化生存,從社會制度安排上實現人的解放;而消除兩極分化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是要從社會公平、公正的意義上滿足人的價值訴求,真正使每個人都公正平等地享有經濟發展成果。
(三)實現社會和諧的過程也是實現社會主義本質的過程
第一,在理論上鄧小平本質論要實現共同富裕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達到社會和諧,二者互為目的,互為手段。具體地說,沒有社會的共同富裕,不可能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反過來,沒有社會的和諧,也不可能達到共同富裕的目標。首先,社會和諧應該是共同富裕基礎上的和諧。鄧小平本質論深刻地揭示了和諧與共同富裕的內在關系。讓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途徑,先富帶后富,最終走向共同富裕,是根本的目標,這里蘊涵著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而強調“發展是硬道理”,則是達到共同富裕、實現社會和諧的基本路徑。其次,沒有社會主義的和諧社會也不可能實現共同富裕。社會的和諧是社會得以發展的前提和條件。沒有統一的指導思想,沒有根本一致的價值觀念,沒有協調一致的利益關系,沒有穩定協調的社會環境,任何事業都不可能取得長足的發展。只有通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協調各方面的關系,縮小各方面的差距,緩解社會矛盾,實現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才能促進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實現共同富裕的最終目標。
第二,在實踐上實現社會和諧和實現社會主義本質都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這個過程也是統一的。社會主義本質論認為要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達到共同富裕是漸進的運動,實現社會主義本質的過程也是解決不和諧的過程。社會主義本質只有在促進社會和諧中才能得到充分的體現,和諧社會只有遵循社會主義本質規定,f生才能健康發展。二者實現的過程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完成我國現代化建設宏偉任務的歷史進程中的相互交織的兩個層面。沒有對社會主義本質的清醒認識和牢固把握,和諧社會的建設目標就會缺失精神靈魂甚至偏離軌道;而如果科學發展觀統領下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目標無法完成,實現社會主義本質要求的共同富裕遠太理想也將最終成為泡影。
二、社會和諧是對鄧小平社會主義本質論的發展和創新
(一)是對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理論認識的發展和創新
黨的十七大明確指出,“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而科學發展是實現和諧的根本途徑。如何實現科學發展?胡錦濤總書記指出,科學發展觀的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主要是五個統籌。通過統籌發展,實現社會主義以人為本,以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發展宗旨,實現發展為人民、發展靠人民、發展成果歸人民共享,從而按照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要求,達到社會的總體和諧。這不僅從抽象的理論意義上,而且從實踐經驗上觸及了社會主義深層次的本質,集中反映了當代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必然趨勢,更加符合馬克思主義創始人關于未來新社會是一個自由人聯合體的基本原則,所以是對社會主義本質的新發展。
(二)指出了消除兩極分化的具體措施
鄧小平對消除兩極分化、實現共同富裕進行了深刻思考,認為中國只有“實現共同富裕,社會才能穩定,才能發展。社會主義的含義就是共同富裕”。“到一定程度后,一定要考慮分配問題。如果僅僅是少數的富有,那就會落到資本主義去了。要研究提出分配這個問題和它的意義。”胡錦濤總書記在新時期進一步提出和諧社會的特征是公平正義、民主法治、誠信友愛、充滿活力、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放在第一位的公平正義就是消除兩極分化的具體措施。和諧社會是全體人民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社會,是人民內部矛盾和其他矛盾都得到正確處理、真正實現社會公平和正義的社會。構建和諧社會實質是社會公平,而分配公平是其核心。實施社會保障制度,既是社會主義本質的內在要求,又是對社會主義本質認識的深化。
(三)規劃了共同富裕目標的新境界
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目標由富強、民主、文明三位一體發展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四位一體。強調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擺在更加突出的地位,是對社會主義本質認識的深化和升華,使對社會主義本質的目標的認識達到一個新的境界。社會主義不僅要實現廣大人民群眾物質生活的充裕,而且更要實現政治生活、精神文化生活和社會生活的民主、文明與和諧,蘊涵了對社會發展主體的政治生活、精神文化生活和社會生活的極大關注,是更高水平更高層次的認識成果。社會主義本質最終是要實現共同富裕。胡錦濤總書記在論述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特征時,進一步指出了實現共同富裕的具體途徑。為此,胡錦濤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尊重一切勞動,尊重勞動者,尊重知識,尊重創造,營造各盡所能、各得其所的社會氛圍,使社會主義社會成為一個富有活力的和諧社會。這些論斷實際上指出了實現共同富裕的具體路徑,是對鄧小平社會主義本質論的發展和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