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把握和實踐“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
未知
要把中國的事情辦好,關鍵取決于我們黨。“只要我們黨始終成為中國先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實代表,我們黨就能永遠立于不敗之地,永遠得到全國各族人民的衷心擁護并帶領人民不斷前進。”(注:《全面加強黨的建設的偉大綱領》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第1版第1頁。)這就是當前全黨、全國正在深入學習和堅決貫徹的江澤民總書記的“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正確把握和實踐“三個代表”的論述,首先要充分認識它是一個密不可分、相互關聯、辯證統一的整體。從時間上來看,用了一個“始終”和兩個“永遠”,說明我們黨過去已經代表,現在還在代表,將來還要代表。從地域、空間和對象上來看,用了三個“中國”和一個“全國各族人民”,說明地無分東西南北,人無分族別老少,無論上層、基層還是“階層”,我們黨都要代表,叫做層層代表,代表層層,代表到底。從所代表的程度上來看,用了“忠實”二字,要求既忠又實,做到代表得不偏向,不走樣,不落空,不斷檔。我認為,江總書記“三個代表”的重要論述,具有非常深刻的思想內涵和非同尋常的實踐價值,我們必須認真地深入領會,并在實踐中正確地貫徹執行。 一、始終站在發展生產力的最前沿 在“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中,把“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放在首位,這是十分正確的。因為它揭示我們黨具有先進性的固有社會階級基礎,體現了黨的中國工人階級先鋒隊的性質,闡明了我們黨的根本任務和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同時,這一首要“代表”,還是發展中國先進文化的物質基礎和代表中國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根本保證。 唯物史觀認為,社會的基本矛盾是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之間的矛盾,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只有代表和反映生產力發展要求的階級、階層和社會集團,才是社會發展的推動力量。無產階級作為先進社會生產力的代表,作為人類歷史上最先進最革命的階級,其歷史使命就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實現共產主義。無產階級的階級利益同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以及人類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是完全一致的。中國共產黨作為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是適應中國先進社會生產力發展要求而產生的,總是把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作為自己的根本任務,在革命、建設、改革的各個歷史時期,總是依據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運動的規律,代表著中國先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要求。 從我們黨的歷史看,建黨近80年來全黨同志所作的一切努力,歸根到底都是為了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以促進和維護中國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毛澤東同志早就提出,把中國歷史推向前進的關鍵在于是否是解放生產力,他說:“中國一切政黨及其實踐在中國人民中所表現作用的好壞、大小,歸根到底,看它對于中國人民的生產力的發展是否有幫助及其幫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縛生產力的,還是解放生產力的。”(注:《毛澤東選集》1991年第2版第3卷第1079頁。)鄧小平同志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果斷糾正了我們黨在發展生產力問題上的某些失誤,實現黨的工作重點的轉移,集中力量發展生產力。同時,還以理論家的膽略,提出了衡量改革和各項工作的是非得失的“三個有利于”根本標準,并把“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放在首位,體現了歷史唯物主義最基本的原則。江總書記在“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中首先強調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反映了社會發展的根本規律,是對黨的歷史經驗的科學總結,是對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的堅持和發展。 歷史已經檢驗和證明了我們黨始終代表先進生產力,這是無疑的。問題在于,如今有人認為,雖說在理論上共產黨的階級基礎仍然是工人階級,思想基礎仍然是馬克思主義,根本宗旨仍然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但隨著我國社會的發展,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步建立,作為正統概念上的階級已經消滅了,既然階級消滅了,那階級基礎和階級利益也就無從談起。加之如今社會生活領域已經或正在形成處在不同經濟地位和政治地位的諸多社會階層,工人階級隊伍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因此,現階段強調工人階級及其政黨在生產力問題上的先進性,似乎已經沒有什么意義了。 其實,這是一種誤解,事實上,任何社會其生產力的發展總是不平衡的,總有不同的層次和水平,有先進水平的生產力,亦有落后和一般層次的生產力。而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由于職業、就業、分配等方面的多樣性,必然存在不同社會集團和階層,他們對推動生產力發展的態度及其作用的大小事實上是有區別的。黨作為工人階級的先鋒隊,是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為己任的,就應當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或者說應該“當仁不讓”,而不能因為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就模糊以至忘記自己的歷史使命和重大責任。因此,現在提出黨要始終成為中國先進生產力發展要求的“代表”,我認為是十分及時,十分必要的。 應該指出,時代不同了,社會發展了,先進生產力的具體要求也必然會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同,具有其鮮明的時代性。現在怎樣才能代表中國先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如果具體化,我認為至少要做到五個堅持:①堅持“發展是硬道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把發展生產力擺在首位,努力實現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②堅持以改革促發展,逐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形成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③堅持不斷調整經濟結構,促進產業優化升級,特別是發展高新技術產業。④堅持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加快科技進步,提高科技創新能力,使科學技術成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⑤堅持對外開放,更好地利用國內國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在直接參與國際經濟競爭中不斷提高生產力質量和水平。 以農村為例,目前農村黨組織要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努力,做到三個打破。首先,打破“耕者有其田”的小生產思想的樊籬,使農村土地向有經濟實力和科技實力的“耕種者”集中,用勞動替代資本投入,走農工貿一體化的農業產業化之路,極大地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極大地提高土地產出率,極大地擴張農村對農民的外“推力”,減少農村人口,使“生存農業”逐步發展為效益最大化的“生態農業”,徹底改變九億農民搞飯吃的局面。其次,打破城鄉分割的“二元體制”,以勞動密集就業于國家主導的基礎設施建設,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大力發展小城鎮,增強城鎮對農業人口的“拉力”。提升農民的素質,大幅度地促使農村土地上承載的過剩人口向非農人口轉移,使農民向城鎮集中,徹底弱化和改變農民對土地的依附性和土地制度的給予性。再次,打破固化的傳統農民與土地不可分離的社會結構板塊,加強農村社區的市場化建設,打破流通和金融壟斷,通過擴大農業的外部收益來反哺農業,發展農村經濟,維護農村社會穩定,徹底改變和消除由于戶籍制度所形成的城鄉壁壘。面對我國國土面積大,九億農民居住很分散的現實,在工農差別、城鄉差別很大,農村的“推力”和城市的“拉力”尚未達到一定水平的條件下,要實現這些想法,其難度是可想而知的。但從長遠來看,從社會發展的規律和現實來看,舍此,農民沒有出路,農業不能成為獨立產業,農村社會生產力難以得到迅速發展,更談不上代表先進社會生產力。總之,如果我們黨在今天,在生產力發展上能切實做到這些具有質和量的統一要求,那就可以說是站在發展先進生產力的最前沿,就可以稱為中國先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要求的忠實代表。 誠然,我們還應該看到,生產力及其發展是十分復雜的社會問題。生產力有其自身的結構及其存在的合理性與規律性,包括質態和量態的統一,包括自身進一步發展態勢及其規律性,以及生產力影響整個社會經濟和其他領域的經濟功能和社會功能等。而從性質上看,人類三代生產力即手工業、機器、信息階段的差別,必然導致人們對相應客體認識及發展生產力的舉措的差異,不同階段的生產只能用不同性質的生產力去進行檢驗和衡量。從形態上來看,生產力由潛在態轉化為現實態要有一個過程,我們必須注意生產力的現實創新水平和未來發展后勁。從結構上來看,既要注意要素生產力,更要注意總體生產力,以總體生產力為主。從時間上來看,生產力系統和各子系統的發展會表現為長期化和短時化的問題,這就要求我們特別注意生產力的“長期化”。從空間上來看,應該承認客觀上存在不同層次的“空間生產力差”,不同地區及其相應區間也有其自身尺度的“局部生產力”,但從總體空間上來說,應特別注意整體的“全局生產力”。從效果上來看,則要特別注意創造“有效生產力”,避免負效益和零效益的“無效生產力”,并著力發展“高效生產力”,如此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