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達,長沙行動中的媒體營銷
張韜
或許再沒有哪一個全球500強企業像柯達那樣,急切而專一地低頭尋求“中國化”。2004年的4月28日,柯達全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鄧凱達在湖南韶山沖宣布,柯達在中國的第9000家店正式開張。
鄧希望2004年內在華完成400萬粒“播種計劃”。柯達的每粒“種子”售價99元,包括一臺柯達傳統相機和四卷柯達MAX膠卷。這一計劃在過去的兩年中已“播下”200萬粒。這一播種計劃的猛然提速,不得不讓鄧凱達也“親自卷起褲腿下田”。在過去的幾天中,鄧已“躬耕”于蘭州等多個西部城市,甚至將相機送到一位重要的“農民朋友”袁隆平手中。
柯達的三農政策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柯達的目標是在中國的每一個鎮都設起一個沖印網點,2004年瞄準250個二類城市。在鄧凱達當“農民”和“播種計劃”的背后,正是柯達對中國傳統膠卷市場的深度開發。既然柯達認為中國有80%的家庭還沒有相機,就沒有任何理由阻止柯達認為中國的傳統影像市場遠遠沒有飽和。而缺少可靠的傳統影像業務的“輸血”,數碼轉型就是一句空話。
事實上,隨著中國二線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的逐漸增長和一類城市競爭日漸激烈, 很多國內國際制造商和零售商也已經開始大規模向二線城市進軍, 身邊的例子可說是俯拾皆是, 不獨柯達一家。
我們看到,柯達多年的深耕細作已經有了結果, 尤其是250個城市的網絡和9,000間沖印點實在令人羨慕,要知道那250間城市有著近億的消費者, 而整體購買力并不弱于那幾十個一線城市,而99元的套裝也極具沖擊力。當然,他們也存在著一些值得思考的地方,譬如,如何在地域上對產品線進行區隔, 因為,99元附送的相機實在是不能滿足一線城市消費者對照相質量的要求, 但在各大城市,這個產品卻隨處可見。其實在國外,業界對柯達的數碼戰略并不看好, 根源之一是每多賣一架并不賺錢的數碼相機, 那就意味著他們可以大把賺錢的傳統相機或者膠卷少賣一份,但我們可以分析,在中國則是另一番景象, 傳統相機和膠卷仍是柯達中國的命脈,因為,不僅僅是一線城市仍是如此,而廣大的二線城市,以及全國的每一個鄉鎮都存在這種對傳統相機的需求。
這一點是毋庸諱言的,也不庸置疑的,但最讓我們心動的卻是他們推動這個策略的營銷意識。在實際行動上,首先在蘭州結合開辟“絲綢之路”的旅游線上與當地的旅游局合作,隨著西部大開發的推進,這一個柯達公司隨著絲綢之路的延伸而延伸的策略無疑是景色伴著利潤走;而他們更聰明與當地各個省市的報紙、電視媒體結合到一起,逐漸的將一些假冒產品清理出局。
而緊跟著的這次2004年4月28日開始的韶山沖9000家店計劃,卻讓我們實實在在的看到了一個企業是如何聰明的把政府政策嵌入到企業的營銷策略,并天衣無縫。在參與柯達公司的長沙行動之后,更具有震撼的是它們的營銷意識:
“顧客會議”的召開
這次長沙行動他們一共邀請了25個省市左右,100多家媒體的財經記者參與,從28日開始,從長沙到韶山沖的主席故居,并在此開辦第9000家店,然后把這個相機送給每一家韶山沖的農民;回頭再到長沙岳麓書院演講,在千年學院的王陽明等曾經呆過的講壇上與學子們把而論道;第二天,帶著記者們到岳陽樓,再到洞庭湖君山……,浩浩蕩蕩的百家媒體就這樣隨著柯達碾過了湖南;可以想象這個過程中的柯達公司也將自己的服務與意識碾過了記者的心靈。
不要說外資企業在營銷、品牌方面無懈可擊,首先是因為他們提前把看漏洞的眼睛溫柔的蒙上了。中國的民營企業在這個時候卻在大把的把人民幣撒向電視畫面。
100多家媒體,25個省市的傳達率在不到100萬元的投資下將贏來半年的善意的報道與關注。這是否也可以算是一種比較好的品牌維護?
在傳統的膠卷與相機在一線城市被數碼產品沖擊,并且股票大幅下滑的不利情況下,柯達公司一個向農村轉移的動作就似乎化解了這一個質疑的聲音。我們看到,這樣的創新的卻是一個難得的體驗營銷創新,創新的的對象不是消費者,而是媒介者,通過他們的媒介,消費者的忠誠度與眼球將不滿這個產品。同時,這樣的創新無疑是一個不錯的“創新傳播“的例子,而且似乎也和業務聯系很緊密而沒有單純造勢的感覺。
可以總結,真正好的模式,是不需要太多的金錢來堆積才能夠體現效果的。可是,太多的銷售管理者卻已習慣了在花費大把的金錢基礎上做自己的市場計劃,雖然口頭上談著創新,雖然天天掛著要講究投資回報率,但是在行動中已經把花多少錢等同于市場計劃了——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阿。
從寶潔公司離開,然后創辦了上海邁迪顧問的史建明,在從事了10多年的品牌管理與打造歷程后,對這次柯達公司長沙行動也不由感嘆:創新的確很難,因為創新意味著打破過去的條條框框和規則,因為創新意味著要比常規的思路和手段付出加倍的努力,因為創新意味著要逼迫自己離開自己已經熟悉而且感覺舒服的思維軌道而走入另外一個陌生、讓人惴惴不安的荊棘小道,因為創新必須讓自己從那些眩目的、似是而非的術語中走出來去真真實實的體驗現實世界—這通常都不是那么優雅。
的確,要走出來去真真實實的體驗現實世界確實不是那么慣性,特別是從寫字樓走到每一個山村,每一戶農民家庭。但從城市走向農村的道路卻也因此為柯達公司打通。這就是營銷的創新,營銷的技術。很多的公司也想做這些事情,但在時間的把握與安排上往往顧此失彼,細節之美體現不出來,那么,攻心的體驗營銷就事倍功半。
把顧客當作演員的體驗營銷
100多家媒體記者,只有柯達公司不到10人的工作人員,要做到如此多的細節活動,任務的艱巨可想而知。而最終的結果卻是皆大歡喜。大家都明白,技術是顧客權利提升的最終原因,它改變了有史以來買賣雙方之間的關系,使得賣方聽命于買方。這一系列變化的潮流勢不可當,他們不是涓涓細流,而是澎湃巨流,這種需要創新出來的差異要求使體驗營銷者充分注意“技術”在體驗營銷中扮演的角色。
當然,企業的發展必須建立在顧客關系的基礎上,僅靠先進的技術是不夠的。真正需要的是運用技術定制你的產品,滿足每一個人和家庭獨特的興趣和需要。同樣重要的是,向你的顧客提供適時反饋的機會,使他們能夠傾訴他們的滿足感、挫折感、愿望和喜好,使你能夠在短時間內改變你的企業。只有采用這些技術應用方式,才能吸引你的顧客一再光顧你的企業,重復購買,創造持續的收入和利潤,支撐你的企業生存與發展。這種定制化的技術正是今天體驗經濟形態下體驗營銷者的創建工具。企業就要提高其對客戶的需求偏好的反應能力,客戶需求偏好的滿足依賴體驗表現的調整來達成,而企業對體驗表現的調整能力依賴高超的員工技能和技術給予支持,因此,想提高企業對客戶需求偏好的適應能力,就需要對員工技能和技術進行投資與培育。
在挖掘員工的技能與技術的時候,公司往往會忽略已經存在的屬于自己的顧客關系,為什么不讓自己的員工當一個好導演,而讓那些認可自己產品的顧客當企業向潛在顧客推廣的演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