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園林改建工程施工及管理與實際效果的關系
佚名
[摘要]文章以梧州市騎樓城環境整治綠化工程為個案,分析在園林營造中,如何把握工程項目的內涵,充分理解設計意圖,掌握園林工程的原則和手法,靈活運用造園的各種要素,進行再創作,以彌補設計上缺陷。在施工過程中確切把握工程特點,準確抓住關鍵環節,結合實際運用工程技術手段,實施有效控制,通過精細施工創造精品,達到預期建設的目標和效果。 [關鍵詞]風景園林;綠化整治;規劃設計;要素;控制 [作者簡介]黃超光,梧州市園林綠化工程處辦公室,廣西梧州,543002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7723(2009)08-0051-0004 2004年8月~12月,筆者以實施者的身份參與了梧州市騎樓城環境整治綠化工程。本文以此為案例,闡述筆者對園林改建工程施工及管理與實際效果的關系的見解。 一、梧州市騎樓城環境整治工程藍圖 (一)改建的基本情況 梧州“騎樓城”的規劃用地位于河東區,緊靠桂江、西江,面積約1平方公里。規劃范圍為河東舊城區規劃及整體城市設計的組成部分,具體為:東起石鼓路,北往云蓋路、阜民路、東正路、東中路、建設路、北環路至龍母廟,西南至桂江、西江所圍合的區域。規劃總長度7km,包括22條騎樓街道及560幢騎樓建筑。2003年3月,騎樓城改造工程正式拉開序幕,2004年8月騎樓城環境整治綠化工程開工建設,12月初竣工,工程要求為優良,整個綠化工程投入為137.6萬元。 (二)騎樓城環境整治的規劃設計 1.規劃設計理念 以“恢復、保護、完善、改造、利用”為規劃原則,重點突出“利用”。對建筑物、街道、街區及主要景觀方向采取分級保護的方法,制定相應的保護和更新措施,建立保護與改造體系,保護寶貴的文化遺產,保護騎樓建筑、騎樓街區,保持其建筑風貌和空間形態。 2.方案設計 梧州騎樓城保護規劃設計單位為:廣西建筑綜合設計研究院。 梧州騎樓城環境整治規劃設計單位為:梧州市建筑設計院、梧州市市政設計院、梧州市城鄉規劃設計院。 騎樓城綠化改建的原則是:根據騎樓城環境總體整治規劃,從實際出發,在不進行大規模拆除重建的前提下,將保護、調整、提高的思路具體化。打破原有布局,小中見大,充分利用原有騎樓城人行道見縫插針,同時對原有個別植物進行保護利用。在恢復性保護的基礎上來提高,廣泛吸取國內外騎樓城綠化的經驗,運用現代園林理念,堅持以細取勝,質量一流,再現嶺南騎樓古城風,體現其古色古香風貌。 根據騎樓城綠化改造工程設計方案,騎樓城綠化改造工程有9項,分別為:騎樓城綠化工程,龍母廣場綠化工程,金龍巷人口廣場綠化工程,南環路活動式綠化工程,騎樓城樹木移植,砍伐工程,竹安路、居仁路、五坊路綠化改造盆栽工程,紅星電影院側綠化工程,大中路東六巷綠化工程以及沿江綠化帶。 二、園林要素在梧州市騎樓城環境整治工程中的控制與施工實施 歷史上梧州市曾是廣西的第一大商貿城市,而河東區正是梧州市的商業經濟中心,因此這里存在有大量的具有歷史意義、本土特色的騎樓建筑。騎樓建筑的風格特點、所形成的空間環境是梧州城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地理環境人文歷史等原因,長期積淀、形成梧州特有的“龍母文化”、“飲食文化”、“騎樓文化”、“水文化”等民情風俗。 如何結合恢復性保護,提高原舊城的城市、道路肌理,保留原有建筑的符號、空間尺度,修復有保留價值的建筑,保持原騎樓街區風貌,再現古城的氣息進行騎樓城的綠化景觀改造建設,充分體現騎樓城整體規劃設計思想和設計理念的意圖,關鍵在施工者對工程項目的深刻理解,更需要設計者與施工者密切合作,共同完成。 “細節決定一切”,要想完成高質量的精品園林工程,就必須從細節抓起,踏踏實實地在每一環節把好關。在騎樓城的綠化景觀改造建設中,我們實施工期目標與質量動態控制,使騎樓城的綠化景觀改造順利完成。 (一)前期準備工作 業主對工程項目質量精益求精,施工周期非常緊迫,工程采用“邊設計邊施工”的方法。為了更好地完成綠化景觀的改造,我們主動聯系設計師,在工程項目施工過程中,陪同設計師經常踏勘建設中的工地,解決施工現場暴露出來的設計問題、設計與施工相配合的問題,做出最合理、最迅捷的設計。作為施工方,為了達到最佳的景觀效果,我們事先對施工人員進行培訓,與設計人員進行充分交流,讓每一個施工人員都能準確理解設計意圖,并將綠化整治效果圖對施工人員進行展示。 (二)施工放線 梧州騎樓城中共有騎樓街道22條,有的騎樓街道長達2.3km。街巷空間及尺度特征受山水的制約、路網呈自由式十方格網式格局,街區道路大致上可分為街(路)、巷、弄三級線形,線型上有曲有折、有寬有窄,形成一種清幽、曲直、收放對比的空間形態。 在放線過程中,除了按照設計要求要求位置準確、標記明顯的放線外,還要考慮到與周圍環境和空間的協調以及與道路兩側地下管線、消防栓、商店等因素,時常要適當作些調整,放線時就須靈活處理,征得設計人員的同意適當調整株間距離。 因騎樓城是梧州市中心商業區,遍布商鋪。在施工的過程中我們按設計圖紙放線發現許多在人行道上等距種植的喬木剛好種在商鋪門面中央。按照兩廣的“風水”習俗,商鋪中央的樹木擋住“財路”,在放線的時候就遭到許多商家的反對。為了既達到綠化創造者與受益者的和諧,又達到景觀整治的效果,我們聯系業主和設計者進行協調,尊重本地的風俗對原設計株距根據現場實際情況進行了調整。“風水”和當地居民的風俗作為一種獨特的傳統文化現象,在園林放線中是應特別值得注意的重要因素,直接影響到景觀創造和管理的實際效果。 (三)園林建筑及小品效果 騎樓22條街道既有中國傳統檐廊建筑內涵,又滲入西方敞廊建筑細部特征的騎樓建筑型制,形成了梧州極具嶺南地方建筑特色,又融有異國情調的城市商業街景。在傳統街區,街巷空間兩側的界面處理較為豐富,包括高窗、門頭、檐部等,有嶺南西關式,也有近代西洋式。 園林小品的體量、尺度調整以及外部裝修材料的選擇如何適應街巷空間的景觀特征是施工過程控制的重要方面。在施工中我們對園林建筑及小品與周邊環境和寓意均用心推敲。改建中的活動式花架以及新增設的花崗巖花缽、玻璃鋼花缽、木制花槽、玻璃鋼吊盆等5類小品,在施工中對這些小品與周圍環境的協調性均用心推敲。對花崗巖花缽及玻璃鋼花缽、木制花槽、玻璃鋼吊盆的口徑、高度、寬度使其與周邊的騎樓柱、裝飾面更好地協調進行了調整,使每個小品均在現場結合所在環境確定成品的體量,使其與環境達到完美的和諧,不僅達到了良好的景觀效果,同時還節省了工程造價。 (四)植物的選用、配置 由于整個騎樓城用于綠化的地方有限,只能在人行道上以及在成品的花崗巖花缽、玻璃鋼花缽、木制花槽種植。在施工過程中,我們發現騎樓城街區內巷、弄的空間高寬比約為0.3~0.8,部分綠化地點甚至在地標建筑東信賓館、國泰廣場的后面,街道日照時間很短,原設計圖紙中配置的福建茶、黃金葉等品種不適合當地環境,對植物生長極為不良,甚至會大量死亡,不僅給養護管理帶來困難,而且景觀效果與建筑環境和色彩不協調。因此,我們聯系業主和設計方進行了二次設計,將原有的品種更換成寶中花、瓜葉菊、何氏鳳仙、日日新、黃蝦花等季節性開花品種并定期更新。 在城市環境亮化、綠化、美化工程中,騎樓城步行街中采用了活動式木花架,擺上梧州特色的寶中花造型和具有古典特色的福建茶造型,既顯古樸又與騎樓文化相貼,與周圍擺置的人物雕塑及墻上掛的地方簡介牌相互襯托,使人站在其中仿佛回到了當年繁華的騎樓城。在騎樓底布置的花崗巖花缽和玻璃鋼花缽,上面栽種了五彩繽紛的時花,寓意梧州多姿多彩的明天。南環路系騎樓城中的一條主要的交通要道,路兩邊的騎樓底都用鑄鐵欄桿圍住,下面的木花架上種上時花,既與周圍的環境相融合又保證了交通安全;用于支撐騎樓的柱面上采用了懸掛的花缽,種上綠色花卉植物,很好地解決了高層綠化與騎樓的矛盾,達到了美化的效果。騎樓城中還建有龍母廣場綠化、金龍巷人口廣場綠化、紅星電影院側綠化、大中路東六巷綠化等多個中心綠地,以方便人們休息。優雅的綠化景觀使薈萃中外騎樓之精華的梧州騎樓城盡顯絕代芳華。 (五)原有植物的利用和保護 騎樓城舊城中原有各種樹木443株,其中胸徑30cm以上的大樹178株,部分大樹還帶有濃重的人文色彩。為保護和利用好原有的樹木,在施工過程中我們與設計者一起調整了設計方案,修改施工圖。在充分研究和分析的基礎上,騎樓城環境改造工程只移植、砍伐海南蒲桃、細葉榕、垂葉榕、羊蹄甲、刺桐、水蒲桃、油棕、假檳榔等大樹64株。 為有效地保護原有大樹,我們將鋪裝由花崗巖改為鑄鐵和新型材料樹篦,并增加嵌草鋪裝,不僅在效果上更具生態性,同時更好地保護了原有樹木,保留了原騎樓街區風貌,再現古城的氣息。 (六)與沿江綠化帶的聯系 梧州市騎樓城的綠化整治工程與沿江的綠化帶以及防洪堤下的梧州歷史文化長廊連為一體,是舊城區改造中綠化整體規劃不可分的部分。 梧州歷史文化長廊利用長達1.5公里的梧州市河東城區桂匯段防洪堤內壁制作,從鴛江橋底西桂江段防洪堤轉角處至桂北閘口處,與騎樓城龍母文化廣場相接。共有17幅大型浮雕、6個文化景觀、3個水景、55幅雕刻詩詞書法。表現的內容分為梧州龍文化、古文化、傳說文化及近代文化,刻畫了梧州的歷史滄桑,展現了獨特的民俗風情,表現了梧州人的奮發精神,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價值和藝術欣賞價值。同時,其長度和大面積的浮雕群在全國極為少見,嵌于防洪堤壁上的五龍陰雕更是絕無僅有。為突出歷史文化長廊的景觀效果,綠化采用柱狀垂榕作為行道樹,部分游覽節點還建有尺度宜人的小綠地及景觀水池,使人能在舒適的環境中細細閱讀梧州的歷史,成為廣大市民喜愛的休憩場所。 三、施工配合、協調以及工程質量的控制 梧州市騎樓城的綠化整治工程與歷史文化長廊建設綠化工程,幾乎涉及了園林工程的所有專業,包括民用建筑、仿古建筑、塑石、假山疊石、鋼、木結構、給排水、強電、弱電、綠化、裝飾工程等。作為一個綜合性的系統工程,綠化在各專業中的配合、協調以及質量的控制成為關鍵。 (一)工程中的配合、協調 騎樓城環境整治改造工程是綜合性很強的系統工程,需要各工種高度的協調與配合。然而由于綠化工程與建筑工程之間的區別,在梧州市的綠化施工企業中,尚沒有實行完善的施工單位項目經理責任制,這就很容易造成綠化施工與其他工程施工間的沖突。在騎樓城綠化整治工程中,我們參照建筑施工企業的模式,成立項目經理部,選調技術、生產、材料、成本等精干的管理人員,組成項目管理班子,對工程項目施工過程全面管理。 由于管理班子里融合了各種專業的人員,在與民用建筑、仿古建筑、鋼、木結構、給排水、強電、弱電、裝飾工程等施工隊伍協調時,都能處理好各工種間交叉施工的協調關系,使相互間的工程進度和質量不受大的影響,得到業主方與監理方的好評。 (二)質量控制 1.材料的選用與控制 我們在施工過程中嚴格把好材料選用的控制,取得了顯著效果。如重視土壤的處理工作。土壤的好壞直接關系到植物今后的生長,要對其進行理化性質化驗分析,從酸堿度、孔隙度、透水透氣性以及持水性等進行分析、測試,再采取相應的消毒、施基肥、客土等措施。尤其是土壤的翻挖深度、客土質量、基肥的腐熟程度及施入量、地形的平整度都要符合相關要求。把好苗木質量關,施工人員親自到苗木源地進行號苗,對苗木的品種、株形、冠幅、高度、干徑、土球大小、根系發育情況等嚴格把關,選擇符合設計要求、生長健壯、無機械損傷、無病蟲害的優良苗木,確保進場苗木合格。周密嚴格的預先控制,使工程的進度和質量標準得到保證。 2.施工技術要求和細部施工的控制 在工程施工中,我們注意按施工技術規范要求做好細部施工的控制,如在種植穴、槽的挖掘視苗木根系、土球直徑、土壤情況來要求,然后進行施基肥和客土,以創造有利于植物生長的小環境。苗木栽植前對苗木根系、樹冠進行修剪,拆除帶土球苗木根部的不易腐爛的包裝物;帶土球的喬木栽植時,種植穴底部要求踏平,裸根的植物的種植穴底部要將土填成錐形;填土時要分層壓實,不留空隙并注意觀賞面的朝向。由于施工地點在商業中心,業主對施工環境的要求較高,所有路樹植后固定支撐管理時采用5cm以上的喬木設支柱固定,而且碼木統一截平,方形綁扎,整齊美觀。這些工序都實行分項檢查,保證了施工的質量。 (三)數碼和信息技術在工程中的應用 在施工技術管理中,我們運用了數碼相機、數碼攝像機以及因特網,進行施工全程的信息反饋,真實地記錄施工中的每道工序,向施工員、業主以及設計者提供直觀的反映,更好地協調聯系,分析存在問題,提出改進辦法。 四、梧州市騎樓城環境整治工程中的養護管理 “三分種,七分養”是綠化工程的基本原則,作為一個施工和管理者,我們在嚴格把好施工質量關的同時,同樣注重養護管理質量。建成后的騎樓城綠化部分共有路樹191株、玻璃鋼花缽170只、花崗巖花缽163只、木箱148只、花槽196只、懸掛式玻璃鋼花缽236只、鐵藝欄桿352m、綠地3066.76m2。我們作為騎樓城綠化管理的責任單位,整個騎樓城內綠化管理實行一級綠地養護質量標 準,由梧州市政局園林管理科負責對騎樓城內綠地、設施管理工作進行檢查督促,并定期組織考核。 對綠化管理實行“三定”制度,即“定人員”、“定崗位”、“定責任”,在月度和日常進行定期或不定期巡查和考核。鑒于騎樓城是商業區人口密集、綠化散點布置這個特點,水車淋水的方式由于浪費水和容易淋到路人顯然不適合騎樓城的管理需要,經過考慮決定采取利用三輪車載桶裝水人工淋水方法,既保證了植物的需水量又不影響路人。對南環路等路段的懸掛式植物我們采取每日噴水的方法,在反復加工實驗后研制出一套專門噴淋花缽的工具,解決了騎樓城綠化缺水問題。 在日常的養護中我們精心照料時花,平常采取修剪干花、黃葉、干枝,在開花后施淡水肥等措施來延緩時花的壽命。對灌木注意結合周圍環境進行修剪,使之始終保持優美的形態。 騎樓城作為梧州市的“品牌”與“亮點”,對其花卉的配置一直進行動態式的管理。據統計,2005年在騎樓城全年更換、擺設時花(盆景、灌木)共3.3萬盆(袋),袋苗(時花)242m2,補種路樹39株,保證了騎樓城四季鮮花盛開,植物生機勃勃。 五、園林工程實踐與探索相關問題的分析與探討 (一)景觀設計與施工之間的關系 綠化施工有別于建筑工程,建筑工程只要嚴格按照圖紙施工便可,而綠化施工過程是又一次創作過程,存在如何充分體現設計思想和設計理念的問題。因此,要求設計單位詳細介紹設計意圖,施工單位要深刻領會工程整體的設計思想,以便在施工中靈活運用、合理施工。 施工者要實現設計者的意圖,關鍵在于實施者對項目的理解。首先要把握工程項目的內涵,充分理解設計意圖。一項優秀的景觀設計沒有技術素養高、經驗豐富的景觀施工是無法實現的,而理想的景觀作品是有前瞻性的設計師與賦有“藝術再創造”能力的施工者共同鑄就的,綠化施工隊伍良莠不齊,難以充分體現工程的設計思想。 其次要掌握綠化工程的原則和手法,靈活運用各種綠化施工的各種要素進行再創作,以彌補設計上的不足。如:樹叢栽植時,哪株直,哪株斜,傾斜的角度,如何讓其搭配和諧而又顧盼生姿、生動有趣,這從施工圖紙上是如何也反映不出的。 最后在施工過程中要結合實際運用工程技術手段,實施有效控制,通過精細施工創造精品,達到預期建設的目標和效果。將方案轉化為施工圖、施工圖轉化為成品的過程是施工管理的主要內容,也是決定項目成敗的關鍵。而且還要通過實施者與設計人員不斷彌補設計中細節上的缺陷,使施工成為設計真正意義上的“延續”。 (二)施工中的人性化問題 自然與人共生,人回歸自然、貼近自然,自然融于城市,生態城市的和諧性,不僅反映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更重要的是在人與人關系上。在公共綠地建設中,施工方與綠化受益者之間存在著微妙的關系,作為受益者他既支持對現有的景觀進行整治改造,但在自身利益受到一定的損害時,又會劇烈地反對施工方對原有景觀的改造。人性化作為和諧社會組成的重要部分在綠化工程建設中不容忽視。在騎樓城綠化整治工程中,我們高度重視施工中人性化的問題,從張貼施工公告,廣泛宣傳;尊重民風習俗,改變施工放線定位;避開商貿集中時間,進行夜間施工;快速開挖種植穴,及時組織種植回填;樹木支撐碼樁,統一綁扎齊整;保留古樹名木,傳承人文景觀;到改變養護淋水方式,避免影響商鋪、行人等措施,在工程施工中注重了苗木的生態習性和地域適應性。這些充滿人情味的施工方式,得到了廣大市民的理解和支持,使工程得以順利完成。 人性化的工作還體現在施工過程中,業主、綠化主管部門、設計單位、施工單位、監理共同參與從宏觀上加強對綠化工程施工的調控,微觀上加強施工管理,保證了綠化工程的施工質量,創造出既符合生態,又注重景觀,同時體現對人的關懷的高質量、高品位的優質工程。 六、結論 城市是人類的聚居地,園林工作者的根本目標是為了創造人類最佳居住生活環境,如何構建和諧的園林,任重而道遠。梧州市騎樓城綠化改造工程竣工后,得到廣大游客和市民的好評。它的建成極大地改善了周邊環境,填補了梧州市舊城區街道綠化景觀建設的空白。2006年梧州市騎樓城一龍母廟已申報國家四A級景區成功,騎樓城富有嶺南特色的綠化成為其中最閃耀的亮點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