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流域廣東境內旅游資源的開發與保護
黃小芳
要:才能更好地激發人們的旅游愿望并轉化為現實的旅游需求;只有對珠江流域旅游資源科學規劃,合理開發,強化管理,才能實現旅游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雙效益。
關鍵詞:珠江流域 廣東旅游資源 開發 保護
人們談起旅游資源的開發,往往就會想到破壞環境。其實,旅游業的發展應該包括生態環境這一最重要資源,如果生態環境被破壞了,旅游業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從這一點來看,資源的保護與開發其實并不矛盾,保護不等于不能利用,不能開發。只有充分利用資源的優勢來發展旅游業,才能同時獲得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
珠江流域指的是珠江及其支流流經的區域,珠江的主要支流有西江、北江和東江,流經云南、貴州、廣西、湖南、江西等?。ㄗ灾螀^)后匯集于珠江三角洲,其中,西江、北江在廣東省三水市思賢、東江在東莞市石龍鎮分別匯入珠江三角洲,并流經虎門、蕉門、洪奇門、橫門、磨刀門、雞啼門、虎跳門和崖門等八大口門入注出海,形成珠江三角洲與國內外其他河口不同的特點。
目前珠江流域在廣東省境內已開發的旅游區域主要有:
粵東東江流域旅游區:包括了東江及其支流所流經的區域,在廣東境內主要流經惠州、河源、東莞等地,目前東江流域廣東旅游資源開發力度不夠,主要景點有:惠州瘦西湖、湯泉、南昆山、河源萬綠湖、新豐江大壩等。河源市客流量較多,目前正在大力開發旅游資源,該市環境質量達到國家一類標準,也是廣東省環境保護教育基地,被譽為珠江三角洲和香港的“后花園”,有“地下龍宮”之稱的漳溪黃龍巖、和平圣跡仙巖,有“粵東丹霞山”之稱的龍川霍山和楓樹壩九龍灣水上漂流等。
粵北旅游區:該區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珠江支流北江及其支流切割山脈使該地區自然景色秀麗,山水奇異。這里具有世界典型的丹霞地貌、石灰巖地貌、古人類遺址及獨特的民族風情,北江及其支流流經山地、丘陵區,水流急促,水量大,是旅游漂流、探險、休閑的好去處,粵北旅游區形成集名勝古跡、奇山異水、溫泉、民俗風情于一體、獨具特色的旅游區,吸引了眾多來自珠江三角洲等經濟較發達地區的旅游者。目前游客量較多的景點有:韶關仁化丹霞山、英德寶晶宮、英西峰林、小北江三峽、九瀧十八灘、南華寺、連山瑤族風情等。該區因山水秀美,離發達地區近,具有較大的旅游開發潛力。
粵西旅游區:是西江流域流經之處,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西江及其支流流經之處目前開發的旅游景點主要有:肇慶星湖風景區、封開小桂林、西樵山風景區、佛山祖廟等處,該區的旅游資源仍有待開發。
珠江三角洲旅游區:該區氣候適宜,水網密集,物產豐富,風景秀麗,名勝古跡眾多,旅游資源豐富。其中嶺南水鄉風情游、農業生態旅游及現代都市風貌是極具發展潛力的旅游資源;嶺南古建筑有:西關大屋、客家圍龍屋、佛山祖廟等以及清代古園林等;珠江三角洲近現代史跡較多,廣州、中山、花都、東莞等地都留下有比較著名的近現代史跡旅游景點,這些景點目前都辟有旅游專線。除此之外,廣闊的海濱、海灘、島嶼、溫泉、嶺南名山等也吸引不少游客,而嶺南手工藝品、嶺南佳果、美味粵菜更是深受游客喜愛。目前,珠江三角洲的旅游線路正進一步開發,旅游市場也得到進一步的規范。
從珠江流域及其支流在廣東省內的旅游資源分布狀況和開發情況來看,目前開發力度是不夠的。所以必須轉變觀念,對旅游資源進行重新整合,集中力量開發粵東、粵北、粵西的山水資源,打造旅游品牌。旅游資源是旅游業之本,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是實現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當然,在開發過程中,確實存在一些問題和制約因素,比如社會上一部分人把旅游簡單地看作游山玩水與吃喝玩樂地消費行業,未把旅游業作為經濟產業來看待,沒有看到旅游業給經濟帶來的效益;更有一部分人只是看到發展旅游業所帶來的消極影響而未看到它的積極作用。而旅游資源的開發也帶來一些比較突出的問題:一是旅游景區和旅游資源常常受到破壞,環境污染嚴重;二是旅游服務質量、設施未及時跟上;三是部分地區旅游交通需要進一步改善;四是目前部分地區管理、開發比較雜亂。這些都直接影響到廣東旅游業的整體、協調和穩定發展。
做好旅游資源的保護和合理開發,以最低的環境成本、資源代價取得旅游經濟的快速發展,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選擇。只有通過合理規劃和開發旅游資源,不斷加強對旅游業的管理,才能謀求旅游發展與自然、文化和人類生存環境融合為一個和諧的整體。
怎樣使廣東珠江水域旅游資源的開發與環境保護統一協調起來,我覺得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第一,對不同性質特征、不同區域的水域旅游資源根據旅游市場需求和當地經濟條件進行合理的規劃和有步驟的開發,強調統一規劃,分步實施。絕對不能任由自由發展,不能采取走一步看一步的做法,必須要有長遠的目標和謀求旅游、經濟、環境的協調發展,科學地開發旅游資源。
第二,有計劃地加強對山區旅游資源開發資金的投入,可采用引資和政府先期導向投資等多種形式。特別是對經濟不發達地區,政府應該采取一些政策傾斜措施,改善當地的旅游投資環境。
第三,建立完善的旅游管理系統,通過各種監督手段進行行業上的管理工作。主要是加強旅游法制建設,改善旅游經營環境,整頓旅游市場秩序。
第四,加強旅游宣傳促銷和旅游教育,改變觀念,同時加強環境保護觀念教育,使民眾在旅游活動中自覺保護環境。
加大力度進行珠江流域水質保護,“大珠江三角洲”經濟的飛速發展,致使珠江及其支流流域附近的農業、工業、生活產生的污水、固體廢棄物已經嚴重影響了河流水質,如果不能及時進行有效地控制和處理,污染了景區的水體甚至流域內居民的生活用水,另外,有些不文明的游客隨手丟棄的垃圾雜物,也沒有得到有效地處理,破壞了景區的風景格調,造成視覺污染。
強調環境保護,保護不等于不能利用,不能開發。只有充分利用資源的優勢,發展旅游業,才能實現經濟的良性增長,從而更好地進行環境保護,這是一些貧困地區發展的路子。從全國范圍來看,我國旅游業的大發展并沒有給生態環境帶來什么破壞,恰恰相反,大多數旅游區(點)經過環境整治和綠化美化,還進一步提高了環境質量;山區人民通過發展旅游業,找到了傳統農業的替代產業和脫貧致富的新路,停止了亂砍濫伐森林以及過度捕撈等大規模破壞生態環境的活動。從我省來看,粵東、粵北、粵西山區通過綠化水源源頭,禁止亂砍亂伐森林,保持水土,發展生態旅游等一系列的做法,使山區既發展了旅游業,促使經濟進一步發展,同時又保護了旅游資源。只有處在良性循環狀態的自然環境和人文景觀,才能更好地激發人們的旅游愿望并轉化為現實的旅游需求;只有對珠江流域旅游資源科學規劃,合理開發,強化管理,才能實現旅游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雙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