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SWOT視閾下的重慶體育旅游資源
肖旭 鐘靈波
摘要 本文采用Swot模型分析法,就重慶市區域體育旅游開發的優勢、弱勢、機遇和威脅進行了分析和研究,并提出相應的發展對策,為重慶市體育旅游的發展提供理論上的參考。
關鍵詞 重慶市 體育旅游 SWOT分析法 開發
1. 前言
體育旅游的興起是一個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而作為旅游產業與體育產業交叉滲透產生的一個新的領域——體育旅游,既能讓人們在親近自然、放松身心的同時又能讓人們感受體育活動與大自然情趣,在游山玩水之余領略體育健身的無窮魅力。
從廣義上講,體育旅游是旅游者在旅游中所從事的各種身體娛樂、身體鍛煉、體育競賽、體育康復及體育文化交流活動與旅游地、體育旅游企業及社會之間關系的總和。狹義上講,體育旅游可以理解為是為了滿足和適應旅游者的各種體育需求,借助各種各樣的體育活動,并充分發揮諸種功能,使旅游者的身心得到和諧發展,從而達到促進社會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豐富社會文化生活的目的的一種。
本研究通過對重慶體育旅游業的SWOT分析,發現重慶體育旅游業還處于初級階段,未形成規模,尚存在著資源欠開發以及體育旅游專業人才匱乏等問題。本文結合實際情況,提出相應的發展對策,為重慶市體育旅游的發展提供理論上的參考。
2.研究對象及方法
2.1研究對象
對重慶地區的體育旅游資源和體育旅游現狀進行調查分析,通過查閱資料、專家訪談以及對旅游景區旅游者進行訪問,了解目前重慶市體育旅游發展狀況。再結合SWOT分析法,進一步對重慶市體育旅游提出相應的發展對策。
2.2.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文獻資料法,通過有關書籍查閱、檢索我國CNKI數據庫和總結前人在旅游、體育與經濟科學等方面的相關研究成果,并進行網絡查閱,以體育旅游為關鍵詞,分別通過yahoo, Google, Baidu等著名搜索引擎對體育旅游相關網站進行搜索,對體育旅游的內容、組織、經營狀況等進行查閱分析。
3. 結果與分析
3.1重慶市體育旅游優勢分析S(Strengths)
(1)優良的人文地理環境
重慶市是中國西部唯一的直轄市,同時被定位為全國五大中心城市之一。與湖北、湖南、四川、陜西5省接壤,交通便捷,對發展重慶市的體育旅游業極其有利,具有地域、客觀市場、交通等方面的優勢。其境內分布有漢族、回族、苗族、土家族等少數民族,傳統民族體育項目頗具特色,民間體育節目和體育競賽活動豐富多彩,對游客具有較大的吸引力。眾多的人文景觀和風光名勝,以及獨特的“山城”風貌,既豐富了重慶這座文化名城的內涵,也給重慶體育旅游業的發展添色生輝。
(2)豐富的體育旅游資源
重慶旅游資源豐富,開發條件優越。概括的說,重慶市目前的體育硬件和運動基礎可以滿足以下體育旅游項目:
野外活動類:漂流、游泳、登山、攀巖、溪降野外探險、汽車越野等。
一般體育項目類:游泳、高爾夫、臺球、門球、網球、足球等。
觀光類:一般旅游與參觀各種體育比賽、表演相結合等。
以民族體育項目為主的民族體育類:拋繡球、打扁擔、竹竿舞、投鏢、射箭、賽馬、摔跤、叼羊等。
(3)巨大的客源市場
表1 重慶市近五年旅游收入
年份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國際旅游收入(億美元) 1.63 2.1 2.83 4.3 4.65
國內旅游收入(億元) 268.0351.53 494.52 600.9 653.4
旅游總收入(億元) 356.56 498.62 568.24 702.5 753.2
(注:資料整理自2005至2009年中國旅游年鑒、重慶統計年鑒及國家統計局統計公報表)
表2重慶市近五年接待游客數(單位:萬人次)
年份20052006200720082009
國外游客31.3346.1523.4543.4452.39
國內游客39504619.74262.85235.65965.32
共接待游客3981.334665.84286.255279.046017.71
增長率28.58%17.19%-8.14%23.16%13.99%
注:資料來源于2005-2009年重慶統計年鑒(重慶年鑒社出版)
從表1和表2可以看出,重慶市自直轄以來,旅游收入和游客總數都不斷攀升,截止到2009年,旅游客源總數的增長不然包括體育旅游者的增長,加之隨著大眾體育的蓬勃開展,人們的體育意識不斷增強,以體育健身、休閑、觀賞及嘗試體育刺激與挑戰等為目的的體育旅游活動不斷發展,開始成為旅游行業的新亮點,占據越來越大的份額,體育旅游客源市場前途光明。
3.2重慶市體育旅游弱勢分析W(Weaknesses)
(1)體育旅游資源欠開發
重慶市現有的體育旅游項目,都存在著品種單一的情況,況且與項目相關的配套設施,如住宿、通訊、娛樂都不夠完善。再加上鎮化水平和社會化程度較低,中心城市固有的經濟、文化、體育等資源未能形成對周圍中小城市及鄉鎮的輻射、擴散和帶動,導致經濟實力薄弱,投資規模、消費水平有限,缺少優化體育旅游產業生存的環境,加之語言文字、民族習慣、宗教習俗等文化障礙,思想觀念落后,對體育旅游資源缺乏認識,從而導致豐富的旅游資源優勢不能盡快地轉化為市場優勢和產業優勢。
(2)經濟發展相對落后
重慶市總體鎮化水平和社會化程度較低,中心城市固有的經濟、文化、體育等資源未能形成對周圍中小城市及鄉鎮的輻射、擴散和帶動作用,導致經濟實力薄弱,投資規模、消費水平有限,缺少優化體育旅游產業生存的環境。
(3)開發體育旅游資源觀念落后,競爭意識不強
重慶地處西部,西部經濟屬于欠開發地區,人們在旅歐資源的開發中參與體育、運作體育的意識較差,體育旅游資源的開發未能從文化角度挖掘體育與旅游的深刻內涵,大多數都局限在區域開發和眼前利益,開發檔次低,人們對體育旅游產品的需求量也較小,形成了以刺激體育旅游(徒步穿越、登山等)民俗體育旅游為主,觀光體育旅游為輔的目標市場結構。 3.3重慶市體育旅游機遇分析O(Opportunity)
(1)體育旅游需求迅速增長
隨著體育旅游業的不斷發展,民眾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余暇時間的增多,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消費觀念也發生著巨大的變化。旅游客源市場中涌現出一批新型旅游者。這些新型旅游者具有更豐富的旅游經歷、持有新的價值觀、生活方式和人口學特征,對旅游消費持有更靈活、更獨立的態度。他們更喜愛個性化的產品和服務,希望從旅游中伸展自己的個性。
(2)西部大開發帶來的歷史機遇
1996年6月以后,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提出,為西部地區旅游業發展帶來了機遇,也為重慶市體育旅游帶來了無限的商機和機遇。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旅游需求也開始發生變化,從靜態的觀光旅游向動態參與性、娛樂性、休閑性、探險性旅游發展,為體育與旅游的結合,提供了很好的發展機會。
3.4 重慶市體育旅游威脅分析T(Threat)
(1) 周邊城市的競爭威脅
省際間相同產業的競爭,如四川、云南、湖南等省份的體育旅游在相繼開發,尤其是云南省開發比較早,在國內也有成功的經驗,現已有較大的規模。特別是每屆的中國昆明國際文化旅游節中融入了各種體育項目,把旅游界裝扮得更加豐滿和靚麗。鄰近產業的競爭也比較激烈,重慶市已形成了各種旅游市場類型,特別是山水旅游發展比較迅速,這給體育旅游市場帶來一定的沖擊,市場競爭十分激烈。
(2)體育旅游產品自身脆弱性
以參加各種方式的體育活動為載體的旅游活動,滿足人們的獵奇探險、尋求刺激、強身保健、情感宣泄等心理生理需求,是體育旅游的一大特點,這同時也表明了體育旅游產品自身脆弱性。一方面,就參加體育旅游的動機講,體育需要是產生體育旅游動機的原動力。需要主體的一種缺失狀態。當主體產生了某一缺失,就必然產生去獲得這種需要的欲望。旅游者的體育消費需求總是處于常變常新的狀態之中,這就要求體育旅游產品不斷地更新換代,以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體育需求。另一方面,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經濟、科技和體育產業的發展,一些傳統的體育旅游項目將會被高科技、高品位和極具時代特色的新興體育旅游產品所替代。
4. 結論與建議
4.1 結論
重慶市在體育旅游資源、人文地理環境、交通通訊和投資環境方面有著山城獨特的魅力:舉世無雙的長江三峽,世界文化遺產大足石刻,集山城、江城和歷史文化名城于一身的現代山城都市,名揚海內外的抗戰陪都文化和紅巖革命史跡等,賦予重慶旅游資源鮮明的個性特征和較高的知名度。長江三峽工程竣工后,將出現眾多可供旅游開發的湖泊和島嶼,開發體育旅游資源潛力巨大,具有不可替代的獨特性和優勢明顯的市場競爭力,這些都為體育旅游的發展提供了基礎保障。
4.2 建議
開發體育旅游資源要立足地方特色,充分開發體育旅游優勢資源,推出專項體育旅游產品,創造新的體育項目來吸引游客。要體現重慶體育旅游的特色,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確立并依托四大探險熱線:芙蓉洞覽勝、巫山小三峽放排、銅鼓灘漂流、天坑地縫探奇,展開漂流、攀巖、幽谷探險、自駕車越野、滑翔傘、熱氣球等一系列刺激娛樂性體育活動。
重慶市廣陽壩體育訓練基地、珊瑚壩條件得天獨厚,適于開展足球、沙灘排球、網球、羽毛球等室外運動;重慶溫泉資源得天獨厚,可圍繞其開發游泳、溫泉浴、日光浴等項目;已成為國家國際象棋集訓基地的永川茶山竹海完全有條件建立全國第一流棋牌中心,成為棋牌愛好者的旅游目的地。
【1】 閡健.體育旅游及其界定[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2,36(6):4-6.
【2】 于素梅.體育旅游資源開發研究[D].開封:河南大學,2005
【3】 吳畏.秦皇島地區體育旅游發展研究[D] .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04.
【4】 柳伯力,陶宇平.體育旅游導論[M].人民體育出版社,2003.
【5]】 袁書琪等.體育旅游資源的特征、涵義和分類體系[J]. 體育學刊. 2001,(5):20-22.
【6】 韓忠培.體育旅游促銷策略的研究[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5(3).
【7】 史常凱,何國平.湖北省體育旅游資源開發戰略研究[J].湖北體育技,2005(4):438-439
【8】 劉可夫.體育產業將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J].福建體育科技,2000(3):5-10
【9】 匡林.旅游業政府主導型發展戰略研究[M].中國旅游出版社.2001:17-19.
【10】 孫鋼.旅游業要在休閑經濟大潮中當好主力軍[N].中國旅游報.2001-11-01.
【11】 王偉.三峽地區體育旅游市場分析與發展對策研究[J].體育科學.2006,(5):157-160.
【12】 于素梅.小康社會的體育旅游資源開發研究[J]. 體育科學. 2007,(10):33-35
【13】 王長壽.重慶體育直掛云帆濟滄海[J].重慶調研.2002,(5):54-56.
【14】 柳伯力等.體育旅游導論[M].人民出版社. 2003:15-18.
【15】 孫旭林,王萍.論現代體育教育與東西方體育文化交融[J]. 體育世界.2006,(10):48-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