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以職業生涯規劃為抓手,完善高職院校職業指導體系
張筠
論文關鍵詞: 高職院校 職業生涯規劃 職業指導
論文摘要: 在高職院校開展職業指導是促進學生就業能力提高的重要舉措之一,職業指導在我國起步較晚,還存在著較大的不足。我們應以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為抓手,完善高職院校職業指導體系,為學生提供個性化、全方位、連續性的指導,從而幫助學生實現人與職業的“最佳匹配”,實現自我價值。
一、高職院校職業指導的必要性
職業指導是根據職業對從業者的素質要求,按照每個人的具體情況,進行科學的指導,力求人與職業兩相匹配的教育過程①,是為求職者順利就業、穩定就業,并在職業道路上順利發展提供咨詢、指導及幫助的過程。對于高職院校而言,職業指導是根據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和教育教學特色,結合高職生特點、專業及用人單位需求,傳授學生職業知識,介紹國家相關就業政策及就業形勢,引導學生建立合理的就業觀、擇業觀,努力提高綜合素養以適應社會發展需要,最終實現“人盡其才”。
高職院校職業指導可以使學生正確地認識職業與自我,理智地選擇自己理想的職業與生活道路,了解實現自己職業選擇所應具備的職業素質和能力,自發地培養和提高自我素質和職業技能。職業指導必須貫穿大學教育的全過程,由單純的階段性就業指導轉變為對學生的全程性指導,從學生一入校開始,對他們進行職業理想教育、職業道德教育、就業政策教育、健康擇業的心理教育、擇業價值取向的引導、正確成才意識和成才道路的引導等指導教育②,幫助學生更好地分析當前就業形勢,更新就業觀念,加強學習自主性,提高綜合素質。職業指導可以幫助高校及時了解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情況,使學校能及時調整人才培養方案、專業及課程設置,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
二、我國高校職業指導的現狀分析
1.重視不夠,缺乏全方位、連續性的指導。
目前我國高職院校普遍存在職業指導針對性不強、指導的目標與內容不夠明確的現象,學校通常將專業知識與專業技能培養放在首位,而忽視了對學生擇業意識、職業素養、就業技巧等方面的培養。職業指導缺乏全方位、立體性、連續性的指導。學校基本將職業指導力量放在了“最后階段”,對于低年級學生多采取選修課、聽講座的指導形式,收效甚微。對于畢業生,學校通常以就業指導代替職業指導,集中精力在給學生介紹工作、介紹擇業技巧等方面,缺乏系統、全面的培訓與服務,學生在面對擇業、就業及今后的職業規劃時仍然十分茫然,這與職業指導的精神是背道而馳的。
2.師資力量薄弱,指導效果不佳。
我國高職院校職業指導起步較晚,各校普遍缺乏專業的職業指導老師,多數職業指導老師由輔導員或“兩課”教師兼任,專業積淀不夠扎實,對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的理解不夠透徹,很難達到預期的指導效果。而職業指導的成效不僅僅取決于職業指導的課程設置、基礎設備的投入,更重要的是取決于職業指導教師隊伍的整體水平。職業指導是對學生全方位、立體性的指導與服務,需要老師具備綜合性的專業知識與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心理學、社會學、哲學、法律等方面的能力都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之外還要有良好的培訓技巧與深厚的指導功底,否則是很難勝任這一崗位的。
3.指導缺乏新意,教學亟待改進。
高職院校的職業指導多是針對就業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或學生關心的話題進行分析與指導的,忽視了學生的專業需求與個體差異。一些高校只是將職業指導課以選修課的形式列入教學計劃,甚至干脆排除在教學計劃之外,缺乏科學、規范、系統的課程體系,在教學過程中多依賴教材內容,與學生面臨的現狀結合不夠緊密,雖然會穿插案例教學,但也只是流于表面,對學生缺乏足夠的吸引力,無法引起學生的重視,缺乏與學生的互動,而大班授課的形式更是扼殺了對學生進行個性化指導的可能性,讓學生覺得職業指導可有可無,但在真正面臨就業時又覺得無所適從。
三、開展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意義
職業生涯規劃是指根據個人對自身的主觀因素和客觀環境的分析,確立自己的職業生涯發展目標,選擇實現這一目標的職業,以及制定相應的工作、培訓和制訂教育計劃,并按照一定的時間安排,采取必要的行動實施職業生涯目標的過程③。
本質上講,職業生涯規劃是對學生以職業要求為目標的一種目標管理,通過讓學生明確預定的目標,促使學生自覺地按照預期目標前進,提高自身綜合素養,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就業觀及職業發展觀。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可以促使學生成功實現自我,幫助學生明確取得成功所面臨的差距及目標,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實現自我價值。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可以激發學生的創造力,提高就業競爭力,有利于學生職業素養、職業道德的養成,有利于高校培養出個性化、有特色的專業人才。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還有助于學生理性、客觀地認識自己、評價自己。在高校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可以優化人才在市場上的流動情況,減少流動的無序性、盲目性,使學生給自己一個理性的、相對準確的定位,減少“盲目擇業”、“高違約率”、“高就業成本”等情況的產生,實現用人單位與學生個體“雙贏”的局面。
四、加強職業生涯規劃,不斷完善高職院校職業指導體系
在高校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是社會發展的必需,是推動高校職業指導全面、健康、有序發展的有力抓手,高職院校應以加強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為抓手,不斷完善高校學生職業指導體系。
1.緊扣職業指導特征,抓好職業生涯規劃教育。
職業指導存在著個性化、連續性的特點。職業指導應注重個性化的引導和教育,使學生樹立起自覺成才的意識;同時,職業指導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學校進行連續的、分階段的、有針對性的教育。因此,在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時,必須牢牢抓住職業指導的特點,才能達到預期的教育效果。個性化是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特征,高職院校在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時要注重針對學生的專業特點和自身特點進行指導,注意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引導學生探索適合自己的職業發展道路。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應從學生一入校就開始,貫穿整個大學教育階段,在不同年級設立不同的教育目標,開展不同形式的教育。一年級認識自我,了解所學專業,初定職業發展目標;二年級有目的地提高專業技能與職業素養;三年級初步完成從學生向職業者的角色轉換。 2.開展多種形式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
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方式不能僅僅局限在課堂,而要根據教育規律,結合學生需要,針對不同階段、不同特點的學生,采用豐富多彩的教育形式。例如聘請行業專家或專業的職業指導師定期來校講座,使學生了解國家的相關政策法規、當前國際國內的經濟環境及就業形勢,讓學生對即將從事的行業有一定的了解,幫助他們調整職業目標,確立努力方向。高校還可以引進職業測評系統,依靠先進、專業的職業測評系統,幫助學生分析自身優勢及存在的不足,對學生的個性特點、職業傾向、發展潛力等作出科學的評價,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確定職業發展發向。學校還可以組織學生參加各級各類職業生涯規劃大賽,通過比賽培養學生的職業意識與職業修養,讓他們了解職場需求,提高求職技能,掌握職業規劃的基本方法,樹立正確的成才觀和就業觀。
3.構建專業的高校職業指導機構。
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需要有專業的指導機構進行。高職院校可以在一般原有的就業指導中心的基礎上進行建設,全方位、多形式地對學生進行職業指導。職業指導機構應有如下幾個組成部分,一是領導和決策機構,負責統籌職業指導的目標、重點和指導方案;二是職業指導工作小組,由職業指導老師負責具體課程的講授,各項職業指導活動的實施;三是實踐與研究小組,負責督促全校職業指導工作的開展,并就現實中出現的情況進行研究分析,為職業指導工作的改進提供依據;四是對外服務窗口,負責接待在職業規劃中遇到問題的學生,并為他們提供個性化的指導。
4.加強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師資隊伍建設。
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在我國起步較晚,相關的專業指導師資力量嚴重不足,遠遠不能滿足社會的需要。許多高校沒有專門的職業規劃指導老師,一般由就業指導中心的老師或公共課老師負責進行,而職業生涯規劃指導是一項復雜的、系統的工程,需要專業的指導老師來進行。高職院校應加強相關師資隊伍的建設力度,不僅要引進專業的人才,而且要對現有人員進行系統的培訓,讓他們具備過硬的業務素質和合理的知識結構,通過專、兼、聘等形式,建立一支以專職教師為骨干,專兼結合的高水平職業生涯指導師資隊伍。
5.加強校企合作,整合社會資源。
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不是閉門造車,它需要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社會環境,讓學生縮短由“校園人”到“社會人”的轉變時間,實現人與職業的最佳匹配。為此,高職院校應加強與用人單位的合作,為學生爭取到更多的社會實踐、專業實習和就業機會。大力開展校企合作,與用人單位共同開發學生職業素質和職業技能訓練的課程。聘請用人單位的人力資源經理為兼職教師,讓學生提前了解企業,有意識地培養職業素養。
注釋:
①韓芳芳.高職院校職業指導的改進[J].唐山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3):67.
②劉英.開展職業指導工作的幾點思考[J].唐山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2):73.
③林琳,袁忠霞.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文教資料,2011,(10):218.
[1]費小平.簡析高職院校學生職業指導[J].職教探索與研究,2010,(1):46-47.
[2]徐春艷.高校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思考[J].職教探索與研究,2011,(2):40-42.
[3]田松.淺談改進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措施[J].職教研究,2010,(1):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