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職業生涯規劃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孟傳慧
論文摘要:當前,職業生涯規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自我認識較模糊、主動規劃意識薄弱、職業素養欠缺、社會經歷缺乏等問題,產生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在于制度、市場、意識、個人能力等方面。應該從完善“三個體系”、轉變“生涯輔導”觀念、加強家庭教育等三方面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論文關鍵詞:職業生涯規劃;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職業生涯規劃與大學生思政教育的現狀
(一)職業生涯規劃
職業生涯規劃是指個人和組織相結合,針對決定個人職業選擇的內因和外因進行分析和測定,對各方面進行綜合分析與權衡,結合時代的要求,確定自己的職業奮斗目標,并為實現這一目標付諸行動[1]。
事實上,我國也早就認識到職業生涯規劃對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性,然而,我國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才剛剛起步,遠遠落后于西方發達國家,也落后于日韓等國。發展時間短是一方面的原因,而更重要的原因是我國各個層面,包括政府、高校、家長及學生,對職業生涯規劃重要性的認識還不夠深刻,這也就導致了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滯后于社會的需求和發展。
就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現狀來看,開展面比較窄,急功近利的思想比較明顯:多是以就業指導為主。即便是就業指導,高校的重視程度也令人唏噓。既然是屬于職業生涯規劃的一部分,那么就業指導老師就由職業生涯規劃的老師來擔任。所謂專門的就業指導老師幾乎是沒有的,因為就業指導本身就沒有從課程體系中獨立出來。更有甚者,在許多高校,中文、新聞專業的老師同時兼任職業生涯教育的指導教師,更不用談設立專門的機構來管理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了。缺乏相應的管理機構與從業教師,理論教育與實踐活動不掛鉤,課程安排也不夠合理,以及大學生自身的職業生涯規劃額意識不夠高等等問題,都制約著我國職業生涯教育的發展。
(二)高校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2011年是高校學生思想政治狀況調查的第20年。教育部在15個省市、自治區的140所高校中對25000余名學生開展了調查。調查表明,當前高校學生價值觀主流積極向上,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高度認同。
除此以外,在對高校學生的調查中發現,高校學生對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各項工作滿意度比前年高。超過90%的學生認為學校輔導員對自己的成長起到了較大的作用;超過50%的學生認為輔導員的作用“很大”或“比較大”。學生對于學校的校園文化活動、思想政治理論課、以及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工作的較高。89.4%的學生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感到“滿意”或“比較滿意”,93.4%的學生校園文化活動感到“滿意”或“比較滿意”。另外對于高校資助經濟困難學生的滿意率則接近95%。
由此可以得出結論,我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還是很明顯的。但是,調查也提到必須采取措施緩解一些學生存在學業、就學等各方面壓力。因此,對于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許多問題,我們決不能忽視。
思想政治教育課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由于政治教育比較敏感,鮮有其他政治教育教材與教育方式產生,因此這種教育方式得已持續幾十年,其地位無疑是非常牢固。更應該看到的是,這種思想政治教育,其內容雖然科學,但多是空而大的理論,調動不起學生的學習與閱讀的興趣;老師也經常是照本宣科,偶爾講講時事政治來提提學生們的精神。結果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有其名而無其實,課堂教育形式化嚴重,學生們自然也就難以受到真正的深入思想深處的思想政治教育。
另外,我國社會的多元化趨勢愈發明顯,社會的競爭激烈使學生的競爭意識增強,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迅速走向多元化、甚至混亂的情況,功利主義的意識開始增加,很多大學生實質上缺乏明確的政治信仰,常在現實生活中丟失自己的理想,迷失人生的方向。而曾經廣受歡迎如今卻備受詬病的高校擴招仍在繼續,地區之間、高校之間的師資力量相差巨大,師生比例也加劇失衡。這樣就更容易導致令政府和社會頭疼的問題—就業難。 二、職業生涯規劃與大學生思政教育的相關性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著正相關。
(一)兩者的教育目的一樣
職業生涯規劃是為大學生充分認識理想與現實的關系提供幫助與咨詢,幫助大學生了解社會,了解職業,了解自己,分析自身未來的發展趨勢,從而為實現職業理想找出最適當的解決之道,最終成為一個多方面發展的人;思想政治教育則是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讓大學生健康成長,將來能夠適應社會,適應現實,并成為一個對社會、對國家有用的人。 所以,兩者均致力于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均是幫助學生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二)兩者教育過程的緊密聯系
職業生涯規劃同樣要求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并在此指導下去篩選適合自己的工作,規劃自己的職業,進而實現自己的夢想。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不僅教育方向一致,他們還相互影響,相互促進。一方面,職業生涯規劃其實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它讓大學生理性的看待社會,選擇職業;讓大學生結合當前的社會就業動態,通過對自身及外界條件的不斷變化的分析來選擇自己的發展道路。在職業規劃的教育過程中,與思想政治教育相關的身心健康教育、素質教育、職業道德教育及社會公德等,都會體現在課堂上。也就是說,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本身,就在履行著者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同時又具有其本學科的自身的特點。
(三)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促進職業生涯規劃的有效進行
在當今社會,高校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最實際的目標是為了就業。因為當下的就業形勢實在緊迫,幾百萬大學生難以找到合適的工作。而在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中,學校可以舉行各種各樣的校園實踐和社會實踐活動,開展素質教育活動,以培養學生的整體素質,為學生進入社會進行理論和實踐上的指導。這樣,可以加快學生融入社會的時間,加深學生融入社會的程度,從而為其職業選擇減少阻礙,加快學生職業生涯的規劃和發展。
三、存在問題及對策
(一)存在問題
在職業生涯規劃與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分析中,本文已經簡單提到了二者各自存在的一些問題。由于二者的關聯性較為緊密,所以,難以避免的問題也存在于二者的關聯之中。比如,過度拔高甚至美化思想政治教育,更有甚者將職業生涯規劃代替或者是以職業生涯規劃代替思想政治教育。在當前的就業形勢下,后一問題的傾向顯然更加明顯。
另外,這種有失偏頗的觀點只是重視了就業的重要性,卻忽略的職業生涯規劃。職業生涯規劃并不完全等于就業,它是一種更長遠的、更有計劃性的、與職業理想有關的一門學問,也就是說尤其學術性在里面;而就業則更具功利性、現實性。對于這兩者的區分是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須要做的工作。
(二)對策分析
1.提高對職業生涯規劃重要性的認識,拓展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應通過各種方式提高對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視程度,將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納入日常教學中。在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就業政策、就業技能及職業道德知識傳授的間時,應采取各種可行的實踐活動,幫助學生盡早認識和了解就業相關的問題。始終以學生為主體,不僅要提高本校的畢業生就業率,更應該將目光定位在學生長遠的職業生涯。這種教育理念,即符合學生個體發展的需求,也適應了時代發展的需求。當學生感受到學校是站在他們的角度,滿足他們的需求,他們就會主動地去接受和學習各項相關的知識,從而可以有效地帶動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
2.探索職業生涯規劃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科學方式、合理的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功的重要前提條件。在職業生涯規劃過程中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既要繼承傳統,更要不斷探索新的的方式方法,以適應時代的發展要求。比如,要做到家庭、學校和社會教育相結合。
職業生涯規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項復雜、廣泛而有難度的綜合系統工程,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這樣有利于工作的環環相扣,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許多學生在不同的境遇中會表現出完全不同的行為方式,這與學校和家庭教育中的脫鉤相關的,學校里付出了很多努力,學生思想上剛剛有些轉變,家庭方面又給予了相反的推力,或許與家庭條件、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層次不齊有關,也就是說,只有當學校、家庭、社會形成一個有機體,從而做到就業指導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二者的最好結合,實現二者的最大合力。另外,作為家長,除了應該幫助子女一塊認清就業形勢,及時端正態度,做好人生的重大選擇,做好就業前準備,更應該在此基礎上尊重孩子自己的選擇,否則,所有的職業生涯規劃豈不成了家長的意愿?但是,畢竟家長文化層次不同,許多是農村的子女,父母是農民,關于各種就業信息、就業政策比較閉塞,無從了解,不能對子女進行合理科學的指導,因此,學校作為一個重要環節,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綜上所述,在職業生涯規劃中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其中的創新方法、模式等還有許多,這些方法、模式都需要切實的踐行;而實施這些方法、模式等是需要成本的。因此,政府相關部門,尤其是教育部門要做好政策支持,提供充足的資金保障。只有這樣,我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有受到更多實際的成果,高校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才會更合理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