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TO“綠箱”政策與中國農民教育培訓
沈明其 姜立輝
[摘要] 隨著我國加入WTO和國內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農業和農村經濟將發生很大變化。目前的農產品結構性過剩、農業市場化程度低、因農產品生產成本過高而缺乏國際競爭力、農產品質量及污染問題,入世后將更加顯現。農業勞動力的有序轉移和農村城市化建設,也對農民職業教育和繼續教育提出了嶄新課題。而WTO“綠箱”政策中對農民培訓和教育是有很大支持,我們大可以利用這一空間,增強我國農業的國際競爭力。
[關鍵詞] WTO “綠箱”政策 農民教育
一、WTO“綠箱”政策框架下,對農業的支持空間及中國農業“綠箱”政策支持措施具有的特征
1。WTO農業協議規定
政府執行某項農業計劃時,其費用由納稅人負擔而不是從消費者轉移而來,沒有或僅有最微小的貿易扭曲作用,對生產的影響很小的支持措施,以及不具有給生產者提供價格支持作用的補貼措施,均被認為是“綠箱”政策,屬于該類措施的補貼被認為是綠色補貼,可免除削減義務。主要包括以下幾項:1)政府一般性服務,包括:①農業科研,②病蟲害控制,③培訓,④推廣咨詢服務,⑤檢驗服務,⑥農產品市場促銷服務,⑦農業基礎設施建設,⑧其他一般性服務; 2)糧食安全儲備補貼; 3)糧食援助補貼 ;4)與生產不掛鉤的收入補貼 (收入穩定計劃); 5)收入保險計劃 ;6)自然災害救濟補貼; 7)農業生產者退休補貼; 8)農業資源儲備補貼 ;9)農業結構調整投資補貼 ;10)農業環境保護補貼 ;11)區域援助計劃 (扶貧支出)
“綠箱”政策措施主要包括:農業一般服務,為保障糧食安全儲備而提供的補貼,國內糧食補貼,單親家庭的收入補貼,收入保險和收入安全網計劃中的政府補貼,自然災害救濟補助,農業生產者退休或轉產補助,通過資源停用計劃提供的結構調整援助,農業生產結構調整性投資性補貼,環境保護下的補貼,區域發展援助計劃下的補貼。
中國若增加對農業的國內支持力度,仍須將“綠箱”政策作為主要措施。而“綠箱”政策中,農民的教育培訓問題是一個有一定利用空間的方面。
2.中國農業綠箱政策支持措施的特征
綠箱政策措施總支持水平呈增長趨勢 。1997年的總支持水平為1312.54億元,比1996年增加190.76億元,增幅為17%;1998年的總支持水平為2108.15億元,比1997年增加795.61億元,增幅為60.6%.1996-1998年三年的平均支持水平為1514.16億人民幣,相當于183億美元。比較而言,1997年美國的“綠箱政策”補貼為512億美元,歐盟為209億美元,日本為204億美元。中國的綠箱補貼甚至遠低于這三個國家在1986-1988年基期的水平。
“政府一般服務”支持所占比例較大。“政府一般服務”約占綠箱補貼的52%,與日本(82%)、韓國(65%)、加拿大(58%)、澳大利亞(61%)、巴西(72%)等國家的支持結構類似。中國“政府一般服務”支持水平為785.6億人民幣(95億美元),其中:
(1)農業基礎設施支持比重最大,1996-1998年平均485.9億人民元(59億美元),占綠箱支持水平的32.1%,除低于日本(120.7億美元,占綠箱支持的59%),比其他國家都高。
(2)農業技術推廣和咨詢服務支持,1996-1998年的平均支持水平為62.5億元(7.6億美元),占綠箱支持水平的4%.
(3)已有支持中,支持水平最低的是農業培訓服務,1996-1998年的平均支持水平只有2.1億元,僅占綠箱總支持水平的0.1%,與韓國、阿根廷的情況類似。
(4)農業科研支持。1996-98年三年平均支持水平為40.58億人民幣(4.9億美元),占綠箱支持的2.7%.
(5)病蟲害控制支持:三年平均支持水平為21.32億人民幣,僅占1.4%.
(6)檢驗服務支持:三年平均支持水平為14.18億人民幣,占0.9%,低于有關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支持水平。
(7)市場營銷服務支持:中國尚未將此列入財政預算科目。
二、 中國農民培訓教育存在的問題
1.認識不到位。有些地方對農民教育的重要性認識不足,以為農民只要能完成各項稅收任務,不上訪鬧事就行了。存在這種認識,一是因為有的鄉村干部感到現在經濟不景氣,忙吃飯問題還忙不過來,沒有精力抓思想教育;二是因為部分基層干部整天忙于事務,不重視提高理論素質和政策水平,對上級的政策法規鉆得不深、吃得不透,教育指導群眾工作能力欠缺;三是因為對農民教育的考核力度不夠和指標難以量化,使得一些鄉(鎮)、村干部認為農民教育抓不抓無所謂,反正群眾也不懂,讓他們干啥就干啥;四是怕群眾清楚明白了,以后工作難度更大,因而采取愚民政策,其結果是聰明反被聰明誤,引起群眾不滿。
2.著眼點偏差。思想政治教育沒有把握住農村和農民的脈搏,而是搞形式主義的東西。教育內容與農村的現實情況和農民的現實思想不合拍,有的調子太高,把道理講空了,講偏了,不切實際;有的口氣太大,理不在點子上,話不在心坎上,農民不入耳;有的上下一般粗,對干部和農民要求一個樣,農民接受不了。所宣傳的與農民所思、所盼、所求的相去甚遠,因而收效甚微。
3.工作不到位。農村支部不抓教育工作的現象不同程度地存在。有的村支部常年沒組織活動,不研究教育工作,;農村黨員隊伍素質不高問題比較突出,很難發揮骨干作用;少數基層干部自身形象不好,難以令群眾信服;承擔最基層農民教育工作的村組干部,既是家庭事務的主體,又是村組事務的主體,涉及到利益關系也多數采取草率應付的態度,主動抓農民教育的自覺性不高。
4. 渠道堵塞。當前農村思想政治教育呈逐級弱化的趨勢,貫徹上級精神、黨的政策,往往是“市縣作報告、鄉鎮聽摘要、村里喊口號、群眾不知道”。另外由于生產組織形式的變化,農民“各自為戰”,很難召集在一起進行系統的、全方位的思想教育。傳播渠道斷流,思想工作斷層,使上級的聲音很難準確、及時地傳達到農民中去。
5.陣地萎縮。據了解,有的鄉鎮電影院、文化站、圖書館比較簡陋破舊,而到了村級幾乎沒有什么文化設施。思想文化教育陣地的日益萎縮,對農民教育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困難。 三、加入WTO后農民所面臨的問題與困難
1.觀念問題?!靶∞r”意識根深蒂固上下五千年的中國農業文明,一向是以氏族村社制度之下的小農經濟為基礎的。我國的農民長期處于封閉落后的環境,并長期受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致使其“小農”意識根深蒂固。農民的這種“小農”意識,與我國“人世”以后的客觀要求相比,確實存在著很大的差距。
小生產觀念由來已久。目前,我國的農業經營規模越來越小,經營單位由改革之初的1.8億個農戶增加到現在的2.4億個農戶,戶均農地規模則由8.6畝降至6畝多,不及小規模經營著稱于世的日本的一半。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
期,有關專家根據農村固定觀察點的資料計算,50%小農戶承包的土地總產出率中的商品率為零,農地主要作為其安身立命的生存保障;另外約35%左右的農戶土地總產出率中商品率不到30%,基本上是自給自足;只有約巧%的農戶土地
總產出率中商品率高于30%,而且這種分散的小生產,農產品質量不高,商品率也高不到哪里去。這種狀況就必然致使我國農民的小生產觀念很難在短期內消除,這確與“人世”以后的國內外大市場的要求是格格不人的。
農業資源極度短缺,且“收成”在“天”。從資源上看,我國的人均農業資源十分有限:人均占有耕地面積不足0.08公頃,僅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3;人均水資源僅相當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4,已被列為全球12個缺水國家之一。
2.市場問題
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一是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二是缺乏對市場的認識、了解和市場經濟知識;三是市場信息匱乏且渠道不暢通;四是市場競爭主體強弱不對稱。
3.生產問題
農民對農業生產缺乏完整的成本核算。在農業生產中,絕大多數農民算帳只算除土地、水利等基礎設施以外的生產資料投人,而對于土地的價格、水利等基礎設施的先期投人和活勞動的價值是一概不計人的。
農業生產科技含量很低。農村科技不發達,推廣體系不完善;農民科技文化水平低,缺乏對科技的吸納能力,缺乏經營經驗和管理知識;加上資源和資金的制約,使農業生產的科技含量很低,同時也使生產出來的農產品的科技含量很低,很難在市場上競爭取勝,更談不上經得起市場風浪的沖擊。農業生產缺乏科學的操作規程。其結果是,農產品質量不高,農業生產效率低下。
4.經營管理問題
農業經營主體分散,而且組織化程度低我國農業生產經營的主體是極其分散的農戶,面對農業市場化、國際化的挑戰,規模小、效率低、缺乏競爭能力等問題將日益突出。特別是農民組織化程度低,為農戶與市場服務的中介組織尚未發育成熟,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滯后,無法同那些產業化、集約化、規?;褪袌龌潭群芨叩膰业霓r業進行競爭。
農業管理體制改革滯后。我國現行的農業管理體制基本上還是根據計劃經濟體制的需要建立起來的,與發達國家以及一些發展中國家相比,在農產品產加銷之間、內外貿之間、產學研推之間、生產與投資管理之間等都存在著相互脫節的問題,加上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地區封鎖、行業分割和部門壟斷,很難對農產品的生產和流通及進出口進行靈活、有效的調控和管理。農產品流通不暢,壟斷經營,交易行為不規范,營銷手段落后等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5.農民素質與就業問題
農村勞動力就業壓力巨大 。據測算,我國種植業至多需要勞動力1.77億,加上林、牧、漁業,現階段農業部門就業需求為1.96億人,目前剩余勞動力1.52億;“十五”期間每年還要新增加農村勞動力800多萬人;“人世”以后,將使我國一些不具有競爭優勢的產品面臨直接沖擊,相關生產可能還會收縮,農村勞動力的就業機會將有較大幅度減少。據分析,農產品進口每增加1億美元,國內將損失20萬個農業勞動的就業機會;同時,鄉鎮企業處于調整轉型時期,吸收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能力也在下降。這些因素將給農村勞動力就業帶來更大的壓力。
農民的素質較低而且就業主要在農業、在土地上。據調查,目前在我國農村從業人員中,小學文化程度的占42.15%左右,文盲半文盲占14.01%左右。接受過短期培訓的只占20%,接受過初級職業技術教育或培訓的只占4.4%,接受過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的僅占0.13%,而沒有接受過技術培訓的竟高達76.4%。農民的這種科技文化素質,顯然是難以適應農村發展需要的,特別是難以適應 “人世”以后的農村發展要求。由于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較低,加上經濟轉軌時期城市和鄉鎮企業對勞動力的排斥,致使農村勞動力主要依靠農業來消化。目前,農村70%的勞動力從事農業生產,約占社會從業人員總數的47.4%,而農村非農產業從業人員占農村勞動力總數的29.9%和社會勞動力總數的24.4%。因此,農業特別是種植業仍然是農村勞動力的主要就業渠道。
有限的非農轉移導致農業勞動力素質下滑。據有關資料分析,農村外出打工的勞動力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0.3%,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5.4%,分別比農村勞動力總數中的比重高2個和12.4個百分點;另外,外出打工的勞動力技術素質構成也較高,外出打工的勞動力有技術特長的占34.7%,比農村總勞動力中所占比重高16.8%;而且外出打工者也大多是強勞動力,其中69%是男性,74%是18-40歲的青壯年。在農村勞動力非農化轉移過程中,大批有文化、有技術、身強力壯的勞動力外出打工,在家耕種的多是婦女、老人、殘疾人以及文化素質不高的勞動者,致使本來素質就不高的農業生產主力軍的素質顯著下滑。
四、強化農民教育的對策與措施
1.建立和完善農民職業技術教育培訓體系
明確目標,形成合力,增強為“三農”服務的觀念和意識。統籌協調,優化結構,有效整合農業教育培訓資源;要根據新階段農業發展的需要,以及“人世”后政府支持農業的需要,建立健全縱向銜接、橫向貫通、結構優化的農民職業技術教育培訓體系。這一體系要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為龍頭,以現代遠程教育手段為依托,以農村基礎教育、成人教育、職業教育的有機結合為目標,以高中等職業技術院校為骨干,以省、地、縣、鄉、村農民教育培訓和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為基礎,有效整合農業與農村教育資源。通過這個體系,廣泛開展以推廣農業新技術、新工藝和新的經營管理知識為中心的農民教育培訓,為農業培養大批技術和管理人才,同時要廣泛開展工商技術和管理培訓,為農村勞動力向城鎮(城市)轉移創造條件,同時著力扶持和培養出一批農業企業家,發展示范帶動作用。采取有效措施,加快農民職業技術教育培訓體系建設,一是要進一步加強領導,提高統籌協調能力;二是要明確任務,完善功能;三是要進一步加強條件建設,增強服務能力。
2.多形式分層次強化對農民的WTO知識培訓
一是加強對農民開展WTO基本知識的普及性培訓;二是有重點地對農村經營大戶和農產品貿易管理部門與企業主的應對“人世”的專題培訓;三是進一步開展對縣鄉兩級主管領導干部和主管部門公務人員的應對“人世”的專題培訓;四是要進一步強化對農民教育培訓者的WTO知識培訓。
3.發揮各類農民教育培訓機構的作用,按照農民需求搞好培訓。
首先,加大投人,實施好各項 “工程”,切實提高農民教育培訓效果 。要以實施“跨世紀青年農民科技培訓工程”、“綠色證書工程”、“農科教結合工程”、“農村電波人戶工程”以及農產品商品基地建設、農業綜合開發、種子工程、“菜籃子”工程、豐收計劃、引進計?劃、生態家園富民計劃等項目為載體,加大投人,開展多種形式的農民實用技術培訓和農業教育,全面提高廣大農民和農技人員的科技素質。
其次,統籌兼顧,突出重點,加大對農村科技能人和經營大戶的培訓力度,使其在農村發展中發揮示范帶頭作用。
再次,因地制宜,強化對農民的實用技術培訓。在培訓內容上,要根據當地實際情況重點對農民進行先進實用技術培訓,使農民能盡快掌握“一技之長”,獲得致富的本領。
5.加強訓后示范和服務,切實提高農民對科技與經管知識的吸納能力
一是充分利用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增強農民對現代農業科技的直觀感受;二是注重農業科技示范戶的培養和提高,強化其帶動功能;三是加強對農民的訓后服務,增強農民對科技和經管知識的吸納能力。
6.轉變農民的就業觀念,促進農民的非農就業,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
第一,借助“人世”以后的產業調整,加強培訓,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 ?!叭胧馈焙?,將進一步促進我國對外貿易規模的擴大,其中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將增加,同時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商品的進口也將擴大。根據中美及中歐達成的中國“入世”協議,中國將擴大進口美國和歐洲具有比較優勢的某些資本密集型產品和服務。另一方面,由于多邊纖維協定對中國紡織品出口配額的逐年增加直至最終解除限制,我國可以不斷擴大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我們要圍繞勞動密集型產品的生產,對農村勞動力開展技術和技能培訓,促進其非農就業,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
第二,根據農村工業化、城鎮化和現代化的發展要求,強化培訓,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 農村的工業化、城鎮化和現代化,需要大批高素質人口,特別是具有“一技之長”的勞動力向小城鎮聚集,使小城鎮走上健康發展的道路。因此,要根據小城鎮主導產業發展的需要,有針對性地加強對農村進城勞動力的法制教育和職業技術培訓,提高他們的科技文化素質,縮短他們進城的“適應期”,促進農村“三化”建設。
第三,轉變就業觀念,提高其“終生受雇”的能力。廣大農村勞動力要根據勞動力的市場需求變化,終生不間斷地學習和提高生產技能,增強被解雇的承受能力和被解雇后能盡快找到新的就業崗位的“終生受雇”能力,從而促進整個農村的繁榮和發展。
1.錢克明.中國“綠箱政策”的支持結構與效率.北京: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出版社,2003
2.程國強.WTO農業規則與中國農業發展.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0
3.朱雪明.國外農民教育.世界農業,2003,(2)
4.程國強.加入WTO與中國農業國內支持政策改革.國研網,2003-4-30
5.王智平.生態農業村環境意識和知識的宣傳教育.甘肅培訓網
6.金巧蘭.當前農民教育的問題及對策思考.決策參考,2002,(2)
7.楊以謙.新時期農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宏觀思考.理論建設,2000(5)
8.李水山.我國現階段農村教育的問題、特征與發展態勢.中國農村研究網,2003―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