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學歷史教學中對學生能力培養的幾種方法
張莉
: 21世紀需要知識能力型人才,國家的富強,民族的進步同整個國民的素質密切相關,而素質教育是一種著眼于發展,著力于與基礎的教育,其根本目的是提高全民族的整體素質。因此,轉變觀念,實施素質教育是當前教育改革的主體,也是社會主義建設和市場經濟的需要。而素質教育的關鍵又是全面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的發展。能力是在接受知識的過程中形成的,在運用知識中得到發展的。中學歷史教學必須重視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只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動學生的思維機器,培養學生的能力,才能提高歷史教學質量,達到素質教育的要求。
一、培養學生的記憶能力
歷史學科內容復雜,學生要占用估計中外歷史知識,就必須識記大量時間、地點、人名、歷史事件和名詞術語等。因此,培養學生發的記憶能力是學好歷史的前提條件之一。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記憶能力。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法:
(一)比較記憶法
比較法對培養分析和記憶能力有重要的意義。比較記憶,它要求學生從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事物中抽取相同點和不同點,從而深入認識事物的特點和實質。“有比較才有鑒別”通過比較,才能得出合乎實際的結論,加深記憶。
歷史知識的比較,主要有下列兩種:
一是對先后出現的同類事件、人物進行比較。如講《辛丑條約》時,可聯系《中英南京條約》、中日《馬關條約》,讓學生比較分析其共同點,學生很快就比較出至三個不平等條約的不同點:割地、賠款、侵犯中國主權。不同點是割地、賠款的數量不斷增加,后果也進一步嚴重。《南京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這樣通過比較,使學生深刻的理解了中國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過程,從而加深了記憶。
二是對同一時代、同類性質的人物、事件進行比較。如對古希臘城市國家雅典和中國的經濟,政治情況的比較,日本明治維新和中國戊戌變法的比較,通過比較使學生了解了人類發展的多樣性和不平衡性。在找出不同點的基礎上分析產生一統的原因,從而加深對各種歷史實事物性質特點的認識,形成準確而完整的概念,在動腦中留下鮮明而又深刻的印象。
(二)趣味記憶法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做好的老師。《心理學》中也把興趣稱為全集中之以理的源泉。實際教學過程中,在不脫離教學大綱的前提下,可適當補充一些與教材內容有密切聯系的歷史知識,幫助學生更具體透徹的理解教材,引發學生的興趣。
(三)歸納記憶法
美國教育家布魯納認為“人類記憶的首要問題在于組織”。組織,即對所學知識進行整理和歸納。實踐證明,將繁雜的歷史知識進行歸納、總結,整理出一條條線索,有助于學生的記憶。 例如,我們在復習中國古代政治這一專題時,就以專制主義制度的發展為核心,然后分為三個層次展開:一是歷代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二是歷代中央和地方機構;三是專制制度下人才的選拔。通過這三個層次的總結,使學生對專制主義制度有了整體的認識,形成有關這一問題的知識網絡,使學生更一步理解中國封建社會的根本特點,有助于增強學生的記憶。再如:中國近代從鴉片戰爭開始到五四運動為止的歷史,可歸納為:一次變法,兩個階級的產生,三次革命高潮,四大不平等條約,五次重大侵華戰爭。這樣學生復習可以有綱及目,系統的掌握這一段歷史內容。
二、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那么,應如何培養學生的這種能力呢?
第一,教師要深入鉆研教材,善于挖掘歷史事件的內在聯系,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來觀察和分析問題。在歷史教學中,我們一般把較為淺顯的知識讓學生自己學習掌握,而把講課的重點放在一些隱藏在深處的知識。如我們講1929—1933年經濟危機時,就著重分析危機的原因和影響,要找出危機的原因,應分析20世紀20年代美國經濟的發展狀況:高度而又虛假繁榮,從而概括出三個原因:具體原因:自由主義政策,貧富差距過大,股票投機過度,過度的信貸危機,由具體原因得出直接和根本原因,直接原因:生產和銷售之間矛盾,根本原因:生產的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這樣,先由教師分析,慢慢地過渡到學生分析,通過師生共同的努力,不僅得出問題的答案,也使學生學習了多角度思考問題的方法,訓練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二,要把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交給學生。歷史教學不僅要教給學生基本的歷史知識,更重要的是教給學生學會動腦思考,在老師領導下能夠自己探索歷史知識寶庫的奧妙。為此,在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自學是培養學生分析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的一種有效方法,因為學生在自學中碰到的問題,要自己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就必須動腦動手去探索解決問題的途徑這樣就提高了分析問題的靈活性和創造性。學生僅一般性的理解了所學的歷史知識是不夠的,應將所學的知識靈活使用。”在日常生活中或在研究某一事物時,能運用所學的知識從多角度,多方面開問題。教師要為學生的這種能力發展鋪平道路,創造條件。在課堂上要從充分認學生觀察、思考、討論,積極努力地掌握知識。課下可向學生介紹一些有意的歷史書籍,如《史記》、《三國演義》、《中國通史》等書籍。使學生的視野開闊,豐富了歷史知識。
三、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
辯證思維指的是在發展變化的情況下認識客觀事物的思維過程。而歷史現象通常是復雜的,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如奴隸社會中奴隸主殘酷壓迫、剝削奴隸,但它又比原始社會進步了?為什么既肯定秦朝統一全國的進步作用,有肯定項羽、劉邦的斗爭精神?像這樣的問題,離開了辯證思維,是不不可能正確回答的。因此,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引用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中的某些觀點,像生產力標準、歷史辯證法、階級斗爭學說等。教會學生用一分為二的觀點來分析評價歷史事物和歷史事件,并逐漸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
四、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歷史課講述的是已經過去的,無法再現的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因此,這就要求在歷史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想象能力,有了豐富的想象力就能更好的理解歷史和掌握歷史。而利用教材中的插圖和掛圖是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想象能力的有效方法。
綜上所述,通過歷史學科的教學,提高學生能力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而關鍵是教師在平時的驕傲雪中要有意識的對學生進行訓練。否則學生的各種能力是不可能憑空提高的。因此我們歷史學科的教與學應走出單純靠死記硬背的誤區,應該在提高學生能力方面下大力氣,有所作為,是歷史教學成為素質教育的真正載體,促進學生全面,健康,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