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節儉型餐飲文化的途徑分析
未知
摘要:餐飲浪費問題既是經濟問題,也是社會問題,更是一個文化問題。與優良的傳統文化相背離的種種餐飲浪費陋俗,是建設節儉型餐飲文化的大敵,因此,營造積極向上的節儉型餐飲文化是建設節儉型餐飲乃至節儉型社會的基礎。
關鍵詞 :節儉 餐飲 文化 餐飲消費是人們的日常消費行為,它既是人們的個人消費行為,也是一種個人的生活方式。然而,指導人們日常消費行為的卻是一種理念,是屬于文化的東西。 一、節儉型餐飲文化的提出 一般理解意義上的文化是一種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禮儀制度、行為方式等物化的精神,餐飲消費就列于其中,因此,社會上就出現了餐飲文化這個名詞。 任何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特殊環境條件和歷史傳統,從而也就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哲學信仰、意識形態、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于是,每個民族也都有自己特定的民族文化,它在實際生活中影響著人們行為。在我國,節儉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節儉的概念自古就有。三國時蜀國丞相諸葛亮在他的《戒子書》中曾諄諄告誡后人:“勤以修身,儉以養廉”,把“勤儉節儉”提高到了一個人的人生修養的高度;明末清初著名教育家朱用純在他的《治家格言》(亦稱《朱子家訓》)中如此警示子孫:“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一絲一縷恒念物力維艱。”,更是以淺顯易懂的語言告訴人們衣食來之不易,應當生活節儉。唐朝李紳的著名詩《憫農》:“鋤禾日當午/ 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 粒粒皆辛苦/”更是從情感的角度來打動讀者珍惜糧食的心。我國古代這些箴言,已經在人民大眾中的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然而,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無論是從消費的數量和質量上,都有了更多的選擇和追求,特別是在我國擴大內需、刺激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激勵下,人們的消費行為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鼓勵和肯定,這無疑是必要的和正確的。但由于我國曾長期處在物資短缺和嚴重短缺的時代,人們的生活水平一直不高。改革開放后物質的豐富和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使一些人的節儉思想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們錯誤地認為,以前的節儉是物質短缺下的不得已行為,現在情況改善了,就用不到再提倡節儉了。更有甚者,一部分先富起來的人,出于逆反心理的作用,瘋狂地掀起了一股不正常的揮霍浪費之風,面子消費、超前消費、炫耀性消費、腐敗性消費等在社會上得到了泛濫,這種情況在餐飲消費方面也不例外。18.8萬元的年夜飯、36.6萬元的滿漢全席,更有甚者把食用珍稀野生食品當成一種身份、地位和特權的象征,從而形成一種所謂的“奢華時尚”。由于缺乏正確的輿論導向和政策的約束,這股不正常的風氣受到了許多人的羨慕和追捧,不斷在蔓延。這是令人可嘆的一幕。這種情況也侵入了普通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人們的餐飲節儉意識正在逐漸淡化。隨便走到哪個餐館,都會發現“吃一半倒一半”的現象,有些菜甚至只動了幾筷,就整盤倒掉;在學校里,食堂的泔水桶每天都有大量吃剩的饅頭和米飯;在住宅樓的垃圾箱內,由于被扔掉的精米和白面也屢見不鮮,等等。 然而,中國并不是一個富裕的國家!嚴重的餐飲浪費與中國的國情完全背離。因此,營造健康向上的節儉型餐飲文化,是喚起人們的節儉意識,實現節儉型餐飲最有效、最可行的措施。要使每一個人都認識到,我們消費的每一樣食物都是來之不易的,即使我們的消費是合法的,但是浪費仍然是可恥的。一個不懂得珍惜辛勤勞動果實的民族是沒有良好文化修養的民族。要大力倡導從實際需要出發,合理消費、文明消費,才是生活中的新時尚。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如果人人都從自我做起,從節儉每一粒糧食做起,人人節儉的風尚就會盛行開來,就會產生滴水成河、聚沙成塔的效果,最終在社會上形成節儉型文化。同時,餐飲節儉的好風尚還會影響到其它各個領域,對建構節約型社會通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 二、建設節儉型餐飲文化的途徑分析 經濟發展與節儉同等重要,在物質匱乏的古代,選擇節儉可能是一種必然而無奈的選擇,但在今天物質豐富的時代,選擇節儉卻是一種文明和進步的標志。 節儉型餐飲文化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消費者、餐飲企業、政府、社會等多方面聯動,教育、輿論宣傳等部門的鼎力支持。餐飲經營者和餐飲消費者在經營和消費活動過程中,應該注重自身的思想文化建設,應當發揚光大傳統文化之精華,營造一個適應新時代的健康的節儉型餐飲文化氛圍,從而起到提升人們的人格、凈化人們的心靈的目的。為此: 培育正確的餐飲價值觀。健康的餐飲價值觀,不僅是個人的消費行為,同樣也是影響民族、國家的大事,國民個人的節儉是國家富裕的基礎。英國著名的經濟學家亞當?斯密指出:“個人的節儉,有時不僅可以補償個人的奢侈妄為,而且可以彌補政府的浪費。”所以,餐飲消費中講排場、擺闊氣、攀比性的餐飲陋習是創建節儉型餐飲文化的大敵。積極倡導節儉就餐,就必須改變“面子”消費觀、 “夸富”消費觀、“炫耀和奢侈”消費觀。應當認識到,餐飲的節儉,不只是節儉了食物產品,更重要的是節儉了有限的食物資源,從而可以使社會獲得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