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餐飲業發展的SWOT分析及對策分析
李莎
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和廣大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的飲食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與此同時,我國政府在“十二五規劃”中提出了“擴大內需,加快產業結構調整”的方針政策,為餐飲業發展提供了機遇。對餐飲業進行了SWOT分析,并針對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餐飲業;SWOT分析;對策
“民以食為天”,餐飲業是關系我國民生的重要產業,而頻頻發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使得餐飲業面臨嚴重的威脅,其發展倍受國際關注。2011年,是“十二五規劃”的開局之年,餐飲業作為擴大內需的重要產業,全國“兩會”也給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視,發展前景廣闊。 本文運用SWOT模型對餐飲業的發展環境進行系統、有目的地分析,明確我國餐飲業發展的優勢、劣勢、機會和威脅,并提出切實可行的對策。 1 我國餐飲業的基本現狀及主要特點 1.1 餐飲業發展的歷史沿革 (1)起步階段(1978年~1984年),我國餐飲企業以國有和集體所有為主體,市場調節作用較小,餐飲消費供小于求。(2)快速發展階段(1985年~1990年),政府降低了進入餐飲市場的門檻,制定了個體戶的市場準入的政策,1990年個體餐飲企業猛增到135.8萬家,我國餐飲業進入發展高峰期。(3)穩步發展階段(1991年~1997年),黨的“十四大”正式提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概念,在宏觀調控下,公有經濟所占比重下降相當大,個體餐飲企業由1991年的144.5萬家,發展到1997年268.7萬家,餐飲業快速而穩步的發展。(4)趨于成熟階段(1998年~2009年),2006年,住宿和餐飲業零售額首次突破1萬億元,達到10345億元,同比增長16.4%,到2009年,我國受金融危機的影響,餐飲業零售額同比增長略有下降,但仍拉動社會零售額增長1.3個百分點,住宿和餐飲業零售額為17998億元,同比增長16.8%,餐飲消費已成為拉動我國消費需求增長的重要力量。 1.2 餐飲業現狀的主要特點 (1)投資主體多元化,我國餐飲業市場開放早,準入門檻低,市場化程度高,歐美、港澳臺等地區的海外投資者們紛紛投資中國市場,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09年港澳臺投資餐飲企業160.9億元,歐美外商投資246.0億元,這大大促進了我國餐飲業的發展。 (2)大眾化消費成為市場主體,廣大城鄉居民的收入水平不斷提高,人們的消費需求日趨旺盛,餐飲業以大眾化消費為主體的發展格局已基本確立。餐飲企業受市場巨大消費需求的吸引,也選擇將其經營和服務重點轉向普通大眾。 (3)餐飲業連鎖經營發展態勢良好,連鎖經營的統一標準和管理,為其發展節省了人力、物力和財力,已成為我國餐飲業的主要經營模式,連鎖品牌在中國的影響力也逐漸擴大。 (4)發展理念的更新,餐飲企業不再以降低成本等措施經營企業,而逐漸向以消費者實際需求進行轉變,通過良好的服務以及質量贏得發展。 2 中國餐飲業發展的SWOT分析 2.1 SWOT模型的解釋 SWOT戰略模型是1971年由美國哈佛大學的安德魯斯教授(Andrews)在前人的研究基礎上完善而來的。SWOT由Strength、Weakness、Opportunity、Threat四個英文單詞的第一個字母組合而成。優勢和劣勢是存在于企業內部的、可以改變的因素,機會和威脅是存在于企業外部的、無法施加影響的因素。在SWOT分析中(如圖1),若企業處于Ⅰ區,企業外部出現機會,且擁有優勢,那么企業獲得競爭優勢;Ⅱ區,企業應改進劣勢,以把握機會;Ⅲ區,外部環境處于威脅中,企業要避開威脅,發揮優勢;Ⅳ區,威脅與劣勢共存,企業困難重重,要盡可能地消除,渡過難關。 本文將針對企業環境分析的SWOT模型運用到我國餐飲業領域,考量分析餐飲業的優勢和劣勢,把握我國經濟持續發展的良好機會,避開威脅,推動餐飲業的健康發展。 2.2 我國餐飲業的SWOT具體分析 2.2.1 優勢分析(S) (1)堅實的傳統飲食文化。 在我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從五光十色的筵宴到流光溢彩的風味流派,體現了中華飲食文化的獨特魅力。雖然西洋文化已侵入我國幾十年,但傳統飲食文化是一種廣視野、深層次、多角度、悠久的民族文化,深得人心,不會被洋快餐文化所代替。 (2)餐飲品種豐富及營養搭配合理。 中式餐飲種類自古以來就豐富多樣,其中包括高級宴會菜式和家常風味菜式,以及全國各地具有特色的傳統民間小吃和地方菜肴等,加之在近幾年來西餐大行其道的促動下,中餐也有了一些創新,種類更加齊全。此外,中餐講究葷素搭配,為消費者提供蛋白質,維生素等多種營養物質,在營養均衡上,顯得更加合理。 (3)餐飲價格適中且多層次。 中餐的定價一般會低于西餐,并以獨特的風格和魅力滿足著不同消費群體的飲食需求,在市場上取得了物美價廉的美譽。然而中餐并非僅僅是低廉的食品,針對不同的消費市場,也制作出滿足高端消費者的食品。中餐的價格優勢及多層次,是其占據市場的重要條件之一。 2.2.2 劣勢分析(W) (1)食品安全監管不力。 近年來,我國餐飲業食品安全事件時有發生。回顧2010年,陰魂不散的“地溝油”“烤鴨油”,突如其來的“小龍蝦”、毒豇豆、植物奶油、一滴香等事件,折射出食品領域問題不斷。由此說明了我國政府對食品安全監管的力度不夠,無法保證人們的就餐安全,大大影響了餐飲業的健康發展。 (2)品牌少,缺乏標準化。 中餐在品牌戰略上未有所突破,而且品牌地域差異大,全國性品牌少,也未形成國際性品牌。消費者就餐的品牌意識,使我國在與西餐競爭中處于劣勢。另外,我國餐飲業食品生產缺乏標準化,且從業人員文化素質普遍較低,服務標準也不統一,導致服務態度不盡如人意。在連鎖餐飲企業中,能否保證產品質量的統一,給予顧客優質的服務是至關重要的。 (3)創新能力低下。 我國具有創新能力的餐飲大型企業數量較少,對新技術研究的投入比較低,而中小型餐飲店規模小,沒有經濟實力進行創新,整個產業對新技術研發的重視不夠,導致餐飲業產品制作和管理的創新能力低下。 (4)缺少人才。 我國的烹飪教育還停留在一個較低的水平上,辦學層次低、規模小、質量差,培養出的人才并不能適應當前餐飲業高速發展的人才需求。政府及教育機構對此認識不夠,導致我國餐飲業人才缺乏。 2.2.3 機遇分析(O) (1)市場前景廣闊。 對于餐飲業這一消費型產業,我國政府提出了擴大內需的要求,而且,近年來,隨著國家經濟增長和居民收入的提高,人們的消費理念改變,居民外出就餐機會增多,這都為餐飲業提供了巨大的消費帶動,市場前景廣闊。 (2)產業結構調整期。 順應國家的戰略部署,餐飲業逐漸與其上中游產業,尤其是農業、畜牧業、農副產品食品初加工業,建立了相應配套的產業鏈,有利于降低成本。在這一產業結構調整時期,企業規范各個步驟,加強創新,促進餐飲業的快速發展。 (3)管理經營理念的轉變。 首先,我國餐飲業由單一的價格競爭,發展到企業品牌的競爭。如今餐飲業不再以打價格戰、品種、裝修戰來吸引消費者,而是通過提高企業文化品位,來擴大企業的知名度。其次,連鎖經營逐步取代單店獨家經營,面向更多的大眾群體,成為企業的戰略部署之一。 (4)政府政策的扶持。 2010年國家商務部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做好餐飲業有關工作的通知”,指出充分認識加快餐飲業發展的重要意義,協力推進餐飲業發展,發布了《全國餐飲業發展規劃綱要》等。另外,政府還出臺了《食品安全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規來健全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和制度,全面加強食品安全立法和標準體系建設。有了政府強有力的政策支持,推動餐飲業健康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