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態群落的現代服務業與裝備制造業融合發展研究
關長海 趙國杰
摘要:本文在探討現代服務業生態群落的涵義、形成機理和模式的基礎上,分析“兩業融合”的動力機制,并提出東北老工業基地現代服務業與裝備制造業生態群落融合發展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現代服務業;裝備制造業;生態群落;動力機制;產業融合
現代服務業與傳統服務業相對應,是指在工業化高度發展階段產生的,依托信息技術和現代管理理念、經營方式和組織形式而發展起來的服務業,其本質是服務業的現代化。分為兩類:一類是直接因信息產業和信息化的發展而產生的新興服務業。如,計算機和軟件服務、移動通信服務、信息咨詢服務、現代物流服務等新興部門。另一類是通過應用現代化的新技術、新業態和新服務方式改造和提升的傳統服務業。如,通信業、信息咨詢、金融服務業等。
一、現代服務業生態群落形成的機理
生態群落是占居一定空間、生活在特定區域或自然環境中的有相似自然資源需求的一組互相依賴的種群的集合體,是生態系統中有生命的部分。現代服務業生態群落是指由相關的現代服務業集群及其關聯集群在一定區域內集聚形成的類似自然生態圈內互為作用、能量循環的持續發展的產業集群部落。現代服務業生態群落的構成除現代服務業、相關產業或機構、供應商外,還包括群落所在地的基礎設施、政策環境和人文環境等。其中,現代服務業是現代服務業生態群落中的優勢種群企業,在群落中處于核心地位,直接給市場提供服務產品或服務過程,并接收市場的反饋信息。其中,相關條件包括為現代服務業提供科技、人才、金融、信息等服務的企業,一般不與消費者直接接觸;相關機構包括行業協會、研發機構或咨詢機構等;政策環境是指政府關于產業及區域的政策法規;人文環境指現代服務企業聚集地的歷史、文化和社會氛圍;基礎設施是指包括道路、通信、電力和安全等條件。
現代服務業生態群落形成的根本動力是群落各集群成員內利益的驅動,使供給、需求和市場等各方都可在群落中獲取最優化價值。主要體現在:一是群落內可生成更高的市場份額。以工業設計行業為例,消費者一般會選擇多家設計企業比較,消費者搜尋次數越多、范圍越廣,則越可能獲得“最低價格”和“最優質量”。因此,現代服務業的空間集聚不僅降低了買家的搜尋成本,而且引發了專業人才和勞動力市場及該行業的上下游配套市場,這些市場的形成有助于平抑服務生產的不確定性風險,從而吸引更多的買家進入,進而為群落帶來更大的市場成交量。二是群落內可使用更便利的基礎設施。以較低的成本利用群落的交通、電力、通訊等基礎設施是現代服務業群落形成的重要動因之一。企業在空間上的聚集使基礎設施的使用成本得以分攤而獲得較低成本。現代服務業的特征決定企業的集聚不僅是出于物料的考慮,而是更依賴信息、技術和人力等知識要素的資源稟賦,集聚使群落規模不斷擴大。三是群落內可獲得更利好的政策及人文關懷。出于扶持產業的考慮,政府會出臺相應的政策法規來鞏固現代服務業群落內的集聚優勢,而相應輿論和文化的積極氛圍也提供了生態群落發展的土壤。
現實表明,隨著經濟的發展、市場容量的不斷擴大、分工與專業化的逐漸深化,經濟效率不僅受生產活動本身的生產率狀況的影響,更取決于不同生產活動之間建立起來的相互聯系度。在適度的產業規模限度內,現代服務業生態群落內各組織的運營成本與其棲生群落規模的大小、密度的疏密呈反向相關。
現代服務業生態群落的模式主要有:
(一)市場內生性群落。它是由大量專業化的中小公司組成的行業網絡,優點是專業化和創新潛力大,缺點是面臨經濟環境變化時適應能力差。市場內生性群落是基于特定區域內的行業特征而長期自發形成的專業性行業集群。如,中央商務區內的金融、財務、會計、法務等公司集群。
(二)政府主導型群落。它是由政府主導的大企業集團為核心并吸附大量中小公司而形成的企業集群。它具有軸心性和柔性優勢,但整個群落依賴關鍵大企業的績效。如,以第一汽車集團、沈陽一機床集團為內核形成的設計研發、包裝、物流、銷售、金融等相關企業。
(三)聯盟協作型群落。它是由集群外部的跨地域同行業集群因利益關系而形成的區域性聯盟協作群落組織。群落與群落之間相對獨立,往往因具體的合作項目而聯動,因項目的終結而松散。其優點是具有成本優勢和跨區域的資源整合優勢,缺點是協作效率不高。如,以大慶油田、吉化和大連石化公司為支撐的石化產業群落中的科研聯合攻關協作體、現代物流業,以哈藥集團、通化東寶、吉林敖東為核心的北方藥業集群中的現代經銷企業等。
二、現代服務業與裝備制造業群落融合發展的動力機制
現代服務業與裝備制造業的關系是從“專業分工”到“優勢互補”,再到“產業融合”的過程。目前,兩生態群落正走向密切聯動的融合關系。
(一)現代服務業正在構成裝備制造業生產中間投入的關鍵要素。服務作為一種軟性生產要素大量進入生產領域,使現代服務業和裝備制造業的部分邊界趨向融合。裝備制造業需要現代服務業的有效供給,現代服務業的持續供給保障了裝備制造業的創造力與競爭力。裝備制造業本身具有知識經濟的特征,相關服務體系不僅要配置傳統資源要素,更重要的是配置現代知識要素。裝備制造業的先進性需要現代服務業中的優秀人力資源作為支撐,需要永續的技術創新作為核心動力,需要高效暢通的信息化不斷推動,這樣才能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得以充分發揮”的新路子。
(二)裝備制造業的活動外置帶動了現代新興服務業發展。企業活動外置指企業從專業化的角度出發將一些原來屬于企業內部的職能轉移出去成為獨立經營單位的行為,或是取消使用原來由企業內部所提供的資源或服務,轉向使用由企業外部更加專業化的組織所提供的資源或服務的行為。促使“企業活動外置”有兩個因素:首先,技術專業化和技術創新使購買外部服務比內部更先進和經濟。如現代服務業中的法律、會計與金融等專門服務,從市場購買不僅低成本而且更優質。其次,信息和物流的迅捷及價格的下降最終導致專業服務市場效率的提高而交易成本下降,這更符合裝備制造業的發展趨勢。現代服務業與裝備制造業的生態融合發展給兩個產業群落都帶來持續積極的影響,兩業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同發展,恰如生物界的植被圈和動物圈一樣天然融合、繁衍生息。 三、東北老工業基地“兩業融合”的戰略選擇
現代服務業與裝備制造業走生態群落的發展方向符合全球產業發展的客觀趨勢,在一定范圍內的“兩業融合”十分必要且意義長遠。東北三省的資源稟賦特征和空間分布從南至北依次形成以大連、沈陽、長春和哈爾濱為中心的遼東半島南部、遼寧中部、吉林中南部和黑龍江南部四個特色區域。合理選擇“兩業融合”的實現形式,有利于推動區域創新體系、實現東北經濟的協調發展及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全面振興。在新的歷史時期,要充分發揮現代服務業和裝備制造業生態融合的產業倍增效應、資本集聚效應、產業帶動效應、消費拉動效應、稅收上繳效應和就業吸納效應,充分發揮東北老工業基地“大城市產業帶”的強聚散能力。
(一)加強宏觀統籌,協調政府間合作。進一步發揮國務院振興東北辦的統領作用,制定好“兩業融合”發展的總體規劃,進一步加強各省市政府間的合作,建立高效的運行機制,出臺“兩業”協調發展行動綱要,消除地區、行業、部門的障礙,以市場為導向,按地域間產業開發和協調性原則,整合資源開發和優勢產業。
(二)完善現代化服務業支撐體系。從發展產業鏈的角度推動產業發展,大力發展金融保險、教育培訓、研發設計、工程物流、地產會展等多種形式的現代服務業,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和信息化水平,著力構建功能完善的現代化服務支撐體系,提高裝備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的融合度。
(三)培育和發展特色優勢產業集群。重點培育以“鞍鋼”為核心的精品鋼材產業集群;以大連港為龍頭的臨港產業集群;以哈爾濱為軸心建設國家級發電成套設備研發中心和產業化基地;以長春為中心,以沈陽基礎裝備制造、哈爾濱動力設備制造、大連機車制造為支撐,建設國家汽車工業研發中心和產業化基地;以大連為基地建設國家船舶制造研發和產業化中心、東北地區計算機軟件研發與產業化基地、東北地區高新技術產品交易展示中心。
(四)積極營造“兩業融合”的發展環境。在政策層面和文化層面營造良好的發展氛圍,出臺積極的產業政策,引導和鼓勵現代服務業與裝備制造業在生態群落里相棲共生,互為依托、互為支撐、相得益彰。充分運用媒介輿論等多種手段,為“兩業融合”提供優良的人文環境,在各項相關的基礎條件、基礎設施、產業規制等方面倡導“兩業”的融合競生,為現代服務業與裝備制造業的融合營造良好的環境。
現代服務業與裝備制造業生態群落的融合發展,符合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有助于東北老工業基地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最終形成的以裝備制造業為支撐、現代服務業為兩翼的產業生態群落格局,將推進東北老工業基地國民經濟的持續健康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