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制造業利用外資的選擇性進入策略
佚名
制造業的結構不合理,裝備制造業薄弱。2002年制造業中的輕工紡織制造業、資源加工業和機械電子制造業的工業增加值占制造業增加值的比重分別為30.99%、37.64%和31.38%,其中裝備制造業所占的比重明顯低于工業發達國家超過40%的水平。國內市場急需的許多重大技術裝備、專用設備、儀器儀表等技術密集型產品每年大量進口。 選擇性進入吸收外資策略 中國制造業的發展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展開的,我們除強調利用中國現有生產要素條件和產業政策來促進我國制造業自主發展外,我們還可以利用外資來促進中國制造業的發展。 中國利用外資已從提高外資數量向提高外資質量的方向轉變,在中國利用產業政策促進中國產業發展時期,我們更要全面運用產業政策來協調利用外資促進中國制造業的發展,為此我們提出依據產業政策效應的選擇性進入吸收外資政策建議。 產業結構效應的選擇性進入。利用外資的產業結構效應的選擇性進入就是外資的進入要支持支柱產業、主導產業和瓶頸產業的發展。具體來講就是重點吸引外資進入電子及通信設備、電氣機械及器材、交通運輸設備、紡織和服裝、普通機械和專用設備制造業,促進中國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通過大量吸收這些產業的外商投資,可以幫助我們解決制造業的結構不合理、裝備制造業薄弱的問題,同時也可以調整中國低水平生產能力嚴重過剩、高水平生產能力不足的問題。 產業組織效應的選擇性進入。目前中國制造業集中度低、規模經濟效益不夠顯著問題突出,我們希望通過引進外資改善中國制造業集中度,促進中國“有效競爭”市場結構的形成。外商投資參與國有企業重組改造,將資本、技術、管理理念注入國有企業,同時減少新增企業數,可以弱化市場集中度分散的趨勢;外商獨資進入中國市場加劇中國市場的競爭程度,促進國內企業合并重組,形成與外資企業競爭的大企業也有利于中國制造業集中度的提高。我們要依據不同行業的組織結構特征(包括規模經濟、產業特性)確定其最佳組織結構形態,然后以此為標準,以使中國制造業向最佳組織結構形態推進為導向,控制外資企業進入數量,從而達到提高中國產業集中度的目的。 產業技術效應的選擇性進入。技術進步的經濟意義直接表現為在生產過程中資本和勞動的節約,而深層次的影響則表現為通過技術進步的累積達到一定的量以致于產業技術結構的狀況發生變化并進一步促進產業結構的大幅度調整乃至變換整個產業結構體系本身。中國的產業技術水平(除少數產業外)在世界上仍處于較低層次,因而造成勞動生產率及工業增加值率低,技術創新和產品創新能力弱等問題。更難以適應全球制造業的快速的技術創新、制造業的信息化、網絡化、綠色化的發展趨勢。中國的產業技術水平除中國自身加大產業技術政策引導產業技術水平提高外,利用外資提高中國產業技術水平仍是一個重要途徑。高技術水平外資的進入,通過競爭、合資、合作、技術外溢、聯合研發等多種渠道可以促中國產業技術水平的提高。產業技術效應的選擇性進入就是在引進外商投資時要把產業技術水平作為一個重要的參考變量:對于中國尚未擁有或有待開發的新技術,應當優先或鼓勵(中國鼓勵外資進入高技術產業、在中國建立研發中心就是很好的例子)其進入;對中國國內已經擁有但國內擴散不足的技術,應繼續引進;對于中國基本普及的技術,沒有必要再引進,避免引起國內過度競爭;對于陳舊技術要堅決拒絕引進,防止中國成為落后技術的垃圾場。 產業布局效應的選擇性進入。目前,中國產業布局明顯表現出東部發達地區和中西部落后地區的二元經濟結構,雖然中國政府制定了西部大開發和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并實施了一系列鼓勵外商投資的政策措施,但外商投資對東部地區和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差距依然巨大。引導外商投資進入中西部和東北地區,要繼續給予中西部和東北地區優惠政策鼓勵;在選擇外資進入條件時降低要求標準,實施普遍準入的原則。
參考資料: 1.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工業司,全球制造業發展趨勢及我國面臨的機遇和挑戰[J],宏觀經濟管理,2004(10) 2.上海市經濟委員會等,世界工業重點行業發展動態[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3.中國社科院工經所,中國工業發展報告[M],經濟管理出版社,2003 4.郭克莎,中國工業發展戰略及政策的選擇[J],中國社會科學,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