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煤炭企業如何構建和諧礦區
謝素華
摘 要:構建和諧礦區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在簡述了和諧社會的內涵和基本特征后,對構建和諧礦區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提出構建和諧礦區的建議。
關鍵詞:和諧礦區;存在問題;建議
1 正確認識和諧社會的內涵與特征
胡錦濤總書記明確指出,我們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從當前來講,就是要努力形成全體公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面,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人民生活更殷實。
(1)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和重要目標。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必須牢固樹立和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處理好經濟建設、人口增長同資源開發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生態建設的統一。
(2)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民主法治的社會。民主法治是社會有序運轉的重要保證,也是社會和諧發展的基石。法治社會中最重要的規則是法律規則。法律是所有社會規范中最具有明確性、確定性和國家強制性的規范。依照法律規則來治理社會,人們就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社會就有了和諧的基礎。因此,也可以說和諧社會本質上是民主法治社會。民主法治社會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得以建立的手段和途徑。
(3)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公平正義的社會。追求公平正義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種進步的價值取向,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形成的重要前提和基本特征。公平不單是指經濟公平,而是具有多方面的含義。在社會學意義上,公平指的是社會成員之間的社會地位、經濟收入、消費水平比較接近而不過分懸殊;在法學意義上,公平指的是權利與義務對稱,人們的獲得應該與他們所承擔的責任以及所作出的貢獻相一致;在倫理學意義上,公平指的是每個人都擁有平等的生存、發展的權利和機會。追求公平正義是實現社會和諧的前提,沒有公平正義就沒有和諧。
(4)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誠信友愛的社會。誠信友愛就是全社會互幫互助、誠實守信,全體人民平等友愛、融洽相處。這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優良道德傳統,而且也是人類文明的共同財富和普遍價值。一個社會要和諧發展,僅僅依靠法律和制度規范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借助道德的力量。人與人之間的互信互愛還可以構筑良好的人際關系,使人們彼此信任,相互幫助,平等相處,合作共事,增加社會的凝聚力。
(5)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充滿活力的社會。充滿活力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個基本特征。創造活力是社會活力的集中體現和顯著標志。充滿活力,就是能夠使一切有利于社會進步的創造愿望得到尊重,創造活動得到支持,創造才能得到發揮,創造成果得到肯定。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最大限度地激發社會活力。使全社會創造能量充分釋放、創新成果不斷涌現、創業活動蓬勃開展。因此,只有形成全體公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面,我們才能最終創造出一個可持續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2 煤炭企業構建和諧礦區存在的問題
(1)發展需求與結構調整之間矛盾的問題。近幾年,我們煤炭企業通過采取結構調整、改革改制、資產重組等措施,企業得到了長足發展,但在發展過程中也存在“陣痛”,在尋求煤炭資源、發展第三產業等方面作出了較大犧牲,遺留問題較多。
(2)企業對高水平人才的渴求和員工整體素質偏低矛盾的問題。由于種種原因,人才短缺特別是高水平的專業人才嚴重匱乏,已成為煤炭企業普遍存在的現象。就我們煤電公司也同樣存在這一問題。在社會高度發展、競爭日趨激烈、人才日益成為企業成功的重要砝碼的今天,這個矛盾尤為突出。
(3)黨群干群關系之間矛盾的問題。當前正值體制轉軌、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經濟成分、分配方式和利益主體日益多樣化,在礦區各個領域、各個層面碰撞磨合的過程中必然產生一些矛盾。 3 如何解決好這些問題
(1)堅持以人為本,從人力資源開發上為構建和諧礦區提供高素質的人才隊伍。和諧礦區貴在“人和”。而“以人為本”既是堅持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也是實現人和的基本保證。“以人為本”就是要把企業員工的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滿足員工多方面的需求,實現員工的全面發展。對于企業來說,員工既是企業的主體、和諧的創造者,同時也是生產要素中最為活躍的因素。如何啟動員工的興奮點,使員工的一切行為變被動為主動,是擺在當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2)堅持以發展為根基,從物質需求保障上為構造和諧礦區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礦區和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取決于發展的協調性。企業要和諧,首先要發展。構建和諧礦區,必須緊緊抓住發展這個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堅持用發展的觀點、發展的思想、發展的理念不斷調整企業的發展思路,做到以發展促進和諧,以和諧促進發展。特別是要注重處理速度與結構、質量與效益、當前與長遠的關系,圍繞增盈提效,大力發展生產力,提高生產經營水平,最大限度地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為和諧礦區建設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
(3)堅持以學習為手段,從隊伍素質的提高上為構建和諧礦區注入創新力。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那么,通過“建設學習型企業,爭做知識型職工”來提高職工隊伍的素質,也就成為知識經濟時代的必然要求,成為提高企業綜合競爭力、促進企業和諧發展的內在動力。在實現學習型企業的進程中,要積極引導職工學習成才,更好應對市場競爭的挑戰。要逐步完善崗位成才激勵機制,引導職工鉆研實用技術和操作技能。
(4)堅持以文化為導向,從團隊精神的凝聚上為構建和諧礦區塑造精神支柱。要以文化為導向,建設獨具礦區特色的企業文化,在企業內部形成良好的精神氛圍,樹立企業與員工的共同愿景,培養“心相通,情相融,力相合”的團隊精神,為構建和諧礦區提供精神支撐。企業文化作為一種具有品牌效應的無形資產,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擴張力。優秀的企業文化能使企業的各種生產要素得到最佳組合,從而創造最佳效益,推動企業持續、健康、穩定發展,真正起到育企業之“本”、鑄企業之“魂”、謀企業之“道”、塑企業之“形”的作用。
(5)堅持以穩定為基礎,從利益關系的調整上為構建和諧礦區創造穩定的環境。沒有穩定就沒有和諧。妥善處理好各種矛盾,協調好各方面的利益關系,保持社會的協調穩定,是當前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成為構建和諧礦區的關鍵所在。要完善利益協調機制。建立健全正確反映和兼顧不同方面群眾利益的協調機制,堅持把改革的力度、經濟發展的速度與群眾的承受程度結合起來,在利益分配上注重公平公正,切實維護和實現職工群眾的根本利益。
(6)堅持以和諧為己任,從改善人居人際環境上為構建和諧礦區創造良好的環境氛圍。政通人和、安居樂業是礦區和諧的直接體現。要把精神文明建設、生態環境建設和各種保障體系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營造和睦融洽的人際環境、舒適優美的人居環境和堅強有力的保障體系,形成全體職工安居樂業的祥和礦區。要營造和睦融洽的人際關系,通過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在全礦區形成遵紀守法、誠實守信、團結友愛、和睦相處的良好氛圍。要營造舒適優美的人居環境,讓更多的職工群眾享受到現代文明帶來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