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軌道交通建設的社會經濟效益分析
劉江濤 馮雅薇
摘要:城市軌道交通系統建設可以產生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本文從民眾、企業、地區、環境等方面對社會經濟效益進行了定性的分析,并基于此對我國的軌道交通發展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社會經濟效益;城市軌道交通 在中國,有34個城市人口超過100萬人,其中8個城市人口超過300萬人。進入90年代以來,交通需求增長的速度明顯高于道路設施增長的速度,中心區經濟的高速發展、土地的高強度開發和中心區道路的改造困難使得中心城市的交通問題日益突出。地面交通方式的相對飽和使軌道交通逐漸成為城市發展的焦點。國家計委資料顯示,除北京、上海、廣州外,目前重慶、青島、沈陽、武漢、長春等多個城市也在籌建不同形式的軌道交通系統,擬建的軌道交通線路超過20條。“十五”計劃期間,我國城市交通投資將達8000億元人民幣,其中至少有2000億元用于地鐵建設。這表明,我國的一些大城市正在興起一股興建軌道交通的熱潮。 事實上,城市軌道交通除了起到緩解城市交通壓力、解決城市交通問題的作用,還會產生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城市軌道交通項目的社會經濟效益按照其是否可采用貨幣衡量的原則,可以分為有形效益和無形效益。按是否與項目主要目標相關的原則可分為直接效益和間接效益。按受惠的群體又可以分為民眾效益、企業效益、地方效益、環境效益等。 1 社會經濟效益分類 1 .1民眾效益 1 .1 .1節約時間。從乘客的角度來看,軌道交通最突出的特點就是準時性和高效性,選擇軌道交通系統使乘客的旅行時間大大縮短。 1 .1 .2減少交通事故、增強安全性。軌道交通系統具有專用的運行線路,其本身事故比地面交通事故要少的多。而且由于軌道交通對地面公交客運量的分流,緩解了地面道路交通的擁塞程度,從而間接減少了地面機動車輛發生交通事故的頻率。這不但減少了交通事故損失,提高了乘客本身的安全性保障, 而且為社會和家庭的幸福創造有利條件、增加整個社會的安定團結所形成的巨大社會效益。 1. 1. 3提高勞動生產率。由于在途時間短,乘車疲勞度下降,軌道交通舒適度可使乘客的勞動生產率提高。根據前蘇聯“固定基金、基本建設投資和新技術經濟效果研究會”與蘇聯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的研究表明,運輸疲勞使勞動生產率降低的數值:軌道交通為l.4%,公交車為7%。乘客選擇軌道交通系統就意味著選擇了舒適的交通工具。 1 .1 .4擴大就業。城市軌道交通項目本身和相關行業的發展,將為社會剩余勞動力提供大量的就業渠道。 1 .2企業效益 1 .2. 1提供需求。建設城市軌道交通系統需要投入巨額資金,這不僅產生對土木建筑、機械、電子等產業的直接需求,而且會促進與軌道交通系統有關的材料、儀表等行業的發展。而與這些技術、材料、儀表相關的行業更是多種多樣的。一個軌道交通項目的啟動將為相關的各企業帶來巨大的推動力量。 1 .2 .2提供商機。沿線企業可以利用軌道交通體系效益的外溢性獲得間接經濟效益,如在軌道交通樞紐站地域建設大型商業服務機構,利用軌道交通的車站進行小型的商業開發等,都可以很好的利用客流提高購買力。 1 .2. 3經驗積累。軌道交通系統,尤其是新型軌道交通系統的建設總是伴隨著一系列的攻關和科研過程。在此契機下,集中國內相關行業的優秀企業和科研單位,通過國家扶持、市場競爭的方式,研制開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產品以及技術成果,并形成產業化。將使企業和科研單位積累寶貴的研發基礎。 1 .3地區效益 1. 3. 1房地產升值。城市軌道交通體系的建成通車,改善了沿線的交通條件,提高了沿線居民和企業可達性,造成軌道交通沿線土地和房產的需求增加,從而使沿線的房地產增值。地稅值也會相應提高。 1 .3. 2節約用地。城市軌道交通在市內繁華區域基本采用地下或高架通過形式,對地面占用比較少。這對土地日益稀缺的城市來講顯得尤為重要。城市土地不斷增值的規律,使城市軌道交通的此項節約效益從長期來看是一筆十分可觀的收益。 1 .3. 3促進區域建設。一個成熟化的大都市,往往在已有的中心區發展潛力有限,需要不斷的擴充其影響范圍,形成多個衛星城,而軌道交通系統的途徑的區域往往會迅速升值,成為新的城市中心。從而對整個區域的發展起到巨大的促進作用。以建成的日本東京地鐵12號線為例: 12號線環線部1990年開通后,沿線建設住宅樓、商業樓等,車站附近將呈現新的繁榮。預計環線部開通30年后,沿線將增加居住人口約38,000人,從業人員111,000人。新宿、上野、淺草、錦系町、龜戶、臨海等各副都心地區之間的聯系得到強化,進而刺激居民小區、小規模商業區的商業活動,對增加生產、增加收入、創造就業機會產生積極影響。對刺激地域經濟及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有極大的效果。 進一步的預測表明:8000億日元的投資(不包括土地購置費)在全國范圍帶來約2萬1000億日元(投資額的2.64倍)的經濟拉動效果,在東京則帶來與投資額同等的經濟拉動效果。此外,這些經濟拉動將在全國增加13.9萬人的就業機會,創造出5200億日元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