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貿易運動:全球化背景下更具社會經濟責任的貿易潮流
曲如曉 趙方榮
公平貿易(fair trade),是20世紀后半葉崛起的國際性社會運動,作為一種以消滅貧窮為目的的新型貿易關系,經過參與者五十多年的努力,以及道德意識的不斷提高和產品種類的不斷擴大,在目前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得到深入的發展。相對于自由貿易的概念,公平貿易提倡用貿易而非捐贈的形式消滅貧窮,重視全球貿易鏈條中的勞工、環保和社會公平問題,關注貧困的、弱勢的生產者,確保他們獲得合理的收入,從而維系和改善生計,獲得發展的權利。公平貿易涉及的產品主要以工藝品和農產品為主。作為一種社會貿易運動,公平貿易是如何運作的?生產者、企業和非政府組織如何參與其中?它的發展存在什么問題?本文擬對其進行探討。
一、公平貿易運動的發展演變
公平貿易開始于20世紀40年代,其提倡者為了援減南方國家的極度貧困,試圖通過與生產者和勞工的緊密合作,使他們經濟上自給自足,縮小南北貧困差距,降低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以促進國際貿易的公平性。從縱向來看,公平貿易的發展經歷了三個歷史階段:
第一階段為20世紀40-50年代。公平貿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46年,美國門諾派教會中負責社會服務、救濟與發展的部門,分別從波多黎各、海地等貧窮村落進口一些當地的編織或木刻等手工藝品,然后分銷給教友或社會人士,以協助弱勢的農村婦女脫貧。這只算小型、私下、善意的作法,但也是公平貿易在美國的一個倪端。門諾派教會隨后于1958年設立起工藝品專賣店。在歐洲,英國的“樂施會”(Oxfam)是其中的先驅。它早在20世紀50年代末期,在香港協助把窮人的工藝品,通過在英國樂施會的商店銷售出去。但這個時期的公平貿易除了表明捐款目的外,幾乎沒有別的功能。產品不外乎是手工藝品,從黃麻制品到十字繡,其中的絕大部分都在世界商店(Worldshops)銷售。
第二階段為20世紀60-70年代。真正把公平貿易拉上全球舞臺是20世紀60年代末。主要是由于北方國家社會運動及南方國家反對新帝國主義的政治運動的興起,尤其是1968年聯合國在印度德里的第二屆“貿易與發展會議”(UNCTAD)中,發出了“要貿易,而非援助”(Trade not Aid)的呼聲。要求聯合國協助建立公正的南北貿易關系,而不再只是北方國家獲取國際貿易中的絕大部分利益。因此,到60年代末期,公平貿易已具備大致清楚的方向和初步的運作。倡導者多為歐美的慈善及宗教組織。這些團體在1969年首度成立起公平貿易商店,專售南方國家農村的工藝品。樂施會“貿易要公平”(make badefair)的行動,也快速傳播到鄰近歐洲國家,一些關注南方小農脫貧的團體,也設立起“第三世界商店”進口蔗糖。70年代,在歐洲出現大量公平貿易商店。這一時期,公平貿易達到一個小高潮,這一方面是由于歐美社會對公平買賣工藝品的需求快速提升,異國情調的產品,為生活起居的環境添加了新意與實用。另一方面,南方國家的許多小農生產者或組織,如合作社、農民協會等,積極性也被調動起來。然而當時這種貿易思想比較激進,它將公平貿易與傳統貿易對立起來,試圖通過世界商店在傳統貿易所占領的主流市場之外尋找另一個市場,并逐漸取代傳統貿易,占領主流市場。這種激進的貿易思想限制了公平貿易商品市場化及廣泛普及。
第三階段是20世紀80年代至今。這一階段的公平貿易與此前的公平貿易有很大的不同,它主張通過一種比較緩和的方式來擴大其產品的市場份額,即在現有的市場中尋求自己的市場,而不是與主流市場對立起來。這便是現代意義上的公平貿易,它有兩大主要特點:
一是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非傳統貿易組織(Alternative TradeOrganization,ATO)開始大規模聯盟。歐洲公平貿易協會(Euro-pean Fair Trade Association,EF-TA)就誕生于這一時期,它由來自10個歐洲國家的13個非傳統進口組織組成,其主要任務是通過游說將公平貿易的原則延伸至歐洲的一般貿易實踐。1989年,由47個國家150個組織形成的國際非傳統貿易基金會(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1br AlternativeTrade,IFAT)成立,它的主要使命是通過貿易和信息交換改善弱勢群體的生活條件。1997年,國際公平貿易標簽組織(FakTradeLabeling Organization Internation-al,FLO)成立,它的總部設在德國柏林。FLO及其成員組織主要負責標簽產品的認證,向符合公平貿易原則的生產商和進口商頒發認證標簽。公平貿易組織的大量出現及融合并沒有完全排擠非傳統貿易世界商店存在。1998年更廣泛的聯合促使FINE的誕生,它是由國際公平貿易標簽組織FLO,國際非傳統貿易基金會IFAT,歐洲世界商店網絡NEWS(Network of European World-shop,NEWS)和歐洲公平貿易協會EFTA組織組成,FINE是這些組織英文名的首字母的縮寫。
二是公平貿易標簽(FairTrade Label)開始出現并廣泛應用。雖然公平貿易概念已經出現了五十多年,但是正式的標簽策劃直到20世紀80年代后期才被使用。直到第一次公平貿易標簽行動開始,公平貿易商品的銷售量才真正的大增。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公平貿易標簽的出現使公平貿易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
公平貿易標簽是一個總的概念,是公平貿易標識的全稱,包括各種公平貿易標識,如Transfair,Max Havelaar,FairtradeMark。Max Havelaar是最早的公平貿易標識,1988年,芬蘭的Max Havelaar基金會發起了第一個公平貿易消費者保護標簽。1992年,由CAFOD、基督救濟會(Christian Aid)、樂施會、Traid-craft以及世界發展運動(WorldDevelopment Movement)組成的公平貿易基金會(Fairtrade Foun-dation)在英國成立。1994年,該基金會推出了其第一個帶有公平貿易標識(FAIRTRADEMark)的產品。為了統一公平貿易標簽,1997年由包括英國、法國、德國、比利時在內的歐洲13個國家和美國、加拿大、日本等國的公平貿易聯合組織——國際公平貿易標簽組織(FLO)成立,它是公平貿易標準制訂和認證的主要機構。2002年,國際公平貿易組織發行了一個新的國際公平貿易標識,發行這個標簽的作用主要是提高該標簽在超市貨架上的識別度,便利跨境貿易,以及為進出口商簡化出口程序。公平貿易標識的使用促進了公平貿易市場的擴大,除了現有市場的擴大外,新的市場也不斷地開放發展起來了。2007年,公平貿易最大的市場——美國和英國市場分別增長了72%和46%。瑞典和挪威分別以166%和110%的增長率成為增長最快的市場,瑞士是世界上平均消費量最高的國家,該國消費者平均花費14.25歐元購買公平貿易產品。由于標簽的使用,公平貿易產品的種類也出現了多樣化,由傳統的咖啡、可可、茶發展到果汁、白酒、香蕉、鮮果、干果、糖、大米、蜂蜜、花束、棉花等。2007年,果汁的銷售額幾乎翻了兩番,糖增長了兩倍,香蕉增長了72%。老牌公平貿易產品咖啡依然穩定增長了19%。發展中國家的棉農見證了他們的產品——公平貿易棉花的需求一年之內增長了兩倍的奇跡。
2001年,FINE對公平貿易進行了權威定義:公平交易是一種基于對話、透明及互相尊重基礎之上的貿易伙伴關系,它旨在追求國際交易的更大公平性,以提供更公平的交易條件、確保被邊緣化的勞動工人及生產者的權益(特別是南半球)為基礎,致力于永續發展。在交易關系中,公平交易運動倡導支持以下一般原則與做法:為經濟弱勢的生產者創造機會;商業關系的透明度及可責性;生產者的能力建構;公平價格(fairprice)和社會溢價(so-cial premium)的付款;性別平等;健康安全的勞動條件;環境保護。式
二、公平貿易的運作方式
公平貿易運動的主要目的是確保發展中國家弱勢生產者的合理收入,改善貧困狀況。在公平貿易中,預期受益人群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小生產者,他們擁有自己的土地,能夠獨立自主地進行農產品的生產、銷售,從進出口商那里獲得銷售收入。另一類是勞動工人,他們為大型農場或種植園工作,取得勞動報酬。在實踐中小生產者和勞動工人參與公平貿易活動的形式有所不同,一種為分散的小生產者參與形式,一種為種植園形式。
圖1為小生產者形式,發展中國家的小生產者將收獲的咖啡、可可、香蕉等農產品出售給當地的公平貿易組織(Fajr trade or-ganization)——合作社(Co-cop-erative),從合作社那里得到公平貿易價格(fairprice)和社會溢價(social premium)。合作社再將這些農產品賣給出口商和進口商,并從進出口商那里獲得上述兩項收入,出口商和進口商通過批發和零售的形式將這些產品出售給超市、專賣店、世界商店、零售商或消費者。這樣,貿易過程中產生的商品流和收入流就以相反的方向通過非傳統貿易渠道流向了各自的歸屬——貼有公平貿易標簽的農產品從小生產者流向了發達國家市場,而公平價格和社會溢價則從發達國家的消費者流向了發展中國家。
種植園形式與合作社形式稍有不同(見圖2),勞動工人沒有生產資料,不是自主的生產者,他們向大型種植園出售自己的勞動力,這些種植園都參加了公平貿易組織——聯合組織(Joint Body)。勞動工人為種植園工作,同時在聯合組織中具有選舉權——投票決定社會溢價該如何使用的權利。種植園將其產品賣給進口商或出口商,進出口商將公平貿易價格支付給種植園,并將社會溢價給聯合組織。種植園付給勞動工人合理的報酬。聯合社會與勞動工人共同決定社會溢價的使用。
由于小生產者和勞動工人是公平貿易的預期受益者,他們必須符合公平貿易組織的相關規定,通過認證才能成為公平貿易產品的供應者和生產者。同樣,公平貿易產品的購買者也必須遵守一定的規范,才可以進行公平貿易活動。例如,想要通過國際公平貿易標簽組織(FLO)的認證,成為公平貿易咖啡的供應者,生產者必須滿足下列條件:(1)小規模農場主必須參加民主組織;(2)種植園或工廠的工人擁有參加工會活動的權利,并且能夠得到體面的報酬、住房,以及安全衛生的生產條件;(3)無強迫勞工和童工;(4)有促進環境可持續發展的計劃。而如果想要使用公平貿易標簽,咖啡進口商必須符合下列條件:(1)必須通過購買協議從種植者組織直接購買,并且這個協議要超過一個收獲周期;(2)進口商必須支付最低價格(1,26美元每磅)和溢價(0.5美元每磅);(3)進口商必須預支合同總金額的60%。
近年來,公平貿易組織的數目增長迅猛。據統計,2005年,50多個國家的100多萬生產者和勞動工人參加了公平貿易生產者認證組織。獲得認證的組織從2004年的432個增加到2005年的508個,增長率為18%。通過公平貿易運動,許多貧困者擺脫了貧困。
三、公平貿易發展存在的問題與挑戰
公平貿易運動從最開始的南北對話的政治工具,從國際貿易中保護弱勢群體利益的協調器,逐漸自上而下演變為一場持續的、深遠的社會文化運動。尤其在公平貿易迅猛發展的十年間,更多主流商業企業加入公平貿易的動力來自于消費者的壓力。與傳統的主流商業體系相比較,公平貿易無疑是一種另類市場模式,它不是以單純的利益驅動為基礎構建自己的商業模式。很大程度上,這種姿態是理想主義的,是對自由市場秩序的沖擊。回顧公平貿易的主流化進程,正是這種沖擊為主流商業體系帶來了新鮮空氣,從英國瑪莎斯賓賽超市規模化采購公平貿易產品,到星巴克的公平咖啡采購計劃,我們看到主流商業體系內部的公平貿易通道,在逐漸幫助建立一種更健康、更負責任、更加可持續發展的商業環境。
雖然公平貿易獲得了矚目的成就,但伴隨著公平貿易的實踐,各種爭論的聲音也一直沒有停歇,目前其發展仍面臨的許多挑戰和爭議。表現在:
(一)公平貿易究竟意味著什么?
從自由貿易的角度來看公平貿易運動,二者之間在理念上會產生一些沖突,孰是孰非是一個值得充分討論的話題。有學者認為,推廣公平貿易的目的和精神是不錯的,但是論其目的和結果可能會存在一定的差異。從現實看,目前的國際貿易關系的確存在一些不公平的因素。一是發達國家對農產品進行補貼,日美一些大的企業,還在人為地壓低一些發展中國家的農產品或是一些初級產品的價格。從這個角度看,公平貿易堅持為農民保證最低價格水平是合理的,但是這樣做的確違背了最基本的商業規則——價格應該是供給和需求增減變化的信號。一種不公平,是否應該用另一種不公平來糾正?公平貿易的產品價格高于普通的自由貿易的產品價格,這對于消費者來說,就是另外一種不公平。二是消費者即使是出于一種扶貧的意愿,或是慈善的意愿來購買這種產品,它仍然不是一種正常的市場價格產品,高于市場價格,也是一種扭曲。如果說農業補貼是一個扭曲的自由貿易、扭曲的市場價格,那么我們現在所說的這個公平貿易,就是用另外一種對市場價格的扭曲來改變現有的扭曲,這兩種扭曲中和起來對市場來說意味著什么?
(二)公平貿易能夠在多大程度上實際改善農民的生活?
南方國家的中小生產者由于參與了公平貿易,獲得了與以往任何扶助方式均不相同的能力建設平臺。如南方國家的許多生產者合作社利用從公平貿易中獲得的社區發展基金,組織技術培訓,改建社區基礎設施,并進行市場能力建設。而對南方國家中的諸多生產國而言,以主要農產品出口增加及生產者的綜合能力提升為基礎,公平貿易成為其地區經濟一體化及國內市場建設的重要工具。但是現行體制下公平貿易對發展的潛在貢獻程度仍然存在著爭論,包括受益人群、受益產品的數量和種類方面的局限性。目前公平貿易對合作社的供應量的限制制約了企業參與公平貿易的可能性。早期研究表明,在某些案例中,公平貿易的受益程度受到需求不足的制約,并且有時候農民根本就不清楚公平貿易是如何運作或合作社是如何由分配公平貿易收入的。例如大多數咖啡是在大的種植園生產出來的,許多無地工人為種植園工作,這些無地工人的狀況比那些有地的小生產者差得多。目前,公平貿易潛在地為那些沒有獲得認證的種植者創造了一個擁有和缺失(haves and have-not)的情形。如果大型農場有資格獲得公平貿易認證,那么更多的農民將會受益,并且企業的參與度會極大的放開。但是,這與公平貿易運動的核心原則和發展歷程是相違背的,并且不會輕易地被倡導者所容許,他們都是將公平貿易與合作社緊緊聯系起來的。另外,長期以來,發展中國家出口的農業產品本身沒有任何變化(不像工業制成品如汽車、計算機和照相機),它的附加值很低,這就使得在總體價格上很難為生產者增加新的價值。所以公平貿易多大程度上能夠實質性地改變農民的生活,目前仍然存在疑問。
(三)公平貿易是否能成為主流貿易?
雖然公平貿易過去十年內發展迅速,而且有不斷加速的趨勢,特別是一些日用品,如咖啡之類,公平貿易產品可說是升勢凌厲,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咖啡專門店的興起。像星巴克這樣的咖啡店連鎖集團在所有發達國家中都有長足的發展,他們對咖啡豆的總采購額由1996年的2%增加到2007年的40%,而這些咖啡店由于利潤豐厚,能付出相對較高的價錢來購置咖啡豆,為公平貿易咖啡提供了一個突破的空間。在英國,專門出售公平貿易產品的Car Direct已成為英國第五大咖啡貿易商。但是公平貿易產品現在占相關產品市場的比例仍然很小,只是尼基市場,如何進入主流市場是未來面臨的重要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