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當前我國經濟政策的若干思考
張毅
2011年上半年,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和國內經濟運行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黨中央、國務院堅持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不斷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經濟運行總體良好,繼續朝著宏觀調控預期方向發展。
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2011年上半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204459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9.6%。但是,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國內外環境依然十分復雜,不穩定、不確定因素較多,存在政府財力緊張、銀行無錢可貸、企業無處融資的嚴重現象,“錢多”、“錢緊”、“錢荒”、“錢流”
等問題交織。如何繼續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筆者建議,適時調整經濟政策,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一、我國經濟政策調整必須堅持的原則。
調整經濟政策必須以堅持主題和落實主線為原則。主題就是科學發展,主線就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經濟政策的有效與否,關鍵是是否有力地促進了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是否實現了科學發展。因此,在經濟工作中,應從全國行業、區域等角度進行現場調研和分析,對經濟政策的有效性和支持性進行多維度評價,提出經濟政策的進一步意見。
二、對我國經濟政策調整的幾點建議。
1.關于財政政策調整。
我國當前實施的是積極的財政政策,但在現實經濟運行中,感覺與金融危機發生的后兩年相比,積極的財政政策好像也不“積極”了。在政府強調發展、發展、繼續發展的引導下,一下子感覺錢不夠了,錢“貴”了。政府原來出臺的有些財政返還、財政補助等不知什么原因叫停了。當前經濟面臨的挑戰,仍然需要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需要強大的財力作為支撐。目前,我國的財政收入主要是依靠稅收和政府性收費、出讓土地或礦產資源等,而受經濟形勢的影響,除了一些資源性、壟斷性企業外,多數企業面臨經營和發展困難,實現稅收增長壓力也很大。筆者建議,國家應適度調整財政收入的結構,加大發行國債、地方債的力度和規模,提高國債、地方債占GDP的比重。國債利率要結合存貸款利率可適度偏高,購買國債的人可以是法人、機構、或自然人。要適度降低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將其對應的資金改為購買國債、地方債。要進一步優化財政支出,圍繞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有保有壓,全面支持國家政策的落實,例如,加大保障房、廉租房的資金投入,注入地方融資平臺資金,加大地方融資平臺貸款的償還等,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2.關于貨幣政策調整。
目前,很多企業感覺到融資難,融資不能及時滿足經營與發展需要,銀行也面臨存款和貸款的雙重壓力,個別地區民間借貸猖獗,高利貸重生,嚴重影響了經濟的可持續運行。筆者建議,穩健的貨幣政策應進行適度調整。一是實行“雙高”與“低差”并存利率。“雙高”是指存、貸款利率均要高于CPI的增幅,“低差”是指可比期限的存、貸款利率差額控制在兩個百分點以內。二是降低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降低金融機構的存款準備金率而釋放的資金,通過金融機構購買國債、地方債來控制資金流量,政府再通過財政支出的方式投入到經濟運行中,而不能把金融機構的資金放在人民銀行“束之高閣”或“冷凍”起來。三是運用“窗口指導”的方式來調控貸款對象,調整貸款的多維結構。對一定地區、一定行業或一定規模的企業,要繼續予以信貸支持,不能“一刀切”、“急剎車”。
3.關于稅收政策調整。
目前,有些地方仍然存在名目繁多的收費,這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地方財政面臨的困難和稅制的不合理。筆者建議,一要賦予地方(可以是省級人民政府)對中央和地方共享稅征收“地方特別附加”的權利,減少地方收費項目,適度提高地方財政收入。例如,可征收增值稅、消費稅、企業所得稅“地方特別附加”,由省級人民政府確定收入分成比例,調動地方各級政府的積極性。二要擴大增值稅適用范圍,例如建筑業、運輸業、租賃業等。三要改革資源稅,規范與資源相關的稅費項目。四是圍繞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加大稅收優惠政策的支持力度。
總之,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堅持科學發展,與時俱進地對我國經濟政策進行適度調整,就能夠實現我國經濟繼續平穩較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