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西部開發機遇促進西藏財政可持續發展
佚名
摘要:西藏作為西部的一個自治區,如何抓住機遇,實現的騰飛和財政的可持續呢?本文從轉變觀念、立足區情、轉變作風三個方面進行了闡述。 世紀之交,黨中央作出了開發西部的重大戰略決策。西部1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將面臨一個改革開放大突破、經濟大發展的良好機遇,也為東部、中部地區的發展提供了新的舞臺和動能。西藏作為祖國西部的一個自治區,如何不失時機地抓住這一機遇,實現西藏經濟的騰飛和西藏財政的可持續發展,是我們每一個西藏人都應該認真思
一、轉變觀念是實現西藏財政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1、轉變重抓收入、輕培植的觀念 果不徹底轉變理財觀念和理財,財政狀況就不可能得到根本改善。比如財政在履行自身職能方面,就存在側重抓收入,忽視培植新型財源的現象。西藏財政收入主要來源于各項稅收,稅收占全部財政收入(未抵虧損額)的85%左右。稅源少、征收絕對額小是西藏稅收的一大特點。西藏的虧損面較大,有一半左右的企業處于虧損,鄉鎮企業后勁不足,個體私營企業的發展又因體制、環境等因素的受到一定的制約。這些企業的稅收遠不能滿足財政的發展需求。因此,在西部大開發的過程中,西藏的財政如何發展如何培植新的財源,增加財政收入是我們應該著手解決的。筆者認為,西藏的財政活力在西藏的資源開發上,應利用自身的優勢,努力營造適應西部開發的環境,吸引東部和國外的資金、技術、人才及先進的管理經驗到西藏來,為開發西藏的特色資源服務。西藏財政部門作為政府的“管家”就要充分利用政策為吸引外來資金創造條件,要以開明的思想、讓利的精神、優質的服務,促進西藏對外開放。同時還要具備“你發財、我發展”的良好心理素質。只有這樣,才能抓住機遇,為西藏財政的發展增添后勁。 2、轉變重抓收入、輕優化支出結構的觀念 西藏的財政可謂是吃飯財政,財政無所不包,財政的錢誰都可以享用,以至于財政重不堪負。新形勢的發展已經給財政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財政的職能也發生了新的變化,我們要結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行機制的要求,認真財政政策和財政收支結構,按照公共支出原則,大力調整支出范圍,遞減那些不屬于財政職能范圍的支出。過去西藏企業的虧損,全部由財政補貼,這種現象要切實改變。目前,要解決好財政資金從生產性基建項目或競爭性領域退出的問題,否則,還將繼續加大財政負擔,不利于公共財政的實施。西藏財力緊張,更要把好支出這一關口。財政資金的支出應當重點放在保障政府機構運轉、建立社會保障體系、支持社會公益事業的發展、扶持農牧業生產、扶貧和搞好非經營性的基礎設施方面。在規范支出范圍和順序的基礎上,堅決把以前投放到生產性、競爭性行業的資金逐步收回,從而規范財政資金的運作程序,緩解財政壓力,騰出更多的資金營造綜合環境,迎接西部大開發這一歷史機遇。 3、轉變重收入預算、輕收入監督的觀念 加強財政監督管理,實現財政收入的全過程管理,一直是財政工作的薄弱環節。特別是對預算外資金的管理還需各級財政部門和監管部門進一步加強和完善。西藏近年來的預算外資金增長很快,對預算外資金的收入、上繳、管理等方面財政部門都能嚴格按照收支兩條線的要求進行管理,但截留、挪用、私設小金庫、公款私存等違法現象還時有發生。每年的財務、物價、稅收大檢查都程度不同的查出違紀資金,有的違紀資金數目還較大,這就充分說明財政監管力度不夠。財政部門要轉變輕監督的觀念,應當主動參與國稅部門的收入解庫和收入退庫管理,認真加強到國庫對帳、查帳等措施,加大財務、物價、稅收的檢查力度,加強政府審計和社會審計,切實解決財政資金被挪用、在途滯留時間過長等問題。也只有加大財政監管的力度,才能做到應收盡收,減少流失,提高支出效益,緩解財政支出壓力。 4、轉變重分配、輕效益的觀念 在財政管理方面,改變重分配、輕效益的傾向是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的有效途徑。80年代以前,財政盲目投資建廠、重復建設的現象較為嚴重,許多有限的資金分配以后,變,大力推行政府采購制度,把市場競爭機制引入財政管理當中,政府采購制度在沿海一帶都有成功的范例,在節約財政資金方面有很大的潛力,它可以使有限的財政資金對經濟的發展產生積極的引導作用和調控作用,是對實現理財的積極探索和有益嘗試,也是今后進一步深化財政改革的努力方向。西藏財政資金緊缺,財政供給矛盾相當突出,僅有的財力只能用于人頭費,財政回旋余地越來越少。在這種情況下,就要講究生財、聚財、理財、用財之道,就要具備改革創新精神,用較少的投入,獲取最大的效益,學會科學理財。只有這樣,才能尋求解決財政困難的新方法,才能提高我們管理財政的水平。 二、立足區情,大力發展地方財政,找準投入西部開發工作的重點 稅收是西藏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然而,西藏的稅制還很不完善,稅收的職能作用還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而且國家對西藏實行的是輕稅政策,西藏的稅種不及全國的一半,稅賦負擔也遠低于全國。要實現西藏經濟的發展,需要充裕的財力作后盾就要增加地方財政實力,培植新的財源。要達到這一目的,就必須立足區情,把著眼點放到西部大開發的話題上。 西藏地處邊陲,地域遼闊,資源豐富。世紀之交,黨中央提出的西部大開發戰略,對西藏來說,是一次不可多得的機會,積極參與西部大開發,是西藏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中心任務。西藏一定要找準自己在西部大開發中的位置,而且有所作為,全力推動經濟社會的發展,進一步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保?]我們要堅決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全區經濟工作座談會、經濟工作會議的部署,抓住這次區域性、綜合性、競爭性的機遇,做好開局工作,立足區情,大力發展地方財政,振興西藏經濟。 1、大力發展農牧業 農牧業是西藏經濟的支柱。大力發展農牧業生產,是西藏經濟發展的基礎,也是培育穩定財源根本所在。財政部門要通過政策實施和適當的財政投入,支持發展農牧業。目前,西藏農業生產的關鍵是要解決糧食的產量問題。西藏的糧食產量遠不能滿足區內消費的需要,每年都要從內地購進大批糧油食品,財政補貼負擔十分沉重。西藏要發展農業,提高糧食產量,就必須把著眼點放在調整農業生產結構上來。大力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改變單純種植小麥的單一局面。西藏的農業要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就要搞多種經營,大力發展適應西藏生長的經濟作物,如蔬菜、果品、食用菌、藥材等。畜牧業是西藏經濟的支柱,其總產值占農牧業總產值的60%左右。除傳統的養牛業、養羊業外,隨著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還應從政策和資金上大力扶持養豬業、養魚業以及其它家禽養殖業的發展。畜牧業的大發展勢必拉動農業及加的發展,由此,既滿足了人們對各種畜產品的需求,促進了農牧業的綜合發展,又加強了西藏地方財政的增收能力和渠道。 總之,西藏農牧業要大發展,就必須利用自身的優勢,形成自己的特色和拳頭產品。必須注重發展生態經濟,實現多種資源的合理有效配置,促進農牧業的綜合發展,產生良勢,也就很難為財政做貢獻。 2、加速資源的開發 西藏地處世界屋脊,有神秘的世界第一女神——珠穆朗瑪峰,有終年不化的雪山,有眾多的名山圣寺,圣地拉薩,不僅是世界著名的日光城,還有布達拉宮、大昭寺等名勝古跡。獨特的地理環境,純樸的民風,特有的生活習俗,燦爛獨特的民族文化,都為西藏發展旅游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發展旅游業,不僅能改變人們的觀念,還可以搞活經濟,促進旅游產品的開發和民族手工業的發展,帶動運輸、郵電通訊、食品加工、賓館以及釀酒業等行業的發展。因此 ,培育旅游產業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是財政部門應著手解決的問題。財政在旅游業方面,首先要加大對公共基礎設施、環境改善的投入;其次要采取扶持政策,調動旅游部門和相關部門的積極性,在政策許可的范圍內給予適當傾斜,如以財政資金為引導,大力吸引民間資金、海外資金在藏興辦旅游業。這樣,既能開發景區景點,又能增加財政收入。 3、利用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礦產業、藏醫藏藥產業 西藏要壯大財政實力,就要振興支柱產業等優勢產業,不斷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近年來,西藏立足自身資源優勢,以市場為導向,在礦業開發、森林工業、藏醫藏藥、民族手工業等方面有了一定的發展。但大多數仍處于粗放經營階段,主導作用不明顯,需要在投資和政策方面加大投入與扶持力度。財政部門要充分運用財政的調節職能,即政府有意識的通過變動政府開支、稅收和公債等政策工具的量值,以達到對經濟的總量調節和結構調節,實現政府的經濟目標。西藏由于稅收規模有限,財政自給率很低,中央財政的補助占總支出的90%以上,每年扣除必須開支的龐大的行政事業費用之后,能用于調節經濟的資金不多。因此,西藏財政政策調控的重點不是總量調節,而以結構性調節為主。在全國積極的財政政策大環境下,充分利用中央對西藏的關稅、消費稅的優惠政策和運用財政補貼、快速折舊以及直接投資等結構性工具,鼓勵支持戰略性產業,支柱產業的發展。大力培植拳頭產品和名牌產品,提高產業結構合理化和產業組織的合理化,增強產業的集中度和關聯度,發揮支柱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帶動作用。 4、加快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 西藏的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在近幾年得到了較快的發展。特別是在拉薩、林芝等地市非公有制經濟已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為財政創收增添了活力。我們應該抓住機遇,因勢利導,通過兼并、租賃、拍賣、承包、托管等形式大膽地將國有小企業、虧損企業轉變為私營、合作或股份制合作企業,從而盤活存量資產,減輕財政補貼,使其最大程度地發揮效益。在發展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方面,要采取優惠政策,為他們營造良好的外部條件和發展空間。要鼓勵支持個體、私營等企業上規模、上檔次、上水平,拓寬非公有制企業進入的領域,調整其不合理的結構,除壟斷行業以外,任何競爭性行業都應當允許非公有制經濟進入,提倡和鼓勵這些企業走出西藏,尋找合作伙伴,與企業結親聯姻,同時吸引東部人才、資金到西藏投資辦廠,為西藏財政收入增添后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