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觀調控下海南經濟周期波動與成因淺析
劉華
摘要:作為一個典型的海島省份,與內陸省份相比,海南經濟運行必然有其特殊性和差異性。在海南建設國際旅游島上升為國家戰略的宏觀背景下,深入探討海南經濟發展的特征和規律對海南建設國際旅游島目標的實現意義重大。本文從宏觀調控的視角全面考察了建省以來海南經濟的運行特征,深入分析了歷次宏觀調控對海南經濟的影響,在實證分析分析的基礎上系統總結了宏觀調控對海南經濟周期性影響的效應和原因,并提出了海南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宏觀調控;海南經濟;周期波動
海南建省辦特區僅20多年的歷史,在此期間海南卻經歷了深刻的社會變革。從一個比較封閉的海島發展成為全國對外開放的前沿,海南經濟發展體現出較多的特殊性。歷次宏觀調控成為直接影響海南經濟的外部環境因素,而海南經濟基礎與經濟結構則是影響海南經濟發展的內生性原因。 一、建省以來海南經濟的運行特征 (一)海南經濟整體走勢與全國經濟同周期 建省以來,海南經濟增長的周期性波動明顯,經濟發展經歷了從高峰到低谷,再從平穩恢復到較快增長的經濟運行軌跡。與全國經濟運行周期相比,海南經濟經歷了建省初期泡沫快速累積與破滅的特殊階段,但海南經濟的發展終歸離不開全國大的宏觀經濟環境。如圖1所示,除了中間一段時間經濟增長相對平穩以外,海南和全國的經濟增長幾乎同時經歷了兩個大的經濟周期:經濟同步從收縮走向擴張,再從擴張步入下一個經濟收縮的循環。總體來看,海南經濟與全國經濟具有顯著的同周期性。 (二)消費增速與全國趨同,投資增速“兩頭高中間低” 在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中,投資和消費是拉動海南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進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十分有限。消費方面,海南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表現出了與全國高度的一致和趨同。從圖2可看出,自有統計記錄以來,海南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基本與全國水平相當,未出現明顯的背離,海南的消費增速與全國保持了較好的同步性和一致性。投資方面,從圖3中可看出,建省以來海南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經歷了一個“高—低—高”的增長過程,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呈現出了明顯的“兩頭高中間低”的形態。 (三)三次產業的增長呈“兩高一低”態勢 分產業來看,海南三次產業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增速較高,第一產業的增速相對較低,三次產業增長呈現出明顯的“兩高一低”態勢。如圖4所示,從波動程度來看,在構成海南經濟總量的三大產業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增速波動較大,波動幅度分別達到了55.8和75個百分點,而第一產業增長相對平穩,波動幅度不足10個百分點。從增長速度來看,建省以來第二、三產業的平均增速分別為14.6%和13.5%,明顯高于第一產業8.4%的平均增速。 從三次產業對經濟的貢獻來看,建省之初,第一產業在經濟中占據著最重要的地位,1991年以前GDP中第一產業占比一直維持在40%以上;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到1992年三產業在海南經濟中的占比超過了50%,并且在隨后的年份中一直保持在40%以上;近年來在“大企業進駐、大項目帶動”的指導思想下,海南工業有了較大的發展,第二產業在經濟的中的比重從上世紀90年代末的20%穩步提升至2008年時創記錄的29.04%的,但該比重長期未突破30%。目前海南三次產業結構特點表現為:第一產業比重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第二產業比重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第三產業比重與全國平均水平接近,海南產業結構還有較大優化空間。 二、宏觀調控對海南經濟的效應分析 自建省以來,海南經歷了多次重要的宏觀調控。盡管由于各次宏觀調控出臺的背景和調控的重點有所不同,對處于不同發展階段的海南經濟歷次宏觀調控效應有所差異,但整體而言宏觀政策環境的變化對海南經濟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一)當經濟處于起步階段時,經濟總量小和基礎薄弱的特點使海南易受外部環境干擾 海南建省之初便遇到了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力度較大的一次宏觀調控。1989年,針對我國經濟運行長期積累的不平衡,十三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將治理經濟環境和整頓經濟秩序作為當時的工作重點。由于當時全國經濟失控的范圍廣、影響大,因而宏觀調控也體現出一刀切、力度大的特點,基本采用行政命令的方法進行“急剎車”。海南經濟發展剛剛起步,經濟基礎還不穩固,在這種大的宏觀經濟環境下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直接沖擊,經濟增長速度從建省第一年的9.7%快速下降至1989年的5.7%,經濟穩定增長的勢頭受到影響。 (二)宏觀調控沖擊下經濟大起大落,地方經濟金融機制長期難以恢復 地方經濟的脆弱性決定其應對外部沖擊能力較弱,上世紀90年代海南房地產市場泡沫的破滅便是典型證明。1993年中央開始以整頓金融秩序為重點和治理通貨膨脹為首要任務的宏觀調控,對海南經濟金融運行影響十分深遠。宏觀調控后海南全省遺留的“爛尾樓”總面積達1631萬平方米,當時海南房地產積壓量占到全國的十分之一。經濟大起大落致使全省經濟金融運行機制被嚴重破壞,之后海南經濟發展一直背負沉重的歷史包袱,很長一段時間里處于衰退和緩慢恢復階段。區域金融發展一度停滯,近十年時間里無一家股份制銀行進駐海南,島外資金撤離加劇導致融資功能嚴重萎縮,海南信用環境在很長時間都未能得以恢復[1]。 (三)區域經濟的“小氣候”與國家宏觀調控的“大氣候”相疊加時,海南經濟波動性明顯 作為我國最大的經濟特區,海南一度以優惠的投資政策和較好的投資收益成為全國投資熱點地區,海南經濟一度超常規增長,1992年全省GDP增速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27個百分點。1993年中央開始宏觀調控后,海南經濟快速下滑,1992—1995年4年間年均下降9.5個百分點。海南國際旅游島發展戰略頒布后,海南經濟發展再度提速和升溫。2010年第1個季度,海南經濟增速同比增長25.1%,高出全國平均增速13個百分點。在國家連續出臺兩輪針對房地產市場的調控舉措后,海南經濟增速持續回落,上半年GDP增速比一季度回落5.7個百分點,前3季度GDP增速比一季度回落7.5個百分點。 三、海南經濟易受宏觀調控影響的結構性原因 (一)經濟增長過分倚重投資拉動的格局有待改變 自1988以來,海南的資本形成率一直高于全國水平,年均高出全國水平近13個百分點,個別年份海南的資本形成率甚至達到了67.7%,高出全國水平30多個百分點,經濟增長對投資需求的過分依賴程度可見一斑。作為海南經濟內生增長最主要動力的社會消費卻一直落后于全國平均水平,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存在明顯的不足。自建省以來海南的最終消費率始終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最終消費率年均較全國低近10個百分點,社會總體消費能力與全國相比有不小差距,消費對經濟的拉動能力不足。同時,作為一個典型的海島型經濟體,進出口在海南經濟中的地位又一直微不足道,對經濟的貢獻十分有限。 在驅動海南經濟增長的三大“引擎”中,消費和進出口兩大“引擎”動力不足,唯一的給力的“引擎”是投資,而投資又是最容易受到國家宏觀經濟政策影響的,這就決定了在海南在目前過分倚重投資拉動的經濟增長模式下受全國宏觀調控政策的影響必然會較大。海南經濟增速與投資增長存在強烈“共振”的特征在圖6中得到了直觀的反應,海南投資增速較快的年份往往是經濟增長較快的年份,而一旦受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的影響投資增速放緩,海南經濟增長就動力不足,經濟增長的步伐也相應放緩。 (二)經濟增長受建筑業和房地產業等周期性行業影響較大 按照產業經濟理論,如果某一個產業在GDP中的比重超過5%就可以認為該產業已經成長為拉動經濟增長的支柱產業。根據這一判斷標準,一直以來建筑業和房地產業都是海南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支柱產業。統計數據顯示,海南建筑業對經濟的貢獻度就一直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是支持海南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支柱產業。1988年以來海南建筑業在GDP中的平均比重為7.6%,同期全國的建筑業在GDP中的比重約為5.6%,海南建筑業對經濟的貢獻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個百分點。圖7是房地產開發投資總額增速情況,從中可看出海南房地產開發投資一直大幅領先于全國水平,房地產行業是帶動海南投資乃至經濟增長的另一個重要力量。雖然受上一輪房地產泡沫破裂的影響,房地產業在海南GDP中的占比在較長一段時間里低于全國水平,但是自2007年以來房地產對海南經濟的貢獻越來越大,已連續3年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至2009年房地產業在全省GDP中的占比已達7.36%。綜合來看,自1988年以來海南建筑業和房地產業在海南GDP中的共同占比平均約為12%,同期全國這兩個產業在GDP中的平均占比只有9.8%(見圖8),可見海南的建筑業和房地產業對經濟的貢獻度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是拉動海南經濟增長的兩個重要支柱產業。 然而,根據一般的周期性行業劃分標準,建筑業和房地產業受宏觀經濟政策效應的影響明顯,屬于典型的周期性產業(見表2)。典型的周期性行業在宏觀調控中往往都會受到首當其沖的沖擊,表現出較強的周期性。在建筑和房地產兩大周期性產業對海南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超過12%,2009年建筑和房地產業對海南經濟的貢獻率高達16%的情況下,建筑和房地產產業對經濟的影響較大,經濟增長就難免會受到宏觀調控“指揮棒”的顯著影響[2]。如圖9所
示,海南房地產開發總投資增速與海南GDP增長之間表現出了高度的一致性,海南經濟與房地產開發投資之間存在明顯的“共生共榮”關系。上世紀90年代初國家宏觀政策寬松,海南房地產投資開發增速快時,房地產熱拉動了海南經濟的快速增長;到90年代中期,國家宏觀政策緊縮,海南房地產投資開發增速出現“急剎車”時,海南經濟的增長速度也隨之急轉而下;近年來在走出房地產泡沫破滅的陰霾后,房地產投資的較快增長又重新拉動了海南經濟的較快增長。 (三)工業基礎仍不穩固,工業增長波動過大 海南省工業基礎不穩固突出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工業企業經營能力較差。盈利企業的盈利能力不足。1999年以前海南國有及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盈利能力差的問題十分突出,企業的資本收益率長期低于全國的平均水平,特別是1996年的海南國有及規模以上企業的資本收益率甚至一度超過了-3%。雖然在1998年推行國企改革后海南企業的盈利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從2000至2008年的絕大多數年份中,海南國有及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資本收益仍低于全國的平均水平(見圖10)。 二是工業企業利潤增長結構不合理,影響其可持續性。一方面,工業企業利潤增長仍主要由上游資源型部門和中下游行業具有較高定價能力的部門的高額利潤拉動。這種粗放式增長不僅難以維持,而且收益于價格上漲的增長基礎也不穩固,一旦經濟減速,企業利潤將在外部需求減弱背景下大幅壓縮。另一方面,逐漸拉大的生產價格“剪刀差”制約了工業企業利潤的提高。自2005年以來,海南上游行業價格漲幅一直高于下游行業,這在一定程度上擠壓了下游企業盈利空間,對工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形成較強的約束。特別是2009年在海南工業經濟逐步走出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之后,上下游產業間的生產價格“剪刀差”在快速拉大,嚴重擠壓了海南工業企業的利潤增長空間。如圖11所示,自2009年中以來海南省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指數與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之間的“剪刀差”在不斷增加,至2010年5、6月,海南省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指數比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分別高出了11.4和12.7個百分點,為10多年來的歷史新高。 三是工業結構中優勢產業相對單一,對石油化工、汽車制造和醫藥制造業的依賴過大。海南是一個典型的海島型經濟體,工業的產業種類并不齊全,工業結構中的優勢產業也相對較少,目前推動海南工業發展主要是石油化工、汽車制造和醫藥制造業。從表3中可看出,2006年來石油化工、汽車制造和醫藥制造業的產值在海南工業總產值中的比重占到了32.15%,而在2007年一些大的石化項目在洋浦開發區投產后,這三個產業的產值在工業總產值中的比重進一步上升,2008和2009年分別達到了46.2%和46.7%,幾乎占到了整個海南工業的半壁江山。海南工業結構單一,工業增長主要依賴少數幾個產業的發展,一旦外部經濟環境發生變化,石油化工等幾個主要產業帶來沖擊就容易導致整個海南工業的劇烈波動。 海南工業基礎的不穩固直接導致了工業增長缺乏持續性和連貫性。從圖12可看出,海南工業增加值增速上下跳躍的特征十分明顯,增速的最大值為45%,最小值為-5.4%,波動幅度高達近50個百分點,波動程度遠比全國劇烈。工業是海南省近年來重點發展的產業,在國民經濟中已經占到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地位,對海南經濟的發展起著重要的拉動作用。海南原本就工業基礎薄弱,一旦遇到宏觀調控的疊加效應,海南工業增長的波動幅度會被進一步放大,工業的波動也最終會在經濟增速的漲落上得到反映。 四、對新一輪宏觀調控背景下海南經濟發展的啟示與建議 從海南經濟的發展歷程和歷次宏觀調控對其影響來看,總結出以下幾點經驗:一是經濟總量小的地區在自身經濟基礎不牢固和經濟結構不合理的情況下,容易受到區域發展政策和宏觀調控政策的雙重影響,進而引起經濟的較大波動;二是經濟的大起通常伴隨著大落的過程,經濟金融機制在這種波動中受到破壞并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恢復;三是短期超常規增長并不能夯實經濟長期發展的基礎,任何脫離內在價值的價格泡沫都將破滅,過度依托房地產業發展來推動經濟增長,極易導致風險不斷的積累。 因此,當前隨著國際旅游島建設的不斷深入推進,海南地方經濟發展需要更為持續穩健的增長策略,在經濟金融規模高速擴張的同時,重點解決一些結構性矛盾,增強海南經濟發展的內生機制,并以此增強地方經濟應對外部沖擊的能力。 一是要加快優化產業結構。圍繞建設海南國際旅游島的戰略目標,切實建立以旅游業為龍頭的現代服務業體系,并體現海南優勢和可持續發展特點。大力發揮海南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后發優勢,積極推動海南工業產業結構的調整。挖掘新的經濟增長點,加快發展高技術產業,引導企業進行技術創新和產品創新,重點扶持包括現代交通、現代物流、信息產業,生物產業、新能源、新材料產業以及海洋工業等新興產業的發展,促進海南產業全面升級[3]。 二是要注重優化投資結構。在推進海南國際旅游島的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在推進以十大工程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要制定切實有效的實施意見,把擴大投資和增加就業、改善民生、促進城鎮化有機結合起來。地方投資要進一步防止對房地產的過度依賴,避免經濟增長的空心化和由此產生的經濟泡沫。強化地方房地產業的長期發展規劃,防止項目一哄而上,維護房地產市場的健康持續發展,當前特別要加強市縣房地產發展的規劃[4]。 三是要進一步擴大消費,促進投資與消費良性互動。海南應結合我國“十二五”規劃政策重點,出臺更為持續穩健的增長政策。在逐步淡化GDP增長單一目標的宏觀背景下,緊密結合海南國際旅游島發展戰略,利用政策優勢大力改善海南消費環境,加強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形成擴大投資和促進消費良性互動、平衡發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