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紡織業出口形勢嚴峻初現端倪
佚名
紡織業一直是我國出口的“拳頭產品”,作為紡織行業全球第一生產、出口、消費大國,我國的紡織品出口總量占據全球的25%。近年來,我國紡織行業,屢遭國外反傾銷、特保政策,同時國內出口退稅政策調整又使出口企業面臨出口退稅降低、人民幣升值和勞動力成本上升、利潤空間減少等困境。因此,我國紡織品出口備受壓力,出口增速放緩,出口形勢不容樂觀。據海關統計,2007年1月份天津口岸出口紡織品(包括服裝和紡織紗線)價值4.74億美元,比去年同期(下同)增長1%。
一、今年首月天津口岸紡織服裝出口特點
(一)一般貿易出口下降。2007年1月份天津口岸以一般貿易方式出口紡織品3.3億美元,下降2.1%,占同期天津口岸紡織品出口總值的69.6%;加工貿易出口1.42億美元,增長9%,占30%。
(二)盡管出口至歐盟、美國部分紡織品服裝受限,但整體上歐盟和美國依然為天津口岸首要出口市場。2007年1月天津口岸出口紡織品至歐盟1.16億美元,增長1.5%;出口至美國9436萬美元,增長7.2%,合計占同期天津口岸出口該類商品總值的44.4%。
(三)非設限國家出口大幅增長。歐美實施反傾銷調查后,企業為了生存,轉向亞洲、東歐等其他國家,或將出口市場轉移到報價更低的中東、非洲等地。例如:出口紡織品至日本7506萬美元,增長15.6%;出口菲律賓237萬美元,增長61.2%;出口阿拉伯聯合酋長國1056萬美元,增長21.9%。
(四)國有企業出口下降,私營企業發展迅猛。2007年1月份天津口岸國有企業出口紡織品1.61億美元,下降12.8%,占同期天津口岸出口紡織品總值的34%;外資企業出口紡織品1.58億美元,增長12.1 %,占33.3%;私營企業出口1.24億美元,增長18.3%,占26.2%。
二、近期天津口岸紡織品出口下降的主要原因
(一)貿易壁壘頻現導致國內企業低價競爭,產品價格下降。繼歐美等國對我國紡織品實施特保之后,巴西、印度、厄瓜多爾、哥倫比亞、以色列、秘魯、南非等多國紛紛效仿,均針對我國的紡織品出口提出各種限制措施。隨著出口利潤的減少,企業出口壓力越來越大,出口產品價格競爭日趨激烈,為搶占國外市場,部分企業采取低價競爭的方式出口,致使紡織品出口價格大幅下跌,形成惡性循環。如近年來,我國梭織服裝的出口價格下降了27%,針織服裝的出口價格下降了33%。
(二)出口退稅下調加大國內紡織業出口壓力。自2006年9月15日起,國家將紡織品的出口退稅率由13%降至11%,出口退稅下降了兩個百分點,約使整個紡織行業減少利潤總額1.5%左右,導致國外訂單減少或向其他國家轉移,直接影響到服裝出口企業利潤。例如:由于天津市服裝企業產業鏈不夠完善,配套產業不全,尚未形成如江蘇、浙江、福建等地的成熟產業結構,許多原料需要去南方采購,在原料供應渠道等生產成本方面缺乏優勢,出口退稅下調進一步縮減了企業利潤,加重出口壓力。
(三)自主品牌短缺嚴重制約產品出口。據了解,目前國內出口紡織品的自有品牌較少,研發、技術投入嚴重不足,出口產品以定牌、貼牌為主。國有紡織企業研發投入比例僅為銷售收入的0.25%。突出特點是“用高檔設備加工低檔產品”,產品附加值低。很多從事出口服裝業務的企業只不過是國外品牌的加工廠,商品的附加值都被國外企業拿走,嚴重影響了國有紡織行業國際競爭力的提升。如我國對日本出口的服裝雖已占到了日本進口量的約70%,卻幾乎沒有我國自己的知名品牌,附加價值較高的服裝基本上都是外國或日本廠家自己的品牌。自主品牌在國際市場上最多能賣到3-5美元,可貼牌生產,則可賣到30-50美元,在這樣利潤前多數企業往往選擇貼牌生產,但隨著其他成本更低的發展中國家加工實力的增加,我國出口量大幅下降。
(四)歐美設限致使國外訂單大量轉移。在我國紡織品貿易受到歐美反傾銷等限制措施后,為規避風險,近年來,歐美客商的訂單已向印巴和拉美等國家和地區轉移,紡織品出口清關率偏低,歐美客商的訂單已向印巴和拉美等國家和地區轉移。據了解,歐美服裝采購呈現向新興紡織強國轉移趨勢,已有部分訂單流向巴基斯坦、印度、越南、柬埔寨等國家,國內企業出口量下降。出口市場轉移。
三、目前紡織品出口值得關注的情況
(一)中歐、中美紡織品協議即將到期,我國紡織品貿易面臨新挑戰。近年來,我國紡織品服裝企業不斷遭到歐美反傾銷以及特殊保護條款等貿易保護主義的限制,大量貨物輸往其周邊國家。而一旦2007/08年協議終止后,可能再次造成我國紡織品出口量增價減的混亂局面,從而為歐美利用特保、反傾銷措施等手段對我國實施限制提供口實。由于反傾銷、反補貼措施對我國紡織品出口的危害要比單純的數量限制大得多,一旦實施,我國紡織品在歐美市場份額將遭到嚴重削弱。
(二)歐盟“擴容”出口設限范圍擴大應引起企業重視。隨著保加利亞、羅馬尼亞于2007年1月1日加入歐盟,根據商務部、海關總署、國家質檢總局近日聯合發出《關于輸保加利亞、羅馬尼亞部分紡織品管理規定的公告》,從2007年1月1日起,從我國出運到保、羅兩國的相關類別紡織品也將被納入《中歐紡織品諒解備忘錄》管理,出口數量增幅將被限制。2005年在我國與歐盟簽訂的《中歐紡織品諒解備忘錄》達成協議之時,歐盟共有25個成員國。然而,隨著歐盟第6次“擴容”的步伐加快,設限國范圍擴大。據“第一紡織網”統計數據顯示,2006年,這兩個國家已成為我國紡織品進出口金額大幅增長的貿易伙伴。因此,對我國出口上述國家的紡織品服裝出口企業來說,無疑于雪上加霜。
(三)其他國家加強對我國紡織品出口的限制。越來越多的國家出于保護其國內紡織行業的利益而對我國紡織品出口加以限制。如土耳其外貿署12月24日發布第26386-2006/6號官方公報稱,依據2004年制定的《關于特定紡織品進口監控和保障措施條例》的規定,土耳其政府認為自中國進口紡織品對土耳其市場造成市場擾亂或市場擾亂的威脅,因而決定2007年繼續對我國出口44類紡織品實施配額限制。實施時間為2007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此外,部分發展中國家也開始對我國的紡織品實施反傾銷調查,使我國紡織品遭受的貿易摩擦一直處于不斷上升狀態,應引起企業重視。
(四)國際市場競爭加劇,紡織品出口形勢不容樂觀。目前,雖然我國是紡織品第一出口大國,但是印度、墨西哥、土耳其、巴基斯坦、孟加拉、泰國、斯里蘭卡、越南、南非、尼日利亞等眾多發展中國家也是紡織品出口國,其部分出口市場與我國重疊。因此,隨著很多發展中國家,尤其是亞洲周邊國家的紡織業競爭力不斷提高,我國的成本優勢不斷下滑,未來紡織品出口境況更加復雜。
(五)出口退稅作用不甚明顯。由于企業普遍認為,2006年國家對紡織品出口退稅率下調有可能僅僅是一個開始。因此,紡織品生產企業為搶在出口退稅下調政策實施前獲取更多的利潤,采取調整生產計劃,加快生產、提前出口的措施,使紡織品出口顯著增長。如2006年4季度天津口岸紡織品出口仍呈增長趨勢,易引起貿易摩擦。
(六)紡織企業海外拓展面臨困境。由于國內部分企業誠信度較低,普遍存在三角債現象,而國外客戶能夠及時支付貨款,使企業快速回收資金進行周轉目前我國企業真正走出去的都是國內有實力、資金雄厚的合資或獨資企業,他們到東南亞、非洲、南美洲等地利用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和資源,進行跨國經營。這些企業海外投資建廠的過程比較長,一般需要幾年的時間,包括前期的考察、選址、規劃設計以及后期的建廠、員工培訓、投產等。這些不僅需要進行大量的資金投入,還需了解當地政策法規、地理環境、風土人情,承擔諸多風險。
(七)四大因素致使我紡織品國內壓力“暗流洶涌”。受人民幣升值壓力不減、勞動力短缺、自主創新能力差和生產鏈不完善等四大不利因素影響,國內紡織企業出口成本增加,國際訂單減少或向其他國家轉移。據了解,人民幣升值2%,企業出口成本將增加0.6%-2%。從2005年7月21日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升值2%以來,人民幣升值增勢不減。2006年人民幣升值3%,預期2007年人民幣升值幅度在4%—5%,人民幣升值增勢強勁加劇企業出口成本增加,利潤縮水;我國紡織業屬于勞動密集型行業,而目前主要出口部門的勞動力缺口至少為100萬人;缺乏核心競爭力,全行業真正自主創新的比例不足10%,中高檔產品少而“大路貨”多,鮮有國際知名品牌,國內高端市場大多被國外品牌占領;南北差異較大,如天津、北京等北方地區的紡織品大型生產企業沒有如南方江浙一帶面料、輔料成套供應的原料基地,采購困難,不具備穩定的良性發展環境,致使歐美訂單大量流失。近期已有部分訂單流向巴基斯坦、印度、越南、柬埔寨等國家,國內企業面臨生存壓力,未來出口前景不容樂觀。
此外,棉花進口配額政策也將影響國內紡織業發展。近年來,我國紡紗產量連續四年以20%的速度增長,導致我國棉花消費量已占全球總消費量的40%左右,棉花進口激增。近期,棉花進口是否繼續增發配額成了紡織行業于棉花市場的焦點問題。進口棉花成本相對低廉,紡織行業主張再增發170萬噸配額,而棉花企業認為目前國內棉花資源已經能夠滿足供應,無須再增發配額。如不再增發配額,勢必導致棉花價格上漲,從而提高紡織業生產成本,影響企業出口。
四、相關建議
(一)加快從“以量取勝”到“以質取勝”的轉變,提升產品檔次和產業水平,保持紡織業的可持續發展。面對不斷變化的貿易環境,紡織企業應不斷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建立和擴大國際營銷渠道,通過出口結構調整,提高深加工、高質量產品,增加高附加值產品的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