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析國際貿易踏上復蘇資本市場震蕩回升
佚名
2010年,世界經濟開始步入復蘇期。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10月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2008年全球產出按購買力平價計算增長 2,8%,2009年為-0.6%,2010年全球產出增長率預計為4.8%,達到74萬億美元。在經歷了2009年的戰后首次產出負增長后,2010年 轉為正增長并已持續了四個季度,顯示出世界經濟正從二戰以來最嚴重的“大衰退”中艱難走出。顯然,這得益于各國反危機措施以及微觀經濟主體的自我適應性調 整。主要經濟體運行參差不齊
美國在經歷了連續四個季度的負增長后,2009年第三季度轉為正增長。對美國經濟復蘇貢獻最大的是國內私人投資和個人消費支出的增長。目前, 美國失業率居高不下,消費者和投資者信心仍未完全恢復,以穩定金融市場為主要目標的救市政策雖取得一定效果,但幾乎走到極限,大量流動性外溢削弱了寬松貨 幣政策刺激國內需求的效果,核心通貨膨脹率和產能利用率在歷史低位徘徊,顯示出經濟形勢仍不樂觀,創記錄的國債加劇了平衡內外經濟的難度。總體來 看,2010年實現2.5%~3.0%增長可能性較大,2011年超過3%則有相當難度。
歐元區2010年實現了正增長并進入復蘇期,然而,肇始于希臘并蔓延至愛爾蘭的主權債務危機為歐洲的平穩復蘇投下了巨大的陰影。盡管歐盟和國 際貨幣基金組織聯合推出7500億歐元的救援計劃,加強財政紀律和進一步協調財政政策日趨成為共識,但歐洲主權債務危機擴散的風險依然沒有完全消除。歐元 區就業形勢惡化的勢頭在2010年得以抑制,但10%的失業率仍處于較高水平。在歐元區內部,各成員國在復蘇速率上的不平衡十分明顯,可能會影響到整個歐 元區經濟復蘇的穩定性。2010年增長1.7%,歐洲的復蘇仍將步履蹣跚。
新興經濟體的復蘇較為強勁,這同發達經濟體形成了鮮明對比。新興經濟體經濟增長速度2009年僅為2.5%,預計2010年將達到 7.1%,2011年為6.4%。就“金磚四國”而言,巴西2009年為一0.2%,2010年則高達7.5%;俄羅斯2009年為-7.9%,2010 年預計增長4.0%,增長幅度極其鮮明;而印度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要小得多,2009年增長率為5.7%,預計2010年增長9.7%。中國及時采取應 對措施,經濟增長率在2009年9.2%的基礎上,2010年為10.3%。“金磚四國”2011年經濟走勢總體上是穩中趨緩的,巴、俄、印、中預計增長 將分別達到4.1%、4.3%、8.4%和9.6%。這—方面預示著全球經濟增長的不平衡性,仍將在下一年得以繼續;另—方面也表明,“金磚四國”面臨的 緊迫和基本問題是如何管理通脹預期、如何在全球進入低速且不平衡增長期間轉變增長方式以實現可持續發展等問題。
國際貿易與投資難以企及2010
隨著全球經濟走出危機步入復蘇,國際貿易也踏上了復蘇之路。2010年上半年,世界商品貿易額快速增長,同比增幅達25%。其中新興經濟體表 現尤佳,“金磚四國”的增速均超過30%;而發達經濟體中德國出口的表現十分突出。據世貿組織預測,2010年全球貿易實際增長率有望達到13.5%,名 義增長率將超過20%。但是,主要發達經濟體的增長前景不樂觀,以“貨幣戰爭”為標題的貿易戰陰云日漸濃厚。上述因素表明,2010年前半期國際貿易高速 增長的局面難以持續,2011年國際貿易的增幅難以企及2010年。
2009年全球對外直接投資從2008年的1.8萬億美元下降到不足1.2萬億美元。盡管在2009年四季度和2010年一季度有所反彈,但 二季度環比又出現下滑,幅度高達25%。除了公共投資正逐步退出和私營部門投資似乎仍持觀望態度等因素外,各國限制性政策措施的逐步積累也對對外直接投資 的持續增長投下了陰影。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主要新興經濟體在國際投資流動領域中的角色日趨重要。2009年下半年至2010年上半年,新興經濟體與轉 型經濟體吸收了全球對外直接投資資金流入的一半左右,同時釋放了約1/4的全球對外直接投資資金流出,成為全球對外直接投資復蘇的主導力量之一。整體上 看,201 1年對外直接投資的形勢不甚樂觀,增長幅度在10%左右的可能性較大。
大宗商品價格恢復但走勢不定
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大宗商品價格從2008年4月歷史最高點一度下降近40%,但到2010tlz9月又大致恢復到2008年的水平。油價 經歷暴跌之后緩慢上升,金屬和農業初級產品價格2010年9月已恢復至2007年的水平。價格反彈最明顯的是食品和飲料,其價格水平正接近甚至超過歷史最 高水平。
國際大宗商品市場近期價格走勢的差異,體現了不同產品或不同市場的供需特點與結構差異。食品、飲料和農業初級產品價格上漲的主要動力來自于供 給方面。惡劣的氣候勢必導致美國、歐盟、俄羅斯和烏克蘭等農業大國和地區農作物歉收,使市場調低產量預期,進而推高價格。而礦產及金屬價格走強則主要受需 求方面因素的影響。2010年新興經濟體經濟增長較快,由于其增長嚴重依賴基礎設施投資,對于金屬及金屬礦、尤其是鋼鐵和鐵礦石的需求相應迅速增長。在國 際大宗商品主要以美元計價結算的時代,2010年11月以來美國不斷推出的量化寬松貨幣政策造成全球美元流動性泛濫,這種擴大流動性的方式推動了大宗商品 價格上揚。
2011年大宗商品價格走勢,主要取決于兩種基本力量的角逐:一方面,全球經濟復蘇的態勢在需求層面不足以支撐大宗商品價格持續大幅上漲;另 一方面,美歐日極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又在不斷地為大宗商品價格上漲輸送動力。關鍵在于發達國家經濟復蘇步伐的強度及由此決定的貨幣與財政政策。一旦經濟形勢 進一步好轉,發達經濟體便會實施退出政策,流動性因此會受到抑制,來自流動性的價格上漲動力便會衰減。但是,伴隨經濟形勢進一步好轉,對大宗商品的需求也 將擴大。因此,2011年大宗商品價格在2010年水平上有所上揚后,大致會穩定在接近歷史最高的水平上,其間出現價格的大幅度波動也是完全可能的。至于 石油價格,每桶在80~110美元之間的可能性會大些。全球治理在金融監管領域取得進展
2010年全球經濟與金融治理方面最值得關注的事件,當數《巴塞爾協議三》的出臺。在11月召開的二十國首爾峰會上,《巴塞爾協議三》得到大 體認可,一并獲得通過的還有有關資本流動性和全球金融機構的國際標準和原則,使全球金融監管提升到一個全新的高度,預示著人類朝著建立更加穩定、健全的金 融體系邁進了一步。
與此同時,發展中經濟體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中份額與投票權的增加幅度達6%。經過調整,中國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份額由3.72%升至 6.39%,投票權也將從3.65%升至6.07%,成為美日之后的第三大投票權擁有國。雖然這一調整并未動搖美國和歐盟在其決策過程中的主導地位,但是 這種變化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未來的改革以及其他全球治理機構決策程序的改革指明了方向。國際貿易領域的全球治理則乏善可陳,主要表現在歷時9年的多哈回合 談判仍在原地踏步。
充滿挑戰的2011年世界經濟
2011年世界經濟面臨的挑戰主要來自于以下方面:全球總需求不足的局面仍將繼續;發達國家金融部門雖已基本穩定但基礎仍舊脆弱,房地產市場 也未有顯著改善,全面恢復到正常狀態仍有待時日;公共債務尤其是發達國家的公共債務已變得難以持續,引發新一輪債務危機的可能性仍然存在;美國等發達經濟 體寬松貨幣政策的外溢作用已經顯現,新興經濟體面臨通貨膨脹、本幣升值以及資本市場過熱的壓力上升,大宗商品市場風險增強,而美國新一輪量化寬松政策很可 能會給全球帶來進一步的問題;經濟復蘇程度的差異,為國際合作尤其是主要經濟體之間的政策協調設置了障礙;為防止經濟過熱不得不采取的偏緊的財政貨幣政 策,將使得部分主要新興經濟體有可能出現增長速度較大幅度的下滑。
鑒于全球復蘇過程中還存在著許多不確定性因素的挑戰,在沒有大的突發事件的前提下,2011年全球經濟增長態勢總體而言與2010年類似,即 實現按市場匯率計算3%、按購買力平價計算4%的低速增長的概率較大,而且增長在區域上和速率上將繼續表現出不平衡性與不穩定性。此外,2011年再次出 現衰退的可能性并不能完全排除,盡管可能性不大。從中期看,世界經濟有可能進入一個持續多年的不平穩的低速增長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