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產業國際競爭力發展分析(二)
佚名
3.中國電影產業的規模[2]
根據前文提及的電影產業范圍,我們將主要目標鎖定在電影制片、發行、放映三個具體的行業當中,其中還將涉及到經營收入及人員規模。
1.電影制片業
(1)我國現有國有制片單位36家(故事片廠31家,科教片廠3家,新聞紀錄片廠1家,美術片廠1家),國有制片單位中,企業單位15家,事業單位21家(其中10家實行企業管理)。
(2)擁有單片攝制許可證的國有單位22家(主要為電視臺、電影公司)。
(3)擁有單片攝制許可證的民營企業187家,其中比較活躍的有10 家左右。
(4)電影科研等事業單位6家,分別為電影資料館、電影科研所、電影樂團、電影劇本中心、電影頻道節目制作中心、電影學院。
2.電影發行業
我國現有國有電影發行單位2000多家,其中:
(1)擁有境外影片全國發行權(無進口權)的公司有兩家,分別是國有獨資的中國電影集團發行公司和由19家國有電影股東單位組建的華夏電影發行有限責任公司,兩公司均可從事境外影片和國產影片的全國發行業務。
(2)擁有國產影片全國發行權的國有制片單位31家,民營發行公司有10家。
(3)擁有發行放映院線經營權的電影院線公司35家。其中中影星美院線公司由中影集團與民營公司合作組建,世紀環球院線公司由系統外國有資本控股,其余院線均屬國有院線。35條院線中,跨省院線14條,省內院線21條,北京、上海等10省市組建了兩條或者兩條以上的院線。
(4)經批準緩建院線的西藏等西部7省(區)發行公司近500個,仍按原體制分行政層級發行。
3.電影放映業
(1)我國現有電影院6343座,大部分是各級文化部門所屬(西藏、甘肅、寧夏的電影放映單位屬廣電部門)國有電影企業,個別是事業性質企業化管理。截至2002年底,加入35條院線的電影院1036座,銀幕數1906塊。
(2)與境外合資的電影院有16家,分布在9個省市,大部分與香港合資。
(3)農村電影放映隊近30000個,分別為國有、集體和個體所有。
4.影片產量和經營收入
產量:近百年來,我國一代一代的電影工作者共拍攝故事片5000余部。其中,新中國成立后拍攝的約有4000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拍攝的有3000多部。目前,電影故事片生產規模每年在100部左右,電視電影100部左右,科教片、紀錄片、美術片50部左右,每年引進境外影片50部左右。影院票房收入每年約10億元,觀眾人次2億。后電影產品的收入每年在1億元左右。
2003年,電影產量出現了較大幅度的上升趨勢,全年創作并審查通過的故事片(含混錄雙片),超過140部,比2002年增長40%左右,首次打破了近年來電影生產部數徘徊在100部左右的格局。同時,完成紀錄片6部(其中大型紀錄片2部),科教片53部,美術片2部,特種電影1部。在140部影片中,合拍影片42部,比2002年增長27部。另外,由民營公司及其他社會性影視機構獨立或聯合完成影片96部,比2002年增長49部。[3]
中央電視臺電影頻道黃金時間一部影片平均收視率為2%(約為2200萬觀眾),最高收視率為7.7%(約為7700萬觀眾)。2002年電影頻道廣告收入為5.2億元,2003年預計廣告收入約6億元。
6、從業人員數
全國電影行業在編人員27萬人,其中電影制片單位近2萬人,發行放映單位25萬余人。
4. 2003年中國電影產業狀況
2003年中國電影產業狀況大致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來窺之端倪。
(1)2003年中國電影改革掃描
2003年是中國電影改革進程中極為重要的一年,也是整個中國電影產業轉型的重要一年。2002年開始的電影制片、發行、放映行業的改革,在2003年不僅得到全面的延續,并且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這種全面的延續首先以電影產業化道路得到全面肯定作為核心。長期以來的政企不分、管辦合一的現象,得到了主管部門的明顯重視。電影主管部門在不同場合都表明了電影走產業化道路的堅定信心。一些本該屬于市場的權力應該充分下放到市場當中,許多非國有資產單位擁有了以前不敢企及的權力。
為了更好地適應發展需要,給電影深化改革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突出解決妨礙電影產業化發展的某些關鍵性問題,2003年,廣電總局相繼推出了《電影劇本(梗概)立項、電影審查暫行規定》、《中外合作攝制電影片管理規定》、《電影制片、發行、放映經營資格準入暫行規定》、《外商投資電影院暫行規定》(總局令第18、19、20、21號文件),試圖降低電影制片、發行、放映領域資格準入門檻,吸納一切有實力的社會力量參與電影產業;拓寬電影融資渠道,調整并完善電影融資政策;搞活電影流通領域,促進國產影片發行放映;減少政府審批程序,促進產業快速發展;鼓勵電影產品創新,讓電影產品更好地面向群眾、面向市場。
《電影劇本(梗概)立項、電影審查暫行規定》制定了電影劇情梗概立項和電影屬地審查的政策。以前,影片的劇本和完成片都要送電影局統一審查,現在對一般影片實行報劇情梗概立項。劇本立項之后,完成影片可以根據規定送電影審查委員會審查,或到受廣電總局委托、經申請批準的省級廣播影視行政部門成立的電影審查機構審查。這就是已經開始實行的“屬地審查”。對影片審查,重在強調審查程序的公正性,力爭克服一切因人而異的審查弊端。審查中,還要注意將影片審查與藝術評價的尺度清晰地劃分開。根據政策要求,七個符合規定條件,可以申請“屬地審查”的地方,有四個提出了申請:上海、浙江、廣東、吉林,并已相繼獲得了批準。
《中外合作攝制電影片管理規定》允許外資進入中國電影制片領域,維護中外合作攝制電影片的制片者及相關人員的合法權益、促進國際文化交流。值得注意的是,引進外資合作拍片,并不是要給外國人拍電影、拍外國人要看的電影,而是通過合作,學習他們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拍我們自己的電影,拍給中國的老百姓看。
《電影制片、發行、放映經營資格準入暫行規定》降低了準入門檻,目的在于解放電影生產力。新的政策規定,非國有制片公司,凡是拍過兩次影片之后,即可申請長期攝制許可證,一切待遇與國有電影制片廠相同,包括一些優惠政策。這樣,國有電影資本和民營資本、其他社會資本、境外資本共同組成電影投資主體的多元化局面,不僅促進了國產電影的規模化生產,而且正在使電影的制片模式和營銷模式從傳統中擺脫出來,趨于更加合理的產業化和市場化運作。同時,我們也能看到,影片的題材和類型以及風格樣式都不斷得以改善,大大激活了電影創作人員的和創造性。
《外商投資電影院暫行規定》的實行,在很大的程度上推動城市影院的改造力度。2000年,電影主管部門就出臺了相關政策,鼓勵外資參入中國電影院的改造,但規定外資在控股方面不得超過49%。《外商投資電影院暫行規定》出臺后,根據規定,在北京、上海、廣州、成都、西安、武漢、南京7大試點城市的中外合資電影院中,合營外方在注冊資本中的投資比例可達51%,最高可達75%。這進一步鼓勵外資到中國的電影市場,也將進一步激勵我國國有、民營企業加速搶占電影市場的份額。目前,美國時代華納兄弟、韓國好麗友集團等都已經進入中國。華納和大連萬達新建30個影院的計劃中,已有15家完成了選址和策劃工作。而好麗友和北京新影聯的合作也悄然進行。
除了四個總局令之外,相應配套的文件有十幾個,彰顯了電影主管部門立志將電影從事業走向產業的決心。而新近出臺的《關于加快電影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從改革和發展的高度,則對未來一個時期電影產業的發展提出了宏觀的目標和要求。
(2)2003年中國電影市場掃描
我們現在所講的電影市場,應該是電影院市場,而不能說是電影頻道的市場、電視臺的市場。就是說,我們拍一部電影,有多少人次在電影院看,不應該說是有多少電視觀眾看了電影。
2003年電影市場總體穩定,基本與2002年的水平持平,票房為10億元左右。在2003年中國電影市場格局中,進口大片的數量大概有20多部,5億多的票房,基本上占據了大半個市場。余下部分,則是國產片部分(值得注意的是,現在的國產片范疇已經包括合拍片在內)。下面,我們就國產片和進口片的市場競爭情況做一下分析。請見下表:
表1 2003年國產片、合拍片、進口片[4]票房前10名比較
票房排行國產片票房進口片票房
1手機5000萬哈利·波特25200萬
2無間道Ⅲ:終極無間3600萬黑客帝國24200萬
3天地英雄3500萬黑客帝國34166萬
4周漁的火車2000萬海底總動員3300萬
5老鼠愛上貓2200萬終結者32817萬
6雙雄1300萬飛龍再生2500萬
7暖春1200萬加勒比海盜2250萬
8鄧小平1000萬指環王22100萬
9百年好合1000萬諜海計中計1700萬
10美麗任務800萬霹靂天使1300萬
從表面上看,國產片和進口片似乎并沒有多大的高低之分。進口影片的前十名均超過1000萬,而國產片的前九名也都超過了1000萬。就排名第一的影片而言,進口片第一名為《哈利·波特2》,票房為5200萬,而國產片第一名為《手機》,票房為5000萬,二者也沒有太大的差距。但是,從這個表格中依然可以看出,2003年國產片的票房階梯依然較陡,除了《手機》高居5000萬之外,4000萬—5000萬的沒有一部,3000萬—4000萬的有兩部,2000萬—3000萬的有兩部,1000萬—2000萬的有兩部,剩下一部為1000萬一下。而進口片的票房分布所呈現出來的階梯則較為平緩。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我們依據原來國產片的范疇概念來分析,現在意義上的國產片票房前十名中,其實大部分都是合拍片。原來意義上的國產片,票房超過1000萬元的僅有《手機》、《暖春》、《鄧小平》等3部影片。而合拍片超過1000萬元的則有《無間道3》、《天地英雄》、《周漁的火車》、《老鼠愛上貓》、《雙雄》、《百年好合》、《美麗任務》等7部。這也從另一個側面說明,國產片的市場競爭力其實是很弱的。
同時,在針對北京地區觀眾的一項調查[5]中,觀眾認為大陸電影不景氣的最主要原因是影片質量低劣。這正是目前國產片市場競爭力低下的最主要原因。
表2 觀眾認為大陸電影不景氣的主要原因
影片質量低劣票家昂貴沒有品牌企業或品牌電影宣傳力度不夠影院條件差其他
46.6%32.6%21.3%21.0%7.0%3.0%
國產片在進口影片和合拍片的雙方擠壓下,市場空間正在減少。如果我們以一年52個周末來計算(2003年由于受非典的影響實際放映周末并沒有52周之多),每年進口的20個大片具有較強的市場號召力,影院經理們理所當然地預留了最好的檔期。由于影院一般都在周五左右起映強片,然后連續放映到下一個周末完畢。因此實際上每個大片的放映都要占去兩個周末,如此就僅剩下12個周末。而隨著《內地與香港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簡稱CEPA)的簽署,港片進入內地的“三項承諾”開始兌現,香港片大量進入內地,同時近年來市場競爭力逐步上升的合拍片數量也明顯提高,它們占去僅有的12個周末的絕大多數。如此,合拍片同進口影片一起,在檔期的競爭上對國產片形成了強勢擠壓,國產片能在周五起片并在大廳放映的影片就屈指可數了。尤其是在非典過后,國內的電影市場基本被進口大片和合拍片所占據。從2003年6月到2003年11月近半年的時間內,只有三到五部國產電影上映。從2003年11月到2004年1月底,《無間道Ⅲ:終極無間》、《地下鐵》、《安娜與武林》、《魔幻廚房》、《飛鷹》等一路排下來,僅有《手機》擠身其中。
如此不利的檔期競爭,在一定程度上截堵了國產影片與觀眾見面的良機。雖然根據《電影管理條例》第四十四條規定,“放映單位年放映國產電影片的時間不得低于年放映電影片時間總和的三分之二”,并且在2003年10月1日開始實施《關于發行放映國產影片的年度考核辦法》,對國產影片的放映情況進行進一步的規定,但在實際運行當中,國產影片的檔期位置基本上都是非常差的垃圾檔期。2003年國產電影產量總數在140部左右,僅有少數幾部進入黃金檔期,接近100部影片由于沒有機會上映,處于市場零作為狀態。
同時,2003年電影市場突顯了一個矛盾,那就是音像市場對影院市場的巨大擠壓。2002年,《英雄》破天荒地以1786萬的版權費賣給音像制品發行商。自此,電影的版權費日漸提高,音像制品發行商開始大幅度地、低價地向這個市場傾銷。這種傾銷到了無孔不入的地步,跟電影同步,而且是正版的。以北京的華星影城為例:《無間道Ⅲ:終極無間》首日放映的票房高達26萬,但是第四天,電影的DVD面市,當日票房只有5萬。正版音像制品的過早投放,使得剛剛有所好轉的影院市場受到很大的損害。在廣東有一家飛視公司,給廣東境內300家加油站配貨,免費安裝和配貨,賣一張牒提一塊錢,光加油站的鋪貨就三千家。這樣的速度對于電影市場的影響是非常大的。而已經司空見慣的盜版更是讓電影市場雪上加霜。[6]
總體而言,目前的市場環境雖開始好轉,但對于國產片來說,整體環境依然有待于進一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