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經濟三大危機及啟示
李春滿
案例一:安然事件——美國經濟永遠的痛
總部設在德克薩斯州的安然公司曾被《財富》雜志評為美國最有創新精神的公司,安然公司于1985年由兩家天然氣公司合并而成,當時資產總額121億美元。在短短16年里安然公司飛速發展,成為美國乃至世界最大的能源交易商,2000年業務總收入一度高達1000億美元,名列美國第七大公司。2001年10月17日,安然公司公布季度財務報告,其利潤由盈轉虧,隨后美國《華爾街日報》揭露安然公司利用合伙公司隱瞞巨額債務。經查明,安然公司實際負債達400億美元,賬面僅列130億美元。10月22日,美證券交易委員會介入安然事件調查。11月8日,安然公司被迫承認做了假賬,虛報盈利共計6億美元。11月21日,安然與休斯敦迪諾基合并交易失敗。12月2日安然公司因30億美元到期債務無法償還,被迫向紐約破產法院申請破產保護,以資產總額498億美元創下了美國歷史上最大宗的公司破產案記錄。
安然從輝煌走向破產的主要原因有三:其一是違規經營,濫用金融衍生工具進行能源信用交易,這種發展其興也勃,其衰也速。為籌資,安然公司創造了新的金融衍生工具,即具有期貨性質的能源交易合約,包括石油衍生性商品、利率交換契約以及信用狀等。其總額達330億美元。安然公司除了運用這些金融工具進行能源產品的金融化運作以外,還大量運用金融互換協議進行套期保值。金融創新本無可厚非,但必須服務于本業,且套期保值蘊含著極大的金融風險,贏則暴利,虧則巨損。這種潛在的風險變為現實風險是安然破產的直接原因。其二是盲目擴張,舉巨債以求大發展,試圖以盡可能少的資金控制盡可能多的企業,從而產生最大化的財務協同效益。20世紀90年代,安然利用美國放松能源市場管制的機會,進入能源交易市場,并將業務延伸至國外,先后投資75億美元興建印度的達博爾電站項目和英國的埃瑟軍—克斯水處理項目,均慘遭失敗。其三是管理層缺乏誠信,缺乏對企業的忠誠,貪婪、自私,當危機到來時,不顧投資者利益,只圖自救,在得知內部消息以后,紛紛拋售本企業股票,棄船逃生。
安然事件的影響是巨大的:由于安然的破產,美國銀行界的損失在200億美元左右,9家跨國銀行被送上被告席,為安然公司做財務審計和咨詢的安達信公司因協助安然公司做假賬而被起訴。由于安然推行員工持股計劃,安然員工的退休金全部投入本企業股票中,數以千計的雇員養老金損失殆盡。半數國會議員、15位布什政府高官被拉下水,其中包括副總統切尼。安然事件也波及到英國,受沖擊的政治人物中包括了英國首相布萊爾和英國王儲查爾斯。安然事件也不是偶然的,繼安然之后,世界通訊、施樂公司相繼爆出假賬丑聞,美國朝野震動。更為重要的是,安然事件的發生沉重打擊了人們對市場誠信的信心,它表明,根本不存在一個什么“完美的市場”,即使是在一個“完美”的市場經濟國家中。安然事件的誘因是不可控制的金融衍生風險,實質是上市公司的違規經營,基本手法是虛假信息披露,助紂為虐者是中介機構的協同作弊。安然事件的發生暴露了美國經濟在證券市場、關聯交易、信息披露、財務會計制度、公司治理結構等許多制度方面的缺陷,也引起了美國政界、金融界,法律界以及證券監管機構的重視,美國總統布什3月7日提出了一個加強審計監管的10點計劃,根據這個計劃,美國將成立一個聯邦政府的審計監管機構,負責制定審計行業職業行為標準和道德規范,對審計公司進行監督和調查,對違規的會計師進行處罰。美國國會已經成立了一個專門委員會,調查安然公司以及安達信公司及其高管人員的違規經營和證券欺詐行為,司法部已經對安然公司提起訴訟,罪名是違反美國1934年《證券交易法》和美國證監會有關規則,虛報業績、提供虛假財務報表、關聯交易披露不實等,估計法律責任將達40億美元。與此同時,安達信公司也以阻礙政府調查安然案被正式起訴。美國普遍服務部門3月14日宣布,禁止所有與安然公司和安達信公司有關的新商業交易。鑒于安達信公司與安然公司協同作弊的事實,美國證監會已做出決定:(1)對涉嫌不正當審計行為的企業加緊清理賬目,以盡快打消投資者的疑慮。(2)嚴格分離審計業務和盈利性財務咨詢業務,以免發生審計的不公正行為。(3)提高企業財務透明度,投資銀行在投資報告中必須向投資者公布相關企業與該投資銀行的關系。(4)要求公司高管人員在出于個人利益買賣股票時要及時公示公眾。從目前情況看,美國由于安然事件的發生,正在啟動包括企業透明度、財務審計制度、政治捐款體制、企業高管人員的職業道德責任等多個領域的改革,新的游戲規則正在迅速到位,但能否贏得投資者的信任和信心,尚待時日。安然事件發生后,美國的民間與官方對此做出的反應是強烈的。這對我們如何建立一個及時、有效、全面、公平的社會監管體制很有啟示意義。
啟示之一:美國經濟體制已是比較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法律法規完善、監督管理嚴謹、公司治理結構規范,但仍不能避免安然事件的發生,說明市場機制并非萬能。經濟的穩定發展不是市場的自發行為,而是在社會理性操控下的自為過程。市場的發育必須輔之以社會管制,包括政府機構的監管。所以,改革的目標不是如何去構造一個完美無缺的市場經濟體制,而是應當構造一個社會理性有效管制的市場經濟體制,這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
啟示之二:游戲規則是嚴肅的,違反了就必須受到懲罰。在安然事件中,我們看到了管制當局的及時反應,在懲治措施上嚴厲果斷,毫不留情。當然,這里也有公眾媒體的介入、政治權術的陰影,但畢竟顯示了法制的強硬。法平如水,法性如火,其無情也應如水火。這個道理美國人比我們認識的要深刻。
案例二:加州能源危機——不是引入競爭的錯
加利福尼亞州號稱“黃金之州”,是美國的第三大州,加州經濟的發展對美國經濟的貢獻度達17%,按其經濟實力,加州可在世界上排名第七。然而就是在這里,爆發了歷史上最嚴重的能源危機。1999年下半年至2000年,加州電力批發市場價格已經上漲了500%,零售電價上漲了二倍。由于批發價大大高于零售價,電力公司的電力交易每小時約損失40萬美元。到2000年下半年,加州兩個大型電力公司由于價格倒掛,累計無法償付的成本高達120億美元,已經瀕臨破產。嚴重的能源緊缺導致州政府多次宣布全州范圍內的緊急狀態,由于擔心冬季斷電,聯邦能源部長于2000年12月13日動用了特別權力命令電廠繼續向加州電力市場售電。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了加州如此嚴重的能源危機?
加州能源危機肇始于1996年9月啟動的加州電力改革。加州是個電力供應緊缺的地區,每年需進口5000兆瓦的電力,約占加州供電能力的10%。由于電力供不應求,加州零售電價比美國其他州高出1/3。電力改革的初衷就是要引入競爭機制,把用戶承擔的電力成本降下來。改革之前,加州電力市場是由三家私營電力公司(I0US)和兩家市政專營機構組成的垂直一體化縱向分割的市場。這些公司或機構的服務區域都沒有交叉,各自獨立地對發電、輸電及配電系統進行管理和運作。因此除了新的工業用戶,沒有業務上的真正競爭。考慮到以上因素,加州議會于1996年9月通過了改組加州電力企業的1890號議會法令。主要措施是:(1)成立加州的獨立電力操控系統(CAISO),負責運行全州范圍內的電力輸送系統,任何滿足可靠性標準的供電商都有權接入該電力系統。(2)強令三家私營電力公司剝離其發電能力,至少40%的總裝機容量的所有權被轉移給獨立的電力生產商。(3)設立新的電力交易所,要求各獨立電力公司的批發電量在這個交易所中競價銷售。(4)零售電價固定在1996年水平上,執行4年,這4年的過渡期用于三家私營電力公司收回因競價銷售而形成的沉淀成本。
應當說,改革設想的初衷是好的,試圖通過競價上網降低電力批發價,從而帶動零售價格下降,有其邏輯上的合理性。但方案的設計者忽視了一個重要的前提,即價格的升降,最終是要由供求關系來決定的。加州是美國經濟發展最迅速的地區,聞名于世的硅谷就坐落在加州。新經濟的發展對電力提出了旺盛的需求,加州已經成為電力的重要的負荷中心。而加州由于環保等因素,多年未建新的電廠,供求關系本來就很緊張。當加州電力供不應求,存在著500兆瓦電量缺口的時候,通過競價上網壓低發電公司的利潤,只能阻礙新的電廠進入,從而抑制供給,而鎖定零售電價又使得電力用戶沒有必要來減少電力消費,從而使電力緊缺的局面進一步惡化。更為拙劣的設計是批發電量的交易方式,按照電力交易所的運作程序,在競價拍賣時,允許競標者提交分小時的不同的供電數量和價格,由于對電力需求的預測通常總是偏低,發電公司發現在交易的最后一小時的成交價總會比平常時段高許多,因而便有相當一部分電力交易在最后一小時里完成,而供電公司則不得不按最高價購電。這就造成了批發電價企高不下的局面。這一切由于加州106年罕見的酷夏、太平洋西北部20年不遇的干旱以及全國天然氣價格的高昂而加劇,最終導致了加州電力市場的崩潰。
加州能源危機爆發之際,正是我國電力體制改革啟動之時,對加州能源危機的分析和認識也不可避免地影響到我國電力體制改革的方向和進程。現在,我國電力體制改革已經正式啟動,加州能源危機及危機的處理應當有所借鑒。
啟示之一:電力是一種特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