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美國經濟為何衰而不敗
候若石
摘要:盡管身負巨額國債,美國經濟仍然處于衰而不敗的狀態。新興市場國家、石油輸出國,特別是中國購買美國國債,彌補了美國的貿易逆差和財政赤字,是美國經濟衰而不敗的原因之一。這個行為有利于美國緩解美國宏觀經濟不平衡,有利于穩定世界經濟。但是,對中國而言,救助美國有三個弊端:不利于鼓勵居民消費、不利于技術創新、也不利于國際經濟金融體系改革。中國對世界經濟,包括美國經濟的貢獻不僅在于經濟增長,更在于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關鍵詞:美國經濟;中國經濟;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美國政府和國會的國債鬧劇落幕之后,標準普爾公司立刻下調美國主權信用評級,惹來全球金融市場劇烈動蕩。面對這個現象,人們議論紛紛,主調是美國經濟已經衰敗,美元可能崩潰。奧巴馬出面講話,堅稱美國主權信用仍然是AAA級。一場金融恐慌可能過去,但人們對美國的世界經濟地位的質疑依然揮之不去。重重疑云背后,我們看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后,世界經濟復蘇和發展以美國經濟霸主地位的確立和美國經濟模式在世界許多國家的普及中開局,世界經濟在波動中持續增長,這個格局保持至今。盡管美國經濟不斷衰落,但美國經濟模式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和作用未變,它的世界經濟霸主地位得以保持,美元仍然是最主要的國際儲備貨幣,可以說美國經濟保持了衰而不敗的狀態。 一、美國經濟的衰落之路 20世紀初期,美國趕超英國,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強國,是奉行規模經濟的結果,其特征是以大批量生產為基礎的GDP增長。具有代表性的例證是,美國率先使用生產流水線,大批量生產普及型汽車,英國一直在小批量地生產豪華汽車。然而,美國模式的發展軌跡應了中國一句老話:“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規模經濟必須由大規模投資來支撐,大規模生產必須有大規模消費相呼應。與消費相適應,出現了大型零售機構,如百貨公司和連鎖式超級市場。 20世紀30年代,由于需求不足,供給過剩,發生了美國歷史上最慘重的經濟衰退。于是,當時的美國總統羅斯福以擴大財政開支刺激需求,促進消費和投資,美國經濟得以復蘇,但擴大了美國模式的高消費和高投資的固有邏輯——過高的資源消耗和偏低的儲蓄率。20世紀70年代,發生了震撼世界經濟的兩大事件:一是石油價格暴漲,引發了世界經濟大衰退;二是美元與黃金脫鉤,原因是美國出現了巨額貿易赤字和財政赤字。這兩大事件凸顯了規模經濟模式固有邏輯的弊病,美國經濟從此走向下坡路。 面對石油價格暴漲,美國采取了兩大措施:使用節約能源的新技術;發展服務業,抑制能源消耗較高的制造業;比較成功地減少了能源消耗。因此,近年來,國際石油價格一路飆升,美國卻能處驚不變。 面對巨額貿易赤字和財政赤字,美國經濟一直在動蕩中前行。20世紀80年代,美國經歷了嚴重經濟衰退之后,制造業出現衰落局面。同時,美國制造業公司把生產轉移到海外。制造業失去了在經濟增長中的主導地位。為此,美國政府一直為尋找新的經濟發展方向煞費苦心。克林頓政府想把互聯網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結果吹出一個網絡泡沫。大量資金投向互聯網,沒有收益。2000年,美國股票暴跌,經濟陷入衰退。克林頓失算了。小布什上臺后,面對同樣的困惑:美國經濟靠什么增長?制造業靠不住,互聯網也靠不住。于是,發展房地產。2007年,爆發了由房地產泡沫導致的次貸危機,引發全面金融危機,經濟衰退再一次降臨。 奧巴馬接了小布什的爛攤子走馬上任。除了為搶救金融業花了大把銀子,他還有什么“錦囊妙計”?上臺伊始,奧巴馬提出發展互聯網。此時的互聯網已經不是彼時的互聯網,而是進化到物聯網階段。物聯網可以把物質實體連接在一起,制成品自然在連接之列。那么,制造業的振興可以借物聯網的一臂之力。他提出了投資基礎設施的政策。建設基礎設施需要鋼鐵,需要水泥。這明明是在為制造業創造市場需求。他還有一個鼓勵企業設備投資的減稅計劃,為制造業提供優厚政策待遇的意圖已經十分明顯。同時,美國政府開始實施醫療保健改革計劃。財政赤字不減反增。奧巴馬只能沿襲前幾屆政府的宏觀經濟擴張政策。美國經濟的困局表明,規模經濟模式不能再繼續下去了。 二、美國經濟的不敗之謎 20世紀80年代,日本經濟曾經出現趕超美國的苗頭,美國最終沒有敗下陣來,日本經濟則一蹶不振。歐盟期望以經濟一體化趕超美國,但至今沒有成功。美國仍然雄踞世界經濟霸主地位。面對美國經濟的衰落趨勢,經濟形態轉型勢在必行:拋棄規模經濟模式,從物質經濟形態轉向知識經濟形態。經濟形態轉型要經歷一個長期過程,規模經濟模式的弊端不可能在短期克服,轉型能否成功取決于兩個因素:一是是否具有緩解規模經濟弊端的措施;二是是否具有轉型的微觀經濟基礎。 第一,美國模式引導世界經濟發展,其結果是一些國家用主權基金彌補了規模經濟導致的宏觀經濟失衡。 美國的世界經濟霸主地位不僅在于它的經濟總量居世界第一,更在于美國的規模經濟模式被世界各國效仿,在世界各國普及。美國要求世界各國實行開放經濟,其真實目的是借此推銷美國模式。它主導的布雷頓森林體系有兩大支柱:以美元為主的國際貨幣制度和以自由開放原則為主的世界貿易制度。借助這兩個制度,美國成功推銷了規模經濟模式。西歐經濟的戰后恢復,日本經濟的高速增長,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新興市場國家的經濟發展,無一不是美國推銷規模經濟模式的結果。中國的高速經濟增長目標來自于鄧小平對小康社會的目標設計,即以人均GDP作為經濟發展的衡量指標。從20世紀90年代起,中國掀起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建設高潮,發展規模經濟,實現以大批量生產為基礎的GDP增長。中國模仿的也是美國模式。 在美國模式主導下,世界各國卷入規模經濟,并實行了開放經濟政策,推動了世界貿易高速增長和國際金融的高速擴張,形成了全球規模經濟模式。這個模式挽救了美國經濟的頹勢。世界貿易和國際金融的發展,美元仍然是貿易結算和資本流動的主要手段,從而保持了美元的國際儲備貨幣的主導地位。各國的開放經濟為美國利用各國資金提供了制度保障。一些國家,特別是新興市場國家和石油輸出國的資金流入,彌補了美國的財政赤字和國際收支逆差的資金缺口,中國大量購買美國國債就起了這樣的作用。 如果說世界經濟被美元控制,那么事實上是被遍布世界的美國模式綁架。1997年發生的東亞金融危機是發生危機的國家實行美國模式的結果,2008年美國爆發的金融危機之后,歐洲國家同樣發生了債務危機,影響波及新興市場國家,包括中國,是美國模式興風作浪的又一例證。 第二,美國技術引領世界經濟創新,奠定了經濟形態轉型的微觀基礎。 不少人認為,美國是靠鑄幣稅,即大量印制美元剝削其他國家,綁架世界經濟。這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美國的強大經濟實力表明它有真功夫,即引領世界的技術創新能力,因而保住了美元的國家儲備貨幣霸主的地位。 一般來說,技術創新包括產品技術、生產技術和生產組織技術三大創新。20世紀初,美國的首次技術創新以汽車工業開路。作為產品技術,汽車是從歐洲引進的。美國的創新表現在生產技術和生產組織技術。前者的代表是生產流水線技術,后者的代表是垂直一體化的現代企業制度。20世紀80年代,第二次創新以電腦工業開路。電腦是美國人創造的產品技術,生產技術創新表現在半導體技術和軟件技術,生產組織技術表現在垂直一體化企業的分解。由于沿用電腦工業的模塊化技術,大型企業的設計、制造、銷售和售后服務被分解到不同生產單位。強大的技術創新能力確保了美國經濟的國際競爭力,特別是服務業的競爭力。運用信息技術手段,美國的金融業創新持續不斷。無論是信息產業,還是服務業,特別是金融業,美國的產品技術、生產技術和生產組織技術在世界的普及程度越來越高,美國模式在世界各國得以延續,加強了美國在世界經濟的霸主地位。蘋果公司代替石油公司,成為世界上股票市值最大的企業,體現了美國制造業的競爭力。麥當勞遍及世界,不僅體現了美國服務業的競爭力,也為美國在金融領域稱霸找到借口,例如巨無霸匯率。從1986年開始,英國經濟學家雜志編制巨無霸匯率,助長了購買力平價的地位,成為衡量各國匯率水平的一個不成文的標準。美國國會竟然以此作為壓人民幣升值的依據。它從反面說明,美元的國家儲備貨幣地位并非空穴來風,其基礎是靠技術創新維持的美國模式。 過剩,發生了美國歷史上最慘重的經濟衰退。于是,當時的美國總統羅斯福以擴大財政開支刺激需求,促進消費和投資,美國經濟得以復蘇,但擴大了美國模式的高消費和高投資的固有邏輯——過高的資源消耗和偏低的儲蓄率。20世紀70年代,發生了震撼世界經濟的兩大事件:一是石油價格暴漲,引發了世界經濟大衰退;二是美元與黃金脫鉤,原因是美國出現了巨額貿易赤字和財政赤字。這兩大事件凸顯了規模經濟模式固有邏輯的弊病,美國經濟從此走向下坡路。 面對石油價格暴漲,美國采取了兩大措施:使用節約能源的新技術;發展服務業,抑制能源消耗較高的制造業;比較成功地減少了能源消耗。因此,近年來,國際石油價格一路飆升,美國卻能處驚不變。 面對巨額貿易赤字和財政赤字,美國經濟一直在動蕩中前行。20世紀80年代,美國經歷了嚴重經濟衰退之后,制造業出現衰落局面。同時,美國制造業公司把生產轉移到海外。制造業失去了在經濟增長中的主導地位。為此,美國政府一直為尋找新的經濟發展方向煞費苦心。克林頓政府想把互聯網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結果吹出一個網絡泡沫。大量資金投向互聯網,沒有收益。2000年,美國股票暴跌,經濟陷入衰退。克林頓失算了。小布什上臺后,面對同樣的困惑:美國經濟靠什么增長?制造業靠不住,互聯網也靠不住。于是,發展房地產。2007年,爆發了由房地產泡沫導致的次貸危機,引發全面金融危機,經濟衰退再一次降臨。 奧巴馬接了小布什的爛攤子走馬上任。除了為搶救金融業花了大把銀子,他還有什么“錦囊妙計”?上臺伊始,奧巴馬提出發展互聯網。此時的互聯網已經不是彼時的互聯網,而是進化到物聯網階段。物聯網可以把物質實體連接在一起,制成品自然在連接之列。那么,制造業的振興可以借物聯網的一臂之力。他提出了投資基礎設施的政策。建設基礎設施需要鋼鐵,需要水泥。這明明是在為制造業創造市場需求。他還有一個鼓勵企業設備投資的減稅計劃,為制造業提供優厚政策待遇的意圖已經十分明顯。同時,美國政府開始實施醫療保健改革計劃。財政赤字不減反增。奧巴馬只能沿襲前幾屆政府的宏觀經濟擴張政策。美國經濟的困局表明,規模經濟模式不能再繼續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