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化、資本外逃與俄羅斯的產出下降
謝作詩
內容提要:資本流出不僅僅是使得資本密集型產品和勞動密集型產品的產出都減少,更重要的是,它使得資本密集型產品產出之減少程度超過勞動密集型產品產出之減少程度。資本流出降低了均衡狀態下資本密集型產業的比重,加劇了轉軌國家轉軌初期產業結構之存量調整。轉軌國家轉軌初期之產業結構調整不是別的結構調整,而是降低經濟中重工業的比重。重工業資本密集度高,資產專用性強,存量調整將造成高額的沉淀成本,這又會進一步地惡化經濟績效。
關鍵詞:資本流出 結構調整 經濟績效 1. 俄羅斯經濟績效及其解釋 俄羅斯是實行激進式過渡的典型國家。自1992年實行激進的經濟改革以來,除1997年經濟略有回升,1999、2000年經濟較有起色以外,經濟一直大幅度下滑,呈現為負的增長率,并常與惡性通貨膨脹相伴。1997年與改革前的1991年相比,國內生產總值下降了50%,下降幅度大大超過蘇聯衛國戰爭時期的25%、美國1929—1933年大危機時期的30%,整個國民經濟倒退了將近20年。 俄羅斯轉軌時期的宏觀經濟指標(%) 92 93 949596979899 2000GDP增長率 -14.5-8.7-12.6 -4.0 -4.9 0.4 -5.53.47.0通貨膨脹率 2508.8 840.1 204.7 131 21.8 14.7 84.4 36.5 11.4 資料來源:馮舜華等(2001)。 為什么俄羅斯經濟績效如此差呢?經濟學界從初始條件、過渡方式、政治約束等方面展開了廣泛而深入的討論(Sachs and Woo, 1994a, b; Blanchard and Kremer, 1997; 林毅夫等, 1994; 張軍, 1997; 謝作詩, 2002; Johnson et al., 1999; Frye and Shleifer, 1997; Pissarides et al., 1996)。本文嘗試從資本流出的角度來解釋俄羅斯的經濟績效。應該說,從資本流動的角度來解釋轉軌國家的經濟績效,人們已經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既有的分析沒能指出資本流動對于轉軌國家經濟績效意義特別在什么地方。在他們那里,資本流動對于轉軌經濟和資本流動對于普通經濟沒什么兩樣(克魯格曼、奧伯斯法爾德, 1998; Zhang, 2001)。本文著重分析資本流動對于轉軌國家經濟績效的特殊意義,從中給出俄羅斯經濟績效之所以差一個解釋。 2. 經濟轉軌與結構調整 還從傳統計劃經濟體制的形成談起。傳統計劃經濟體制內生于重工業優先發展戰略。重工業與當時經濟的資源稟賦不協調,靠市場機制是無法實現重工業優先發展戰略的 。解決這一矛盾的辦法,就是做出適當的安排,人為地壓低重工業發展的成本,降低重工業資本形成的門檻。于是,一套以全面扭曲產品和要素價格為內容的宏觀政策就形成了;進一步,如何保證被壓低了價格的要素和產品的流向、以及經濟中剩余的積累有利于重工業的優先發展呢?應運而生的制度安排就是對經濟資源實行集中的計劃配置和管理,并剝奪微觀主體的經營自主權。這就形成了三位一體的傳統計劃經濟體制(林毅夫等, 1994, P.18-54)。 根據林毅夫等人的分析邏輯,轉軌國家處比較劣勢的重工業一定過度發展了,因為不然的話,就不會有傳統計劃經濟體制的了 。即使以封閉的市場經濟來看,也是過度發展了;進一步,在開放的市場經濟中,比較劣勢產業根本就不會有競爭力(謝作詩、崔萬田,2002)。這就是說,市場化改革將引發結構調整。市場化改革將使經濟中重工業的比重下降。 3. 資本流動、結構調整與經濟績效 然而,轉軌引發的結構調整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結構調整,而是降低經濟中重工業的比重。重工業資本密集度高,資產專用性強,轉產將造成高額的沉淀成本。高額的沉淀成本必然惡化經濟績效。 可不可以避免這樣的處境呢?如果市場化的同時維持一定程度的貿易保護,并且重工業也不是極度地過度發展了,又沒有達到充分就業,那么是可以避免的,就是通過增量的方式進行調整。維持存量資源不變,而將新增資源配置到傳統經濟體制下受壓抑的部門,從而實現結構的調整(謝作詩,2002)。中國的案例也支持了這一點(張軍,1997)。 這種處境還可以通過資本流入來得到避免。這是因為:資本流入將使資本的價格下降。假設其它因素不變,那么資本價格下降不僅使資本密集型產品的生產成本下降,也使勞動密集型產品的生產成本下降,特別地,資本密集型產品生產成本下降幅度將超過勞動密集型產品生產成本下降幅度。如果其它因素不變,那么資本流入不僅使資本密集型產品的產出增加,也使勞動密集型產品的產出增加,特別地,資本密集型產品產出之增加程度將超過勞動密集型產品產出之增加程度。資本流入不僅僅是使得轉軌國家產出增長,更重要的是,它提高了均衡狀態下資本密集型產業的比重,可以避免轉軌國家轉軌初期產業結構之存量調整。 當然,資本流出的意義正好相反。資本流出不僅使資本密集型產品的產出減少,也使勞動密集型產品的產出減少,特別地,資本密集型產品產出之減少幅度將超過勞動密集型產品產出之減少幅度。資本流出不僅僅是使得轉軌國家產出減少,更重要的是,它降低了均衡狀態下資本密集型產業的比重,會加劇轉軌國家轉軌初期產業結構之存量調整。 值得注意的是,上面的分析暗含了初始產出處于均衡水平的假定。考慮到轉軌初始點上產業結構扭曲——勞動密集型產品產量低于均衡水平,資本密集型產品產量高于均衡水平——的事實,即使資本流入國內,資本密集型產品的真實產量也未必增加。反過來,即使資本流出國內,勞動密集型產品的真實產量也未必減少。所以,實踐中我們觀察到大量外資流入了轉軌國家的勞動密集型產業 。外資流入勞動密集型產業雖然直接地避免了轉軌初期的產業結構調整,但這還不是問題的全部,更重要的是,外資流入提高了均衡狀態下資本密集型產業的比重,這又起到了避免轉軌初期之產業結構調整的作用。反過來,資本雖然不一定都是從資本密集型產業流出去的,但是資本流出畢竟降低了均衡狀態下資本密集型產業的比重,這起到了加劇轉軌初期之產業結構調整的作用 。 這一切意味著什么呢?那些具備增量調整條件,能夠吸引大量外國資本的轉軌國家,經濟績效天然地要好一些;那些不具備增量調整條件,又不能夠吸引大量外國資本,甚至還發生資本外流的轉軌國家,經濟績效天然地要差一些。對于轉軌經濟來說,資本流動的意義決不僅僅體現在直接的增長效應上,還體現在資本流動的結構效應以及與此相聯的間接增長效應上。 4. 美元化、資本外逃與俄羅斯的產出下降 俄羅斯發生大規模資本外流了嗎? 從表面上看,俄羅斯并沒有發生大規模的資本外流。相反,1992—1994三年中,俄羅斯的外債增加了260多億美元,并且俄羅斯還吸引了20多億美元的外國直接投資。 然而,如果將這些外債數字與經常項目數字做一比較,令人疑惑的不一致便產生了。經常項目與資本項目的余額之和應該為零。一個有資本項目盈余的國家應該有一個同樣大小的經常項目赤字,反之反是。但是在俄羅斯,資本流入比經常項目赤字要大得多。1992—1994三年中,俄羅斯只有很小的24億美元的經常項目赤字,僅吸引的20多億美元的外國直接投資就能抵消經常項目赤字,更不要說那增加的264億美元外債了。 表1 俄羅斯國家外債 單位:億美元 1991 1992 1993 1994 670 777 837 934 資料來源: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World Economic Outlook, May 1995. 表2俄羅斯經常項目收支 單位:億美元 19921993 1994 -42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