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金融危機以來我國固定資產投資形勢與政策
彭夢春
(二)當前投資存在諸多突出問題 1.過度投資是當前投資活動中的首要問題。從增速看,若考慮物價因素,當前的實際投資增長率已經超過1993年的水平。1993年投資的名義增長率是50.6%,但是,由于當時物價上漲幅度很高,同期固定資產投資價格漲幅達到26.6%,因此若扣除當年固定資產投資價格因素的影響,則實際增長率只有24%。而2009年投資名義增長率雖只有30.1%,但由于物價水平較低,09年全年固定資產投資價格下降2.4%,因此,2009年投資實際增長率為32.5%,高于1993年投資的實際增長水平。另外,從各地爭相上馬的各類項目來看,過度投資問題就更為明顯。在這一輪投資熱潮中,各地仍熱衷于鋪新攤子、上大項目,這一點與過去相比沒有根本的改善,甚至還有所惡化。財經評論家葉檀指出,當前各地都在搞投資大躍進,特別是湖北省計劃五年內新增固定資產投資12萬億,平均每年新增2萬多億,幾乎占到全國財政總收入的1/3。再次,過度投資已經導致部分行業較為嚴重的產能過剩問題。當前,不僅以鋼鐵、多晶硅、氧化鋁等為代表的中上游制造業產能過剩現象明顯,以部分機械制造行業為代表的中、下游制造業也出現了產能過剩;更值得關注的是,以高速公路、高速鐵路為代表的基礎設施行業也開始出現了類似于產能過剩的問題;此外,太陽能、風能等新興產業重復建設,無序上馬問題也不容樂觀。因而,國務院最近不得不以最堅定的決心“鐵腕”淘汰落后產能。
2.投資結構不合理、投資效益低下是當前投資活動中的根本問題。首先,投資主體結構不合理。危機后的一段時期,國有及國有控股性質的投資占城鎮固定資產投資比例達到42.5%,這一比重高于過去幾年同期數據。當前盡管民間投資有所回暖,但以政府為主導的投資格局仍沒有改變,“國進民退”現象仍然嚴重。以民營資本投資最為活躍的浙江省為例,一季度,浙江國有控股投資同比增長31.6%,而民間投資僅增長10.4%。由于國企在4萬億政府投資、銀行信貸和產業振興規劃中的機會優勢,加上地方政府對央企、國企的青睞,以及各種政府融資平臺對民營經濟產生“擠出效應”,當前,在諸如房地產等領域出現了“央企淘汰國企、國企淘汰民企、大企業淘汰小企業”的“國進民退”現象。其次,投資分布結構不合理,資金更多地投向泡沫化嚴重的房地產領域(見表1)。2009年,房地產開發投資高到43065億元(還不包括違規、變相進入房地產行業的資金),占當年城鎮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22.2%,遠高于第一產業的投資額,幾乎接近第二產業中制造業的投資比重。今年1-9月份,房地產投資增速更是達到33.8%,創下自2004年4月以來的新紀錄。葉檀研究指出,國有企業在當前都競相涌入房地產領域,據她測算,127家央企中有94家涉足地產,比重高達74%。而在工業投資中,代表高能耗工業的冶金、有色等工業投資高速增長,高新技術行業的投資增速則處于下降趨勢。第三,投資效益低下。盡管投資規模很大、投資增速很快,但是投資并沒有形成有效的供給與生產能力,除了產能過剩造成資源浪費以外,以基礎設施建設為例,一些地方高速公路、城市軌道等交通項目使用率低下、運營持續虧損,投資回報率遠低于預期。 3.當前投資還潛藏著巨大的金融風險。目前各地政府的投資資金主要依靠各類融資平臺,宏觀組首席研究員李牧群對地方政府融資平臺進行了研究,他指出,由于信息高度不透明、債務管理制度缺失、負債率過高等問題,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爆炸式的發展為中國經濟,尤其是金融領域的健康發展埋下了隱患。據他統計,09年地方融資平臺數量上達到8000多家,在全年9.5萬億新增貸款中,投向地方融資平臺的貸款就占到40%,總量近3.8萬億元。實際上,當前大多數地方的融資規模已經完全脫離了財政的實際承受能力,隨時可能出現資金鏈斷裂的問題,而一旦地方政府的財力或還款意愿不足,貸款資金往往不能按期歸還,甚至久拖不還,造成銀行機構的巨大風險。 4.過快投資加大了通貨膨脹的壓力。隨著投資需求的不斷擴大,原材料、燃料以及動力購進價格指數,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從09年11月份開始大幅飆升,今年4月份,兩大價格指數同期分別上漲12.0%、6.8%。盡管當前市場的供大于求狀況沒有發生根本性的改變,還沒有發生嚴重的通貨膨脹,但生產資料價格的上漲必然會引起居民消費價格的上漲。歷史經驗證明,投資的快速增長首先拉動投資品價格的上升,并經過一年左右的時滯,帶動居民消費價格的上漲。從目前物價走勢來看,管理好通脹預期將會非常困難,全年3%的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目標難度很大。 三、保持投資平穩較快增長的政策建議 基于以上分析,筆者認為,如果內外環境和經濟政策不發生重大變化,估計2010年固定資產投資仍將保持快速增長的態勢,但增長幅度將低于2009年。為保持和促進投資活動的健康發展,宏觀調控各項措施既要堅持連續性,保持投資的穩定增長,又要防止投資的進一步升溫而導致過熱,切實把重點放在改善投資結構和提高投資效益上。 1.必須繼續保持投資的平穩較快增長。從總體上看,我國經濟正處在工業化的中期階段,即正處于由重化工業向高附加值加工業轉化的階段,也處于要素驅動向投資驅動過渡的階段。在這一階段,企業需要大量的投資建設現代化的、技術領先的生產設施,以盡快提高我國對先進技術的吸收和創新能力。并且,由于經濟發展的高度不均衡,我國一些地區還處于工業化的初級階段,也需要加大投資,提高工業化水平。另外,宏觀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目標需要保持投資的平穩較快增長。要穩定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良好局面,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總體目標,不保持一個相對較高的經濟增速是不行的。但是正如前文所分析的,出口復蘇將面臨波折,而消費需求又不可能在短期內大幅提升,因而,現階段繼續保持投資的平穩較快增長,對于穩定經濟增長、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都是十分必要的。 2.投資政策的重點要從總量調控向結構調整轉變。當前,經濟回升向好的勢頭得到鞏固,總量問題和短期困難基本解決,投資政策應從總量調控逐步向結構調整轉變,要更加側重投資結構優化、投資體制改革、投資環境優化、投資活力的激發等,充分釋放中長期我國投資的巨大潛力,逐步解決經濟發展方式不合理、產業結構層次低的問題。要加快投資體制改革步伐,明確投資重點,加大對國民經濟薄弱環節與領域、戰略性新型產業、清潔能源、低碳技術、現代服務業、以及中小企業的投資支持力度。要合理劃分各類投資主體的投資方向,減少投資的盲目性和趨同性,解決當前投資領域的資源浪費與產能過剩問題,實現投資活動的有序進行。加大投資領域的開放力度,積極擴大民間投資,國有投資主要投向基礎設施、公用設施和高新技術領域,把競爭性領域投資更多地讓給民間投資主體,對民營資本參與基礎設施、公用事業、社會事業等領域的重要項目采取適當的貸款貼息、直接補貼等鼓勵措施。同時,要嚴格限制高耗能、高污染、資源性行業的投資規模,并“鐵腕”淘汰落后產能與過剩產能。 3.根據宏觀經濟形勢的變化,對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進行微調。金融危機以后投資的快速增長是在財政和貨幣雙擴張政策基礎上形成的,尤其與兩年內巨額的新增貸款有直接關系。針對當前投資形勢,如果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上加以限制,可能會進一步加劇上述投資活動中的突出問題,造成投資過熱與通貨膨脹。同樣,如果像一些學者所提倡的,對新增投資項目采取“一刀切”,則可能出現大量的“半拉子”工程,造成投資增長速度的迅速下降,導致經濟蕭條,使經濟回升向好的局面付諸東流。因此,要注重財政與貨幣政策的互相配合,既保持投資的適度穩定增長,又要防止投資過熱。當前,貨幣政策已經恢復為穩健的貨幣政策,今后,貨幣政策要逐步過渡到中性偏緊的政策,控制好銀行信貸投放規模和速度,嚴格限制對過剩行業的投資貸款,以防止目前日益高漲的通貨膨脹預期背。特別是對當前泡沫化比較嚴重的房地產市場,要切實加強調控,防止社會資金過多涌入形成更大泡沫。 4.加強投資資金的監管,防止投資風險。當前投資的主要風險在于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國內許多學者都指出,當前地方政府的負債率普遍很高,許多地方政府的財政已經嚴重的入不敷出,當前融資平臺的大量貸款面臨著很大的風險。因此,國家應加強對地方融資平臺的監管和規范,金融監管部門應把包括資本金充足率、抵押擔保是否規范、資金流向和使用效率、還款來源、財政風險程度等在內的政府融資平臺信息納入監管范圍。同時,對投資資金的使用也要加強監督,防止項目資金違規進入樓市、股市,造成更大的投資風險。 四、結論 通過以上分析,本文認為,金融危機時期以及后危機時代相當長一段時間,投資都將是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當前,正如溫總理多次指出的現階段我國宏觀調控面臨的兩難問題不斷增多。為了鞏固經濟回升向好的勢頭,保持投資的平穩較快增長仍是十分必要的。然而,當下各地爭相上馬的各類項目確有過度之嫌,不顧實際地加大投資勢必扭曲本來就不合理的國民經濟結構,使結構調整與發展方式轉變的難度進一步加大,并在短期內造成產能過剩與通貨膨脹。因而,當前政策要注重投資結構的優化,重點加大對國民經濟薄弱環節、戰略性新型產業、節能減排以及民生等領域的投資,嚴格限制過剩行業的投資。同時,要加強對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融資風險,以及房地產市場泡沫風險的監控與管理。 參考文獻 汲鳳翔.當前固定資產投資形勢分析和判斷[J].經濟要參,2004(6). 陳佳貴.當前我國固定資產投資存在的幾個問題[OL].北京社科門戶網站. 葉檀.湖北投資大躍進是不是燒糊涂了[N].南方都市報,2010-3-27. 葉檀.再談4萬億沒有一分錢進入樓市的荒謬之處[N].每日經濟新聞,2010-3-18. [5李牧群.地方政府融資如埋“地雷”[N].中國三星經濟研究院,www.serichina.org. 徐策.投資政策應由重“調控”逐步過渡到重“管理”[J].中國宏觀經濟信息,2010(9). 國家經濟預測部.地方投融資體系醞釀改革[J].中國宏觀經濟信息,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