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農業科研單位實施人才戰略的思考
董曉燕
摘要介紹了遼寧省果樹科學研究所在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方面的做法及成效,指出其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對策,以期為農業科研單位實施人才戰略提供參考。 關鍵詞農業科研單位;人才戰略;做法;存在問題;對策 遼寧省果樹科學研究所是以應用研究和開發研究為主的果樹專業機構。“十五”以來,根據科技和產業發展要求,進行了學科結構調整,基本確定了以下主要研究領域和方向。一是果樹資源與育種,其學科的研究方向為蘋果、李、杏、樹莓、藍莓等果樹資源與育種研究;二是果樹栽培,其學科研究方向為蘋果、梨、葡萄、李、杏、樹莓、藍莓、棗、榛子、板栗等果樹栽培、設施栽培(李、杏、葡萄、桃、甜櫻桃)、果樹植保、果樹土肥;三是果品加工與貯藏,其學科研究方向為果品加工、果品貯藏;四是觀賞園藝,其學科研究方向為觀賞果樹及林木資源利用研究;五是干堅果研究,其學科研究方向為棗、榛子、板栗等新品種引進、篩選及配套栽培技術;六是設施蔬菜研究,其學科研究方向為國外優良蔬菜新品種引進及配套栽培技術。在上述研究領域中,果樹資源與育種、果樹栽培、果品加工與貯藏為重點學科。 1遼寧省果樹科學研究所在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方面的做法及成效 一是制定人才發展規劃。在全所人才資源現狀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結合所學科結構調整和產業發展需要,制定了《遼寧省果樹所“十五”期間人才發展規劃》《遼寧省果樹所“十一五”期間人才發展規劃》,科學合理地制定培養計劃,確定培養目標,根據遼寧省果樹科研所科研、開發、管理工作發展需要,有針對性地分學科、分層次進行不同形式人才培養,既要突出科研人才,又要重視經營開發人才和行政管理人才,既要開發現有人才,也要培養后備人才。二是將人才培養與所重點學科的建設結合起來,培養碩士以上研究生人選,必須是重點課題或重點研究領導的優秀青年,引導人才的走向。三是選派一些政治素質好、有事業心、專業拔尖的優秀青年科研人才到國外進修,或到高等院校攻讀學位,“九五”以來,已選送6名同志以訪問學者身份到國外進修,6名攻讀博士學位,已有2名畢業,碩士研究生畢業10名,在讀10名,學費等相關費用由所、課題、個人按比例承擔,先以個人借款形式支付,畢業后按規定報銷,簽定協議并由經濟擔保人擔保。四是設立“青年科技基金”鼓勵青年科技人員申請所自選項目,經過個人申請,所學術委員會對論證報告把關,由35歲以下優秀青年主持,給科技人員提供脫穎而出的條件和環境,課題人員組合上,明確規定在科研項目執行中要有青年科技人員擔任課題主持人,副主持必須是青年科技人員。五是注重學歷層次,把好進人關。為全面提升專業技術人員的文化層次,建立起一支高學歷、高層次的人才隊伍,除鼓勵在職人員繼續進行學歷教育外,重點把好進人關。規定今后新進人員原則上要求具有碩士以上學位,實行考試、面試評議制度,嚴格把好入口關。六是創造用好人才的環境。在職稱的聘任上按照科研、科技服務、科技開發、管理各崗位的不同特點,制定各崗位的聘任標準,單獨打分排序,同時將指標數按同比例分配到各崗位中,在職稱聘任上創造同等機會;對學術造詣較高、承擔國家重點課題的博士研究生、學科帶頭人提供樓房1套;對新分到所大學生安排食宿,每人每月給100元生活補助,做到事業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關心人才成長,營造一種環境的親和力。對于能產生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真正能夠推動“三農”發展的優秀科技人員,不拘一格讓其脫穎而出,在職稱晉升、獎勵措施等方面給予傾斜[1]。七是創新激勵保障機制。黨政班子共抓人才發展規劃以及人才培養、引進、優化人才結構的工作機制;制訂人才激勵政策,在優勢學科中篩選出學風正派、學術造詣較高、熟悉學科國內外發展動態、能根據國家需要和學科發展把握學科研究方向、具有組織和指導重大科研項目和培養高級科技人才能力的學科帶頭人,對獲得國家、省重大項目和重大成果的科技人員進行重獎。成果獲國家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每項獎勵5萬元,獲二等獎每項獎勵3萬元;獲省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每項獎勵2萬元,獲二等獎每項獎勵1萬元;獲國家其他各部委一等獎,每項獎勵1萬元,二等獎每項獎勵5 000元。成果鑒定每項獎勵2 000元;取得專利的技術(或產品、品種)或保護權的品種每項獎勵2 000元。品種鑒定并登記備案后,通過雜交自育的品種每品種獎勵5 000元,芽變選種每品種獎勵3 000元,引進品種每品種獎勵2 000元。獲院科技創新一等獎,每項獎勵5 000元,獲院科技創新二等獎,每項獎勵2 500元,獲院科技創新三等獎,每項獎勵1 000元。不斷完善培養、引進、使用等激勵保障措施;創造人才施展才華的科技發展平臺,促進人才團隊優勢的集聚;營造鼓勵成功、寬容失敗,想干事、能干事、能干成事的創業環境[2]。通過實施人才戰略,科技人才的總量和結構得到了優化,質量得到了提升,科技人員的內在動力極大地得到了激發,“十五”以來,共承擔各級、各類研究、開發、推廣等項目143項,科研經費從2000年的42萬元增加到2007年的335萬元,獲得省級以上重大科技成果11項。其中,國家農牧漁業豐收計劃二等獎2項,省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三等獎3項,省政府成果轉化二等獎1項,省農業科技貢獻一等獎3項。18個新品種通過省級品種備案登記,獲專利2項,產生社會經濟效益30多億元。 2存在的問題 一是隊伍不穩定,人才流失嚴重。1990~2006年,辭職、調出25人,基本上都是40歲以下,大學本科以上學歷的專業技術人員。主要原因是農業科研單位的科研經費、科研任務不足,科研條件相對較差;環境條件艱苦,科技工作者福利待遇低、負擔重、壓力大;由于和其他部門、行業比收入差距大,人才流向其他部門;地理位置偏僻,子女上學就業有一定困難;用人機制不靈活,缺少有效的用人機制和分配機制等。二是人才總量不足、質量不高,結構不合理。人才總量不足,在職職工354人,包括:專業技術人員130人;其中高級職稱52人、中級職稱40人;管理人員17人;工勤207人,專業技術人員130人,占職工總數的37%,專業技術人員比例偏低,工人比例偏大。人才質量不高,缺乏有較高知名度和較大影響力的學科帶頭人群體,尤其缺乏能解決遼寧省果業生產重大難題,能支持、開拓一批新興學科或能夠組織協調多學科聯合攻關的學科帶頭人高學歷人才不多,碩士生以上21人,具有碩士以上學位占專業技術人員總數16.2%,與一個省級科研院所的發展目標要求相距甚遠。三是開發經營人才缺乏,管理及科技服務人才不穩。目前遼寧省果樹科學研究所130名專業技術人員中,從事農業研究系列70人,科技服務11人,管理47人,科技開發5人。從事開發經營人才少,管理及科技服務人才不穩。缺乏經營、營銷管理專業的人才;開發經營部門大都是所辦實體,逐步走向經濟獨立,有一定的風險;個人的職稱上,現行的職稱制度評審上,過分強調發表論文、獲得的成果、承擔的課題以及排名等,從事科技開發、管理者科技服務大都與此無緣,高等專業學校的畢業生不愿意長期從事此崗位,人員的流動性大,工作連續性差。四是創新能力不強。我國是農業大國,但目前農業科研水平與國際先進水平的有很大差距。缺乏創新人才戰略的實施計劃,經濟時代的“論資排輩”現象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