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流通產業國際化發展戰略分析
侯海英
摘要:我國已經確定了十一五期間建立大開放、大市場、大流通的總體目標,而面對世界流通產業的變革以及入世后流通業全面對外開放的格局,我國流通產業必須為其在新形勢下的發展做出戰略性的調整。本文從發展大型流通企業集團、推進流通產業外向國際化發展以及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資三個方面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流通產業 流通國際化 利用外資 商務部2006年10月11日公布了《商務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該《綱要》是我國商務領域的第一個中長期總體發展規劃。《綱要》提出,十一五期間,要按照建立大開放、大市場、大流通的商務發展新格局的總體目標,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全面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加快發展國內流通業,完善現代市場體系,大力提升市場功能,積極培育經濟發展的自主動力。堅持對外開放,創新開放方式,建立和諧的對外經濟關系,全面提升對外開放的層次和水平,增強在擴大開放條件下促進自主發展的能力。 商務部商務領域的總體規劃強調了大開放、大市場、大流通的總體目標,這不僅與我國的經濟發展形勢相適應,而且也符合我國政府加入WTO的有關承諾,即我國將在加入WTO的5年內全面開放流通領域。在這樣的前提下,我國流通產業必須要為在更加開放的條件下的發展做出戰略性的調整和選擇。 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世界流通產業的結構變化 經濟全球化與區域經濟一體化在上個世紀的中后期以不可逆轉之勢不斷地發展和深化,使得世界流通產業也隨之發生了巨大的結構性變化,呈現出流通國際化的特征。 流通國際化是流通要素跨國界的流動,其基本表現形式為資本的國際化、管理的國際化和商品經營的國際化(鄧永成,2004)。流通國際化是一個雙向過程,可以將其概括為外向國際化和內向國際化,前者是一國的流通企業通過各種形式參與國際市場競爭,使企業經營具有國際化特征;后者是外國流通企業進人國內市場,使國內市場競爭呈現出國際化特征。 流通國際化特征的形成使得世界流通產業形成了“大企業主導的格局”,國際性超大流通企業在世界流通產業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影響。《財富》全球500強行業的統計見證了國際性大型流通企業的迅速成長,例如在《財富》2002年度世界500強中,零售企業共49家,其數量僅次于位于第一位的銀行業。2002-2005年,零售業巨頭沃爾瑪一直雄踞世界500強首位。2006年度世界500強前50位中,沃爾瑪位居第二位,家樂福居25位,美國的批發零售業企業麥克森和家得寶分別位居第30和43位。 世界流通產業大企業主導格局的形成,其重要原因在于流通國際化導致的全球采購與跨國營銷。隨著全球采購和跨國營銷的發展,商業資本逐漸主導全球生產,因此從生產企業的集中統一采購使跨國商業企業對生產領域的控制能力得到強化。 開放條件下我國流通產業面臨的變化 (一)我國流通國際化政策的演進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流通政策演變主要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1979~1992年,流通政策重點是調整流通領域的所有制結構,轉換國有流通企業的經營機制以及流通現代化;第二階段為1993~2001年,這一階段的政策重點是規范流通秩序、流通領域的對外開放和促進流通現代化;第三階段為2002年以后,這一時期的政策重點是針對入世后流通領域即將全面開放而制定的一系列對外開放和促進流通產業發展的政策。 我國流通國際化政策是以流通領域的對外開放為主線的,而我國流通領域的對外開放始于1992年7月。國務院在此后的十年間逐漸地擴展了對外開放的范圍和程度,并在2002年首次將批發和零售貿易業列為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2004年6月,商務部頒布了《外商投資商業領域管理辦法》,它是目前我國最完善的流通國際化政策,按照入世相關承諾,該《辦法》無論在業務領域、地域范圍、股權比例、經營形式等方面,還是在外商投資的審批制度方面都有重大突破。 (二)流通產業進入全面開放的競爭格局 根據我國加入WTO的相關承諾,2006年我國流通領域進入全面對外開放的新階段,因此不僅流通政策有了相應的調整和改變,并且流通產業也要面臨新的競爭格局。也就是說,國內流通產業不僅要更加深入地融入到國際市場中去,而且還要應對外國流通企業進人國內市場而使國內市場的競爭呈現出國際化的特征。 隨著我國流通產業的全面對外開放,外資流通企業將在我國市場實現全方位的擴張。外資進入的力度、方式等都將呈現新的特點,其管理輸入會全方位地轉向本土化經營,實施人才本土化、經營本土化、商品本土化,經營的領域也會從零售領域向批發、物流等流通縱深領域發展,并將在建立跨國采購中心、發展物流配送、開拓倉儲服務、開展流通加工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 在如此全面開放的新的競爭格局下,市場競爭更加激烈將是不爭的事實,企業兼并重組的頻度和力度也會加大,因此大企業作用會日益突出。 (三)流通產業改革的深化及尋求突破 黨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流通產業在引導生產、促進消費、擴大內需、增加就業等方面的作用日趨顯著,已逐漸成為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先導型產業。正因為如此,流通產業的改革與發展也變得更加緊迫和重要,而且很多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使得流通產業的改革與發展成為經濟體制改革的重點和難點之一,迫切需要新的突破。 流通產業的改革和發展應該適應內外貿一體化的發展目標。一方面內外貿一體化的加快發展給國內流通企業提供了更為廣泛的空間,特別是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步伐,中國日益成為世界制造業基地及主要的商品采購市場和銷售市場,我國流通業將成為全球供應鏈中的重要一環,國內流通企業面臨著很多的機遇。另一方面,由于世界主要經濟體經濟增長依然乏力,貿易保護主義加劇,以及其他因素的影響,我國的流通產業外向國際化的發展道路會是比較艱難的。因此,就更加迫切要求加快流通產業的發展和提高流通現代化水平。 我國流通產業的發展戰略 為了適應世界流通產業的變化趨勢,以及我國流通產業面臨的主要變化情況,流通戰略的全球化應該是我國流通產業的必然選擇。隨著我國流通產業全面對外開放的到來,我國的流通國際化特征將顯現得越來越明顯。內向國際化方面,國外流通企業在我國加快了擴張的步伐;與此相對應的外向國際化方面,國內一批大型流通企業也把目標市場由國內延伸到了國外。這樣,流通企業勢必在全球范圍內參與國際合作和分工,流通戰略的全球化將成為必然趨勢。 從宏觀的角度講,流通產業的發展應該以國家規范健全法規體系為前提,并且需要政府給予大力的扶持。例如日本的流通國際化進程就比較值得借鑒,即日本政府采取了扶持國內流通產業發展和逐步、謹慎對外開放的雙重政策。這些政策大致可以分為兩條主線:一是以流通現代化政策和流通信息化政策為核心的一系列促進流通產業發展的政策;二是流通調整政策,其突出特點就是大量針對流通領域的法律,同時輔以一些政府針對流通領域的發展規劃、指導意見等。目前,中國正在規范健全法律體系,工作量大而艱巨,同時,商務部也正啟動龐大的扶持計劃來扶持流通業的發展,這些都相當值得關注。但本文接下來將僅僅從產業的角度討論我國流通產業的重要發展戰略。 流通-[飛諾網FENO.CN]
目前國內流通產業與國外相比,在經營規模、營銷技術能力、品牌價值能力、人才聚集能力、快速擴張能力和成本控制能力等方面都存在著明顯差距。因此,我國流通產業亟待在幾個方面做出戰略選擇。 (一)發展大型流通企業集團 世界流通產業目前已經形成了“大企業主導的格局”,國際性超大流通企業在世界流通產業中的影響越來越重要。中國流通產業要想在大開放、大市場、大流通的目標前提下,參與到全球的競爭中去,就必須按照市場經濟規律積極發展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流通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