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淺論《經濟觀察報》的營銷戰略初探
佚名
論文關鍵詞:《經濟觀察報》營銷戰略品牌理念
論文《經濟觀察報》制定合適的營銷戰略和“強勢品牌”構建理念,打造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在短短的幾年時間里就成為主流財經媒體之一,其經營團隊的獨特性營銷思維、營銷戰略和創辦者所堅持“理性、建設性”的品牌理念值得借鑒。
一、《經濟觀察報》概況
《經濟觀察報》(英文名為The Eco-nomic Observer),于2001年4月在濟南創刊,由山東省新聞出版局和山東省委宣傳部主辦,由三聯集團投資,可算是國內第一家由商業企業控股的經濟類報紙,以周報的形式出版。三聯集團是該報的最大股東,明確表示可以不保持絕對的控股地位,熱烈歡迎各路資本進人該報并參與經營管理。三聯集團把這一財經媒體看作成為一個靈活經營的企業,可以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自由地募集資金,多找東家分散風險也只是其主要經營手段之一。三聯集團并不是把股份的比例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而是更注重每股收益率,這一特點在制度安排和高層選擇上表現很突出,即三聯集團希望股權多元化、分散化。三聯集團僅占一半以上的股份,允許其他機構或個人參股,而且做出內部職工也可持股的安排,高層管理經營和編輯人員由三聯集團提議,山東省委宣傳部和出版局拍板決定。三聯集團注資《經濟觀察報》,雖不能排除其有借助傳媒股的概念,保持股價堅挺的意圖,但《經濟觀察報》崛起于資本而又不受制于資本,并且能夠給三聯集團提供永遠找東家的正當且充分的理由。這與該報的實際情況也比較符合,靈活多元的資金來源便于及時正確地調整經營策略,報紙抵抗風險的能力也因此而明顯提高,報紙所呈現出的蓬勃發展的態勢也會給人前途光明的印象,即使長時間虧損,報紙也不會因資金鏈斷裂而夭折,這也是該報獲得并保持財經報紙三強地位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經濟觀察報》的營銷策略
1、多發行、高起點策略
《經濟觀察報》的創辦者和經營者在創業之初制定營銷策略時,曾制定過一個3年計劃:準備第1年發行3萬份,第2年發行5萬份,第三年發行8萬份。但是,經過仔細市場調查和慎重考慮后,他們得出這樣的結論:如今的媒體市場已經不像從前那樣好做,從創刊的第一天算起,要么做大做強,要么就干脆不做。于是,該報采取多發行、高起點的戰略,僅創刊號就發行了10萬份,創刊當年最高發行達到18萬份,之后保持20萬份左右的銷量。通過這種發行策略,該報從創刊伊始就給人以大報的感覺。該報之所以采取這樣的策略,是因為有巨大的財力、人力和物力的投人,通過短期的巨額虧損,換得了搶占市場的先機,贏得了與競爭對手賽跑的時間。據稱,三聯計劃投資期為3年,第1年投資額為2000萬元,第2年投入1000萬元,第3年投資盈利持平。這不僅為《經濟觀察報》的進一步融資和發展奠定了基礎,也增強了投資者的信心和熱情。
2、產業化的運作策略
《經濟觀察報》運用產業化的方法來運作媒體,認為他們從事的與飯店、賓館等一樣,只不過提供的是信息服務。該報副總經理李清飛原來是愛多電器公司策劃部總監,在他看來,銷售報紙和銷售家電沒有區別,并靈活地把家電的營銷策略嫁接到報紙的發行上,迅速打開了銷售市場。為了保證報紙的質量,《經濟觀察報》堅持走職業化、專業化報道的道路。該報的創辦者提出了這樣一個口號,即“以工業標準建設報紙”。該報的第一任主編何力提出,現在的媒體運營已經由當初“拍腦袋”式的依靠直覺與經驗的做法,進化到流程化、工廠化管理的“大生產”年代。新聞不僅僅是一個記者的文風、個性和個人意趣的產物,而應該是生產線上的產品。媒體需要有流程和質量監控體系,對每一個記者的產品進行規范,使之合乎媒體整體定位、風格的需要。我國媒體特別是平面媒體在操作環節上缺乏流程與質量控制的標準和尺度。新聞從業者對好稿、壞稿沒有一個統一的評判標準,并且與報紙的主編和編輯等把關人的個人偏好有很大關系。如果媒體的市場表現過分依賴少數把關人個人能力,從長遠來說,對報紙的持續發展是不利的。《經濟觀察報》希望通過建立一套有效的機制,從流程上保證報紙質量的穩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