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提高職中學生“自我效能感”的英語教學方法初探
牛薇妮
摘要:目前很多中職學校的學生存在著英語學習困難和厭學英語的現象。提高學生學習的自我效能感,不僅能激發學生學習語言的潛能和興趣,還有助于提高他們學習和使用英語的能力。本文嘗試通過運用自我效能感的理論來指導職中英語教學,論述了提高職中學生自我效能感的若干個英語教學方法。 關鍵詞:職中學生自我效能感英語教學方法 作為一名在中職學校工作多年的英語教師,筆者在平時的英語教學中發現,相當多的職中學生存在英語學習困難的現象。造成這些學生英語學習困難的因素既有個體外部的因素,也有個體內部的因素。自我效能感就是個體內部一個重要的動機因素,它強調了個體主動性和能動性,這正好與現在教育界所倡導的尊重學生主體性、讓學生成為積極主動的學習者這一教育理念相契合。因此,筆者嘗試通過運用自我效能感的理論來指導職中英語教學,論述了提高職中學生自我效能感的若干個英語教學方法,以有效地激發職中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能力和水平。 一、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及培養途徑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這一概念是由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Bandura)提出的,它是指個體對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活動所具有的能力判斷、信念或主體自我把握與感受,影響著人們的行為的選擇、努力的程度、行為的持久性、情感的反應模式和思維模式。班杜拉認為:當個體確信自己有能力完成某一項任務或活動時,他就會產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因此激發他去完成這項任務或活動。 班杜拉對自我效能感的影響因素進行了研究,并指出自我效能感的培養可以通過四種途徑進行。第一是增加個體對成功的體驗,即自我效能感作為個體對自己與環境發生相互作用的效能的主觀判斷,是以個體多次親身經歷的某一同類工作而獲得的直接經驗為依據的。它不僅是獲得自我效能感最重要的途徑,也是對個體已形成的自我效能感進行驗證的基本途徑。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獲得成功的體驗,他的自我效能感就會增強;反之,重復失敗的學習經歷會消弱學生的自我效能感。第二是增加替代性經驗。替代性經驗是指個體通過觀察能力水平相當者的活動,獲得的對自己能力的一種間接評估。它使觀察者相信,當自己處于類似的活動情境時,也能獲得同樣的成就水平。如果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看到與自己水平相當的同學取得成功,就會認為自己經過努力也可以完成同樣的任務,從而增強自我效能感。第三是言語說服。由于人們對自身能力的知覺在很大程度上受周圍人評價的影響,尤其是評價來自于有威信或對個體來說比較重要的人的評價。所以教師作為對學生發展起著重要作用的人,其評價、鼓勵、建議、暗示等行為將極大地影響學生自我效能感的形成。第四是培養、調節情緒和生理狀態。創設一個和諧的學習氛圍,將喚起學生良好的身心狀態,提高他們的自我效能感。 二、提高職中學生自我效能感的必要性 基于班杜拉提出的自我效能感理論可知,自我效能感對于學生而言是指學生判斷和認知自己在學習中是否有能力完成學習任務的自信程度。已經有大量實證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越高的學生越傾向于在學習活動中努力堅持,克服困難;自我效能感較高的學生,其學習成績和發展水平也往往較高。職業中學的學生基本上都是中考的落榜生,在英語學習方面,由于他們基礎不扎實,缺乏正確的學習方法,再加上初中三年遺留和堆積下來的問題,學生很少或者幾乎沒有體驗到英語學習 的快樂和成功的機會。這導致相當多的學生學習英語積極性不高,興趣不大,甚至產生了厭學英語的情緒。因此,要想這些職中學生擺脫學習英語的焦慮,讓他們想學英語、相信自己能學好英語,筆者認為在職中英語教學中提高學生的自我效能感非常有必要。 三、提高職中學生自我效能感的英語教學方法 依據上述自我效能感培養的四個途徑,這里將探討如何在英語教學中最大限度地創設有利于提高學生自我效能感的英語教學方法,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較容易地觀察到自己取得的進步,樹立自信心,從而產生強烈的學習動機,并設立更高的學習目標。 1、開展小劑量、緩坡度、慢循環式的教學,增加學生的成功體驗 由于親身經歷的成敗經驗對個體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影響作用很大,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內容和形式上應合理設定,幫助學生不斷地積累成功的經驗。“小劑量、緩坡度、慢循環”式的教學正好適合職中學生的特點。“小劑量”是指教學內容要少而精。之所以職中學生的英語學習比較困難,英語學習的自我效能感低,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教師在課堂上采用“填鴨式”的教學,將大量內容呈現在學生面前,完全忽視了學生是否能“吃得下”這個問題,久而久之,學生從“吃不下”到“不想吃”的地步,自信心受挫,自我效能感降低。“緩坡度”是指教師教學的內容要符合職中學生英語的基礎水平,從簡單到復雜,從淺到深。職中學生的英語水平普遍偏低,基礎相對薄弱,教師在課堂上更應注重基礎知識的講解,對教材內容進行過濾加工,化難為易,讓更多的學生在課堂上實現“踮起腳尖就能摘到蘋果”的愿望,體驗“摘蘋果”的成功。“慢循環”是指教師在幫學生復習知識內容時要重視學生的主體性,把速度放慢,鼓勵更多的學生參與這個知識循環鞏固的過程,引導他們發現問題并通過自身努力解決問題,確立“英語并不難,我付出我就一定能行”的信心。 2、開展分層式教學,讓不同層次的學生獲得替代性經驗 榜樣的示范作用可以為學生提供替代性經驗,這也是培養學生自我效能感的良好途徑之一。學生對自己能力的評價一部分來自于自己,另一部分是將自己的行為與他人的行為進行比較得到的。筆者學期初曾在所教授的一個新生班級進行了簡單的英語學習情況調查,結果顯示:20%的學生英語基礎較好,對英語學習比較感興趣;50%的學生有一定的英語基礎,但不扎實,學習英語有一定的困難;30%的學生英語基礎較差或沒學過英語或不喜歡學習英語,基本上對英語學習喪失了信心。由此可見,同在一個班級,由于學生的歷史原因或英語學習方法、學習態度、學習興趣等原因,學生英語基礎不盡相同,個體差異較大。如果教師在教學中以同樣的方法和要求對待每一位學生,一定會造成大部分同學在課堂上因找不到自己的定位、找不到自己的“對比項”而失去繼續學下去的信心和動力,自我效能感也隨之降低。因此,筆者認為如果教師在教學中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特點,分層設計課堂,分層設計練習,分層布置課堂任務,開展分層教學,讓學生在屬于自己的層次里找到自己的“對比項”和榜樣,學生的自我效能感一定會有所提高。 例如在英語閱讀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來提問:讓A層次的學生回答“how”、“why”等需要經過一些思考和推斷并且帶有一定深度的問題,讓B層次的學生回答“what”、“when”、“how many”等能在文章里較容易找到答案的簡單問題,要求C層次的學生明白全文大意。教師這樣做往往可以達到雙贏的效果:一方面,無論哪個層次的學生成功回答教師的問題,對他以后的問題回答是一種成功的經驗;若不能回答教師的提問,教師可以在一旁加以點撥,啟發誘導,讓該學生找到答案。這樣,只要參與的同學都能得到自我效能感的提高。另一方面,對于沒有直接參與的學生而言,對基礎較好的學生是個督促,對基礎相當的學生是個榜樣,對基礎較差的學生是個效仿,這樣都可能提高學生的自我效能感。 3、運用有效的激勵機制,讓學生看到自己的進步
摘要:目前很多中職學校的學生存在著英語學習困難和厭學英語的現象。提高學生學習的自我效能感,不僅能激發學生學習語言的潛能和興趣,還有助于提高他們學習和使用英語的能力。本文嘗試通過運用自我效能感的理論來指導職中英語教學,論述了提高職中學生自我效能感的若干個英語教學方法。 關鍵詞:職中學生自我效能感英語教學方法 作為一名在中職學校工作多年的英語教師,筆者在平時的英語教學中發現,相當多的職中學生存在英語學習困難的現象。造成這些學生英語學習困難的因素既有個體外部的因素,也有個體內部的因素。自我效能感就是個體內部一個重要的動機因素,它強調了個體主動性和能動性,這正好與現在教育界所倡導的尊重學生主體性、讓學生成為積極主動的學習者這一教育理念相契合。因此,筆者嘗試通過運用自我效能感的理論來指導職中英語教學,論述了提高職中學生自我效能感的若干個英語教學方法,以有效地激發職中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能力和水平。 一、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及培養途徑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這一概念是由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Bandura)提出的,它是指個體對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活動所具有的能力判斷、信念或主體自我把握與感受,影響著人們的行為的選擇、努力的程度、行為的持久性、情感的反應模式和思維模式。班杜拉認為:當個體確信自己有能力完成某一項任務或活動時,他就會產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因此激發他去完成這項任務或活動。 班杜拉對自我效能感的影響因素進行了研究,并指出自我效能感的培養可以通過四種途徑進行。第一是增加個體對成功的體驗,即自我效能感作為個體對自己與環境發生相互作用的效能的主觀判斷,是以個體多次親身經歷的某一同類工作而獲得的直接經驗為依據的。它不僅是獲得自我效能感最重要的途徑,也是對個體已形成的自我效能感進行驗證的基本途徑。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獲得成功的體驗,他的自我效能感就會增強;反之,重復失敗的學習經歷會消弱學生的自我效能感。第二是增加替代性經驗。替代性經驗是指個體通過觀察能力水平相當者的活動,獲得的對自己能力的一種間接評估。它使觀察者相信,當自己處于類似的活動情境時,也能獲得同樣的成就水平。如果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看到與自己水平相當的同學取得成功,就會認為自己經過努力也可以完成同樣的任務,從而增強自我效能感。第三是言語說服。由于人們對自身能力的知覺在很大程度上受周圍人評價的影響,尤其是評價來自于有威信或對個體來說比較重要的人的評價。所以教師作為對學生發展起著重要作用的人,其評價、鼓勵、建議、暗示等行為將極大地影響學生自我效能感的形成。第四是培養、調節情緒和生理狀態。創設一個和諧的學習氛圍,將喚起學生良好的身心狀態,提高他們的自我效能感。 二、提高職中學生自我效能感的必要性 基于班杜拉提出的自我效能感理論可知,自我效能感對于學生而言是指學生判斷和認知自己在學習中是否有能力完成學習任務的自信程度。已經有大量實證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越高的學生越傾向于在學習活動中努力堅持,克服困難;自我效能感較高的學生,其學習成績和發展水平也往往較高。職業中學的學生基本上都是中考的落榜生,在英語學習方面,由于他們基礎不扎實,缺乏正確的學習方法,再加上初中三年遺留和堆積下來的問題,學生很少或者幾乎沒有體驗到英語學習 的快樂和成功的機會。這導致相當多的學生學習英語積極性不高,興趣不大,甚至產生了厭學英語的情緒。因此,要想這些職中學生擺脫學習英語的焦慮,讓他們想學英語、相信自己能學好英語,筆者認為在職中英語教學中提高學生的自我效能感非常有必要。 三、提高職中學生自我效能感的英語教學方法 依據上述自我效能感培養的四個途徑,這里將探討如何在英語教學中最大限度地創設有利于提高學生自我效能感的英語教學方法,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較容易地觀察到自己取得的進步,樹立自信心,從而產生強烈的學習動機,并設立更高的學習目標。 1、開展小劑量、緩坡度、慢循環式的教學,增加學生的成功體驗 由于親身經歷的成敗經驗對個體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影響作用很大,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內容和形式上應合理設定,幫助學生不斷地積累成功的經驗。“小劑量、緩坡度、慢循環”式的教學正好適合職中學生的特點。“小劑量”是指教學內容要少而精。之所以職中學生的英語學習比較困難,英語學習的自我效能感低,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教師在課堂上采用“填鴨式”的教學,將大量內容呈現在學生面前,完全忽視了學生是否能“吃得下”這個問題,久而久之,學生從“吃不下”到“不想吃”的地步,自信心受挫,自我效能感降低。“緩坡度”是指教師教學的內容要符合職中學生英語的基礎水平,從簡單到復雜,從淺到深。職中學生的英語水平普遍偏低,基礎相對薄弱,教師在課堂上更應注重基礎知識的講解,對教材內容進行過濾加工,化難為易,讓更多的學生在課堂上實現“踮起腳尖就能摘到蘋果”的愿望,體驗“摘蘋果”的成功。“慢循環”是指教師在幫學生復習知識內容時要重視學生的主體性,把速度放慢,鼓勵更多的學生參與這個知識循環鞏固的過程,引導他們發現問題并通過自身努力解決問題,確立“英語并不難,我付出我就一定能行”的信心。 2、開展分層式教學,讓不同層次的學生獲得替代性經驗 榜樣的示范作用可以為學生提供替代性經驗,這也是培養學生自我效能感的良好途徑之一。學生對自己能力的評價一部分來自于自己,另一部分是將自己的行為與他人的行為進行比較得到的。筆者學期初曾在所教授的一個新生班級進行了簡單的英語學習情況調查,結果顯示:20%的學生英語基礎較好,對英語學習比較感興趣;50%的學生有一定的英語基礎,但不扎實,學習英語有一定的困難;30%的學生英語基礎較差或沒學過英語或不喜歡學習英語,基本上對英語學習喪失了信心。由此可見,同在一個班級,由于學生的歷史原因或英語學習方法、學習態度、學習興趣等原因,學生英語基礎不盡相同,個體差異較大。如果教師在教學中以同樣的方法和要求對待每一位學生,一定會造成大部分同學在課堂上因找不到自己的定位、找不到自己的“對比項”而失去繼續學下去的信心和動力,自我效能感也隨之降低。因此,筆者認為如果教師在教學中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特點,分層設計課堂,分層設計練習,分層布置課堂任務,開展分層教學,讓學生在屬于自己的層次里找到自己的“對比項”和榜樣,學生的自我效能感一定會有所提高。 例如在英語閱讀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來提問:讓A層次的學生回答“how”、“why”等需要經過一些思考和推斷并且帶有一定深度的問題,讓B層次的學生回答“what”、“when”、“how many”等能在文章里較容易找到答案的簡單問題,要求C層次的學生明白全文大意。教師這樣做往往可以達到雙贏的效果:一方面,無論哪個層次的學生成功回答教師的問題,對他以后的問題回答是一種成功的經驗;若不能回答教師的提問,教師可以在一旁加以點撥,啟發誘導,讓該學生找到答案。這樣,只要參與的同學都能得到自我效能感的提高。另一方面,對于沒有直接參與的學生而言,對基礎較好的學生是個督促,對基礎相當的學生是個榜樣,對基礎較差的學生是個效仿,這樣都可能提高學生的自我效能感。 3、運用有效的激勵機制,讓學生看到自己的進步 大多數的職中生,由于他們的英語學習方法、學習興趣等原因,初中三年的英語學習對他們而言是個不快樂的過程,他們幾乎沒有體驗到學習英語的成功感和快樂感,在英語學習上都表現出較低的自我效能感。作為教師,在教學中給予學生肯定的評價和鼓勵,對學生的進步給予外部強化,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對學生自我效能感的提高有著重要的作用。例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要總是站在講臺上,而應經常走進學生中間與學生親近,多用“please”、“thank you”、“try it again”、“well done”等禮貌與鼓勵的用語,使學生沒有恐懼和顧慮,不怕出錯,大膽參與課堂活動,充分調動起學生語言學習的積極性。其次,對基礎較弱的學生要多加關照,多啟發、多提供一些使他們覺得有進步感和成就感的機會,對回答正確的或者基本正確的,要用“very good”、“wonderful”、“excellent”、“not bad”、“thank you”、“clever”等評價語。對學生的成功進行肯定,能在學生心里激起自我效能感,增加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而且會使他們對成功產生更大的追求。另外,對答不出問題的學生教師應和顏悅色地說“It doesn’t matter”、“Don’t be nervous,you can do it better next time”等,來淡化學生的無能感,激發其繼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