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麻—硬膜外聯合麻醉用于剖宮產術的臨床研究
佚名
作者:梁軍,龐曉軍,黃華山,梁寧安,黃慶
【摘要】 目的 研究腰麻聯合硬膜外麻醉(CSEA)在剖宮產術應用的臨床效果。方法 將240例剖宮產術患者隨機分為CSEA組和硬膜外麻醉(EA)組,每組120例。CSEA組采用腰麻聯合硬膜外麻醉;EA組選用硬膜外穿刺包,選擇L2~3間隙穿刺,向頭部置管3cm硬膜外麻醉。比較兩組患者的誘導時間、手術時間、硬膜外局麻藥用量、麻黃堿用量及麻醉效果。結果 CSEA組的誘導時間、手術時間均比EA組顯著縮短(P均<0.01),其硬膜外局部麻藥用量少,麻醉效果優于EA組(P均<0.01)。結論 CSEA結合腰麻(SA)和EA兩者的優點,是剖宮產術較好的麻醉方法,值得推廣。
【關鍵詞】 麻醉 脊椎 麻醉 硬膜外 剖宮產術
腰麻聯合硬膜外麻醉(CSEA)是一種新型麻醉方法,具有腰麻(SA)和硬膜外麻醉(EA)的雙重優點,近年來已廣泛應用于臨床。我科自2002年以來運用CSEA與EA行剖宮產手術進行比較,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ASAⅠ~Ⅱ級的擇期手術的患者240例患者按住院號隨機分為CSEA組和EA組,每組120例。CSEA組:患者年齡22~35歲,平均26.8歲,體重55~75kg,平均63kg;EA組:患者年齡23~34歲,平均27.2歲,體重53~70kg,平均62.8kg。兩組體重、年齡差異無顯著性。
1.2 麻醉方法
兩組患者術前準備和術前用藥相同,入室后常規監測BP、SpO2、HR、RR、ECG,兩組患者均按常規行硬膜外穿刺。CSEA組選用B-D公司生產的一次性腰麻-硬膜外聯合穿刺針,選擇L2~3間隙硬膜外穿刺成功后,經硬膜外針孔用25G腰穿針穿破硬脊膜(有明顯突破感),抽出針芯,見腦脊液緩慢流出,緩慢均速注入0.75%布比卡因0.8~1.2ml,退出腰穿針,硬膜外向頭部置管3cm。EA組選用硬膜外穿刺包,選擇L2~3間隙穿刺,向頭部置管3cm。兩組均在平臥位后硬膜外導管內注入2%利多卡因3ml作試驗劑量,硬膜外用藥配制均為2%利多卡因,CSEA組根據術中腰麻作用減退情況加用局部麻藥,EA組常規用藥。
1.3 指標觀察
麻醉誘導時間:由椎管內注藥到切皮的時間。手術時間:由切皮到縫完皮膚的時間。硬膜外局部麻藥用量:硬膜外追加局部麻藥的量。麻醉效果:優,為患者無不適,肌肉松弛,手術順利完成;良,患者有輕微不適,需加輔助用藥完成手術;差,有明顯牽拉痛,腹肌緊張,需加局麻藥阻滯完成手術。血壓下降低于基礎血壓30%時用麻黃堿5mg靜脈注射。
1.4 統計分析
計量數據用(±s)表示,麻醉誘導時間、手術所需時間、硬膜外用藥量、麻黃堿的用量均用t檢驗處理,麻醉效果用χ2檢驗處理。
2 結果 CSEA組與EA組相比其誘導時間、手術時間短,硬膜外局部麻藥用量少(P均<0.01),而麻黃堿用量差異無顯著性(P>0.05),見表1。CSEA組麻醉優良率明顯高于EA組(P<0.01),見表2。兩組術后隨訪均未發生頭痛、腰痛等并發癥。表1 兩組誘導時間、手術時間、硬膜外局麻藥用量、麻黃堿用量比較(略)表2 兩組麻醉效果比較(略)
3 討論
剖宮產手術對麻醉的要求為鎮痛完全、肌肉松弛、骶神經阻滯完善。EA具有并發癥少、用藥可控性好、便于術后鎮痛等優點,但麻醉誘導時間長,阻滯不完善或麻醉失敗發生率高(9.56%)[1],甚至高達25%[2]。本組高達18.33%,尤其是骶神經阻滯不完善,對患者的盆腔操作給手術者帶來一定的困難。SA雖然麻醉誘導時間短,鎮痛肌松都滿意,但麻醉時間可控性差,不利于術后鎮痛,術后頭痛發生率高。CSEA集中SA和EA的優點,并彌補它們的不足,起效迅速,麻醉效果確切,麻醉失敗率低,麻醉時間不受限制,局麻藥用量少,局麻藥中毒發生率低,骶神經阻滯完善充分,肌肉松弛滿意,盆腔操作方便。CSEA的阻滯范圍常比預料的廣泛,這與蛛網膜下隙注藥后使硬膜外腔壓力增加和容積變小從而擴散較廣有關。另外少量局麻藥從硬膜外腔擴散到蛛網膜下隙也是原因之一[3],麻醉時間可控性好,局麻藥用量少,穿刺損傷小,術后并發癥少,便于術后鎮痛,對于剖宮產手術是一種簡便、安全、方便、有效的麻醉方法,與EA比較有明顯的優點。
筆者應用CSEA的體會是:硬膜外置管動作要迅速和準確,否則會影響腰麻平面,易導致并發癥發生;調整麻醉平面要迅速,平臥后馬上立即測試麻醉平面,如已達到T8時應立即采用頭高腳低位,手術床向左側傾斜15°~30°,如麻醉平面過低應立即調整成頭低腳高位,直至麻醉平面達到手術要求為準;常規吸氧。總之CSEA結合SA和EA兩者的優點,是剖宮產術較好的麻醉方法,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