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沙藤的生藥學鑒別
佚名
作者:郭敏,李景云,陸海琳,韋松基,陳芳
【關鍵詞】 谷沙藤;顯微特征;理化鑒別
谷沙藤Broussonetia kazinoki Sieb.et Zucc為桑科植物,又名葡蟠、藤構。分布于山谷、河邊、疏林下。根、莖、葉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功效,主治感冒風熱,咽喉腫痛,急性肝炎,跌打損傷,刀傷出血。藥理實驗還表明其葉子的丙酮提取物有抑制葡萄球菌生長的活性作用,而對于丁香假單孢菌無作用[1]。目前,尚未發現有谷沙藤生藥學方面的研究報道。本文對谷沙藤進行生藥學研究,為進一步開發利用和臨床應用提供鑒別依據。
1 材料
谷沙藤采自廣西南寧郊區,經廣西中醫學院韋松基副教授鑒定,為桑科植物谷沙藤Broussonetia kazinoki Sieb.et Zucc。
2 方法與結果
2.1 顯微特征
2.1.1 根的橫切面木栓層為3~4列類方形、排列緊密的紅棕色木栓細胞;皮層較窄,細胞橢圓形或近方形;韌皮部有眾多韌皮纖維,射線在韌皮部處多成喇叭狀散開;形成層明顯;木質部寬廣,約為橫切面半徑的1/2,木纖維較多,與木薄壁細胞相間排列,導管單個或數個相聚散在,射線在木質部處由一列或多列細胞組成,無髓部。見圖1。
2.1.2 莖的橫切面木栓層為3~4列類方形、排列緊密的紅棕色木栓細胞;皮層細胞長橢圓形或類方形,有的細胞含有方晶,并有石細胞及纖維散在;韌皮部較寬,有多數纖維散在,有的細胞含有簇晶;形成層明顯;木質部較寬,導管單個或數個相聚散在,射線由一列或多列細胞組成;中央髓部明顯,細胞較大。見圖2。
2.1.3 葉的橫切面上下表皮細胞各一列,上表皮細胞長方形或類方形,較平整,有單細胞非腺毛,偶見腺毛;下表皮細胞較小,有許多疣狀突起,具有非腺毛和腺毛;柵欄組織細胞二列,呈柱形排列,不貫穿主脈;海綿組織細胞為類圓形,排列疏松;主脈具一個大維管束和1~3個小維管束,大維管束木質部導管縱向排列成行;形成層不明顯;韌皮部細胞內含眾多簇晶;主脈周圍薄壁細胞也含有簇晶;主脈上下表皮內均可見明顯厚角組織。見圖3。
2.1.4 葉表面制片葉上表面片細胞多角形,垂周壁平直,葉脈處具單細胞非腺毛與腺毛;葉下表面細胞垂周壁稍彎曲,表面具許多疣突,氣孔多為不定式,葉脈處具較多單細胞非腺毛與腺毛。見圖4。
2.1.5 粉末淡黃綠色。木栓細胞多呈類方形;石細胞多見,紋孔溝明顯,大小不一,寬約為12~33 μm;纖維長梭形,厚壁,紋孔溝可見,直徑約為9~20 μm;導管多見具緣紋孔導管,直徑約為30~55 μm;草酸鈣方晶眾多,直徑約4~12 μm;可見簇晶,直徑約為4~12 μm;非腺毛單細胞,直徑約為7~15 μm。見圖5。
2.2 理化鑒別取谷沙藤粗粉1 g,加100 ml乙醇,加熱回流1 h,過濾,得乙醇提取液。
2.2.1 檢查黃酮取乙醇提取液1 ml,加入鎂粉少許,再加入2~3滴濃鹽酸,水浴加熱,顯紅色。
2.2.2 檢查測黃酮醇取乙醇提取液1 ml,滴氫氧化鈉堿液數滴,先呈黃色,通入空氣后變為棕色。
3 小結 通過對谷沙藤的生藥學研究,其鑒別特征可總結如下,根的射線至韌皮部成喇叭狀散開,韌皮部與木質部都含有較多纖維;莖的皮層含方晶、石細胞及纖維,韌皮部含有簇晶,纖維;葉的主脈具一個大維管束,其韌皮部含較多簇晶,大維管束上方又具1~3個外韌型小維管束;葉的下表面片細胞具疣突及不定式氣孔;粉末具較多的方晶,具石細胞及簇晶,導管為具緣紋孔導管。理化鑒別結果證明谷沙藤具黃酮醇類的化學特性。以上生藥學研究可為谷沙藤的生藥鑒別提供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