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刺玫根的生藥學研究
佚名
作者:謝曉燕 貢濟宇 王立巖
【摘要】 目的為山刺玫根的鑒別,開發利用提供依據。方法根據山刺玫根來源、性狀、顯微、理化對其鑒別。結果首次系統闡明了山刺玫根的生藥學理論。結論為制定山刺玫根的質量標準提供依據。
【關鍵詞】 山刺玫根 來源 性狀 顯微 理化 鑒別
Abstract:ObjectiveTo offer a basis for the identific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Radix Rosa Davuricum. MethodsTo distinguish it by its source and property,microscope,physical and chemical characteristic.ResultsThe pharmacognosy theory systematically of Radix Rosa Davuricum was assayed for the first time. ConclusionThe method can be used to control the Radix Rosa Davuricum quality.
Key words:Radix Rosa Davuricum; Source; Property; Microscope; Physical and Chemical Characteristic; Identification 山刺玫根為薔薇科植物山刺玫Rosa davurica Pall . 的根,又稱野玫瑰根。產于長白山區各市縣,分布我國東北、華北[1],具有止血及廣譜抗菌作用。用于治療經血不止、功能性子宮出血、慢性氣管炎、腸炎、細菌性痢疾、胃功能失調、膀胱炎和腎炎等。并見山刺玫根煎劑增強小鼠免疫功能的報道[2]。 經查閱國內外文獻可知,過去對山刺玫的研究多集中在對山刺玫果的研究,而有關山刺玫根的研究報道很少,已有報道藥理作用、化學成分及制劑工藝方面,未見有關生藥學方面的報道。本實驗首次對山刺玫根進行了藥材性狀及顯微鑒定,并系統地對化學成分做了預試,結果顯示山刺玫根中含有鞣質、三萜皂苷、有機酸、黃酮、氨基酸、蛋白質、還原糖、酚類、蒽醌、生物堿、強心苷類成分,與文獻報道[3]相符,為山刺玫根的鑒定及建立藥材質量標準提供了依據。
1 材料
1.1 藥材來源原料為薔薇科植物山刺玫Rosa davurica Pall . 的干燥根,于200605采于吉林左家。地上部分經我校藥用植物教研室張景龍教授鑒定為薔薇科植物山刺玫Rosa davurica Pall .。
1.2 儀器與試劑XSZHS7光學顯微鏡;KTC921EC彩色攝像機(北京杰偉世視音頻設備有限公司);LEICA CM 1900冰凍切片機(德國);FZ102型植物粉碎機(河北黃驊市振興電器儀器廠);硅膠G(160目~200目)(青島海洋化工廠);蘇丹Ⅲ;間苯三酚;濃鹽酸;氯化鋅碘;石油醚;正丁醇;氯仿;醋酸乙酯;甲醇;乙酸;以上試劑均為分析純;95%醫用酒精。
2 方法
2.1 橫切面制片取新鮮藥材不同部位,用冰凍切片機切成3~5 μm的薄片,用間苯三酚-濃鹽酸試液、蘇丹Ⅲ試液、氯化鋅碘試液等進行染色,做成臨時制片。
2.2 粉末取藥材洗凈,烘干,將干燥后的藥材木栓層、韌皮部、木質部、髓部分離,分別粉碎過80目篩;另取干燥藥材粉碎過80目篩,備用。
3 原植物形態及鑒定
3.1 原植物形態山刺玫為落葉灌木,高1~1.5 m。根粗長且堅硬,暗褐色。枝暗紫色,小枝及葉柄基部常有成對的皮刺,刺彎曲,無毛。羽狀復葉,互生,小葉5~7,寬卵圓形或長橢圓形,長1.5~3 cm,寬0.8~1.5 cm,先端急尖或圓鈍,基部寬楔形,邊緣近中部以上有銳鋸齒,上面無毛,下面灰綠色,有白霜、柔毛和腺體;托葉大部分附著于葉柄上,邊緣、下面及葉柄均生腺毛?;▎紊?~3朵聚生,徑約4 cm;花梗有腺毛;萼片5,狹披針形,先端有時散生腺點,宿存;花瓣5,深紅色,全緣,有香氣;雄蕊多數;雌蕊多數,包在壇狀花托里。薔薇果球形或卵圓形,徑1~1.5 cm,紅色,內含多數瘦果?;ㄆ?~7月,果期8~9月[1]。見圖1。
圖1 山刺玫原植物圖(略)
3.2 性狀鑒定山刺玫根呈圓柱形,常彎曲,直徑0.5~3 cm。頂端多常有殘留的莖基,表面暗褐色,粗糙,具多個細根或細根痕。木栓層易脫落,脫落處呈黃棕色或紅棕色,具縱皺紋。質堅硬,不易折斷,斷面纖維性。皮部薄,黃棕色,木質部較大,淺黃色或淺棕色,具放射狀紋理,髓部淡黃色,氣微,味微苦澀。見圖2。
圖2 山刺玫根性狀圖(略)
3.3 顯微鑒定
3.3.1 橫切面木栓層細胞多列,黃棕色。栓內層為數列扁平細胞。韌皮部間隔有木化纖維束聚集,壁甚厚。形成層不甚明顯,呈環狀。木質部占大部分,由導管、木纖維、木薄壁細胞組成,均木化。導管單個散在或2~3個相聚,導管周圍薄壁細胞較少,多為木纖維,壁厚。木射線寬1~10余列,其中部分薄壁細胞壁呈念珠狀增厚。髓部較大,部分細胞紋孔較明顯。個別側根韌皮部纖維散在或聚集,中央無髓。
圖3 主根橫切面圖(×40)(略)
圖4 個別側根橫切面圖(×40)(略)
圖5 薄壁細胞(×400)(略)
3.3.2 粉末棕黃色。木纖維幾乎無色,成束或單個散在,壁厚,胞腔較大,有稀疏圓形紋孔。直徑10~20 μm。韌皮纖維黃色,成束或單個散在,壁甚厚,胞腔較小或不明顯。直徑10~30(~40)。木栓細胞黃棕色、紅棕色或無色,表面觀呈多角形,壁稍厚。淀粉粒較多,單粒卵圓形、長圓形、類圓形、腎形,直徑3~8(~10)μm,臍點點狀、條狀、星狀,位于中心,層紋不明顯。復粒由2~6分粒組成。導管多破碎,具緣紋孔導管,直徑20~50(~70)μm。草酸鈣方晶,直徑10~40 μm。木薄壁細胞無色或黃褐色,多為扁平長方形、方形,細胞壁呈念珠狀增厚。見圖6。
3.4 理化鑒別
3.4.1 預試液的制備
3.4.1.1 水提液將山刺玫根剪碎,稱取10 g,加水煎煮2次(2 h,1 h),合并濾液,濃縮至1∶1,備用。
3.4.1.2 醇提液稱取該藥粗粉20 g,加95%乙醇浸泡過夜,回流提?。? h×2),過濾,按文獻[4]處理方法制備出醇提液,備用。
3.4.1.3 石油醚提取液稱取該藥粗粉5 g,加50 ml石油醚(沸程60~90℃),放置過夜,超聲2 h,過濾,濾液揮干,備用。3.4.2 理化鑒別結果顯示,山刺玫根中含有糅質、三萜皂苷、有機酸、黃酮、氨基酸、蛋白質、還原糖、酚類、蒽醌、生物堿、強心苷類成分。
圖6 山刺玫根粉末圖(略)
4 討論 由于國內外未見有關山刺玫根的生藥學研究報道,因此,我們在做粉末鑒定時首先采取了分部鑒別的方法,以確認各粉末特征的存在部位。最后對全藥材進行鑒別。 由于山刺玫根藥材堅硬,木化程度非常高,故采用了冰凍切片法對橫切面做了臨時切片,并采用顯微化學反應方法進行染色鑒別,結果顯示該方法簡單、快速,染色清晰,并可解決滑走切片法中易碎片的問題,對該藥材具有較好的可行性。 該藥材為雙子葉植物根類,一般雙子葉植物根類沒有髓部,但該植物根有明顯的髓部。個別的側根,木質部分化到中心,不具髓部。 山刺玫在我國資源豐富、分布廣泛,且具有多方面的生理活性。本實驗對山刺玫根進行了性狀及顯微鑒定,并對化學成分做了系統的預試,為建立藥材的質量評價標準提供了依據。但目前國內外對其根類研究較少,因此,有必要對山刺玫根化學、藥理及臨床應用進行更進一步的研究,使其豐富的資源得到充分利用。
【參考文獻】 [1] 嚴仲鎧,李萬林.中國長白山藥用植物彩色圖志[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7:230. [2] 白豐沛,李玉環,王景華,等. 野玫瑰根煎劑對小鼠免疫功能增強與抗炎作用的實驗研究[J].中國醫藥學報,1993,8(增刊):21. [3] 黃文哲,李玉環,李宗利,等. 野玫瑰根化學成分的研究[J].佳木斯醫學院學報,1998,21(1):17. [4] 肖崇厚. 中藥化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7: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