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麻黃連翹赤豆湯聯合西藥治療膽汁淤積性黃疸肝炎80例
李永豐
【摘要】目的觀察麻黃連翹赤豆湯聯合西藥,縮短膽汁淤積性黃疸的治療時間。方法80例膽汁淤積性黃疸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各40例,對照組給予常規西藥治療,治療組在此基礎上加用麻黃連翹赤豆湯加減方,療程6周。兩組治療后進行TB,DB,GGT,TBA測定,并觀察主要臨床癥狀變化。結果兩組臨床有效率差別明顯P<0.01,所測指標表明,TB,DB,GGT,TBA治療組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1。結論在常規西醫治療膽汁淤積性黃疸基礎上加用麻黃連翹赤豆湯加減方,可明顯縮短療程,有實際意義。
【關鍵詞】麻黃連翹赤豆湯膽汁淤積性黃疸短療程
膽汁淤積性黃疸是一種綜合癥,而不是一個嚴格的病種,膽汁淤積是膽汁生成障礙及流動停止或受抑,膽汁成分在肝細胞和膽管系統積聚。一般說來,患者有瘙癢,堿性磷酸酶升高、總膽紅素中直接膽紅素超過60%,而同時排除掉肝外膽管梗阻因素,便認為存在膽汁淤積性黃疸,可能由肝細胞,肝細胞膽小管側膜膽小管,膽管間皮細胞功能障礙等病變引起。可見于臨床各種病毒性肝炎,藥物性肝炎,酒精性肝炎,以及脂肪肝和免疫性肝病、肝硬化及一些少見的遺傳性疾病等,臨床上膽汁淤積性黃疸治療效果慢,筆者從2008年8月~2011年5月共收治80例膽汁淤積性黃疸患者,采用西藥、西藥合用麻黃連翹赤豆湯[1]辨證治療,并進行了對比研究分析,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80例均為我院肝病科病人,排除妊娠引起的膽汁淤積,年齡15~80歲,平均39歲。分別有甲型病毒性肝炎6例,乙型病毒性肝炎49,戊型病毒性肝炎7例,藥物性肝炎7例,酒精性肝炎5例,脂肪性肝炎10例,未分型病毒性肝炎3例。其中乙肝和脂肪肝合并5例,和酒精性肝炎合并2例。直接膽紅素占總膽紅素比例60%到90%之間。分組:80例病人隨機分成兩組,40例一組采用常規西醫治療,另一組40例采用中藥合西藥治療,兩組年齡、病種差異均無顯著性。
1.2 診斷標準
均符合中華醫學會肝病分會所制定的診斷標準。排除結石引起肝外膽管梗阻,各種惡性腫瘤,以及重癥肝炎。堿性磷酸酶升高、總黃疸指數均中直接膽紅素超過60%。
2治療和方法
2.1對照組:40例采用中西醫綜合治療,予以保肝降酶退黃,藥用思美泰,門冬氨酸鉀鎂,丹參針劑。丹參注射液2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門冬氨酸鉀鎂針2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100ml靜脈滴注,思美泰1.5克,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每日一次;優思弗膠囊0.25克,每日3次。根據肝功能情況,酌情選用甘利欣等保肝藥物,如果患者已經出現肝纖維化,還應抗纖維化治療。
2.2 治療組
2.2.1 對照組基礎上加用麻黃連翹赤豆湯加減湯劑口服:麻黃6克,連翹9克,杏仁9克,赤小豆30克,大棗12枚,桑白皮10克,生姜6克,甘草6克,水煎服,日一劑,分兩次。
2.2.2 辨證加減:脾虛濕盛加蒼術10克,陳皮10克;肝郁加柴胡10克,郁金10克;火盛加梔子10克,黃柏10克;血熱加赤芍10克,丹皮10克;平均用藥6周。
2.3 觀察項目
治療前后分別測定TB,DB,GGT,TBA并觀察主要伴隨癥狀。主癥:尿黃,身目黃染,按癥狀輕重分為4級(0、1、2、3),積分分別為0、2、4、6;次癥:惡心嘔吐,便秘,腹瀉,煩躁易怒,按癥狀輕重分為4級(0、1、2、3),積分分別為 0、1、2、3。 2.4統計方法
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
3結果
3.1 療效標準臨床痊愈:①主要癥狀消失;②黃疸等檢查均正常。均達到者可評為臨床痊愈。顯效:臨床癥狀和體征消失或基本消失(改善率大于75%),黃疸接近正常,其他生化指標的高出正常部分比治療前下降75%以上。有效:臨床癥狀和體征改善(比治療前改善率大于50%小于75%),觀察的4項生化指標有2項以上有改善,且改善的幅度為:比治療前的高出部分下降50%以上。無效:各項指標均未達到有效要求。
3.2 結果
3.2.1 兩組綜合療效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綜合療效比較[n(%)]
注:兩組總有效率比較,χ2=9.9282,p<0.001
表1
4討論
膽汁淤積型黃疸肝炎病人堿性磷酸酶、黃疸高,而凝血酶原活動度一般大于60%,與肝衰竭相比,病情相對較輕,皮膚瘙癢,大便陶土色,即由原來的黃色變淺,黃疸以直接膽紅素為主,生化指標如白蛋白、膽堿酯酶、膽固醇、凝血酶活動度變化不大,以及谷丙轉氨酶谷草轉氨酶和黃疸的上升不成比例。[2]肝臟作為一個臟器,以肝小葉為基本單位,既有肝實質細胞,和間質細胞如星形細胞,吞噬細胞等,也有膽小管,肝小葉間靜脈,肝小葉下靜脈,還有肝小動脈。肝膽小管位于肝小葉的邊緣,由相鄰兩個肝實質細胞膜外緣凹陷組成,形成很細微的管道。[3]當肝臟細胞受損影響膽汁分泌,并進一步影響膽汁排泄,膽汁便淤積了。膽小管匯成膽管,最后將肝代謝產物等膽汁送到膽囊從腸道排出,作為六腑膽囊的分支,也有六腑的特性:以通為用,氣機通暢為用,屬于氣分。氣分病人相對較輕,預后好。
傷寒論陽明篇有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治療黃疸,立意十分精當。目的是通過宣散法則,祛除淤積在里的濕熱,以達到退黃的效果。[1]麻黃連翹赤豆湯由麻黃6克,連翹9克,杏仁9克,赤小豆30克,大棗12枚,桑白皮10克,生姜6克,甘草6克組成。功效: 祛風,清熱,解毒,利濕。以宣發上焦氣機,使濕從表散,熱亦可從濕而化解。麻黃色黃中空質輕,味辛而入肺走串解表為方中主藥,連翹味苦中帶辛,質輕,清熱解表辛兼發散,杏仁宣降肺氣,赤小豆和血化濕,共為臣藥;桑白皮、參姜草為佐使之藥。全方合用,肺氣宣,表衛通,濕邪化,熱毒除。從而具祛風,清熱,解毒,利濕和中之功,黃疸自化。麻黃連翹赤豆湯能祛風,則可對皮膚瘙癢。大便變淺變白,可對應肺之色,宣肺祛風為正治。清熱解毒利濕可使黃疸的尿黃,心煩,脘腹不適消除。全方宣通肺衛氣分同時,不忘和血,能防治血分之郁熱。著重在氣分治療,宣肺,宣發人體陽氣,陽升濕邪因而化之,因而膽汁淤積性黃疸更適合麻黃連翹赤豆湯治療。在現代醫學可能機理研究:作為主要組成藥物的麻黃所含麻黃素能擬交感神經作用有一定興奮作用,使得膽管表面的酶活性得到增強,尚應該做進一步研究。
參 考 文 獻
[1]李汝良.仲景黃疸學說芻議—談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治黃疸[J].光明中醫雜志,1996(6):1.
[2]楊金龍.難治性肝炎的診斷和治療[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 .
[3]徐道振.病毒性肝炎臨床實踐[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