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產業國際化的科技創新支持系統研究
萬幼清
摘要:實現我國中藥產業國際化不僅要技術創新,而且要理論、知識產權保護和人力資源支持等方面的創新。以上因素從不同側面、在不同程度上決定或影響著中藥產業國際化進程,在實現一個共同目標上,它們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一個方面發展不好會影響到其它方面的發展,從而影響到中藥產業國際化目標的實現。
關鍵詞:中藥 國際化 科技創新 我國傳統中藥產業的現代化過程就是一個科技創新過程,科技創新不僅是中藥產業實現現代化的重要手段,也是中藥產業國際化的重要支撐。只有科技創新才能提高中藥企業和整個產業的發展能力、競爭能力和國際醫藥主流市場的占有能力。然而中藥產業國際化需要的不只是某一方面的創新支持,而是一個涉及諸多方面創新的支持系統。中藥產業國際化的科技創新支持系統是一個包含諸多要素的系統,其主要構成要素有:理論創新、技術創新、知識產權保護和人力資源支持等方面創新。 理論創新 理論創新并非拋棄原有中醫藥基礎理論,并非使中醫藥西化,而是在繼承中醫藥理論和優秀成果的基礎上,根據現代社會需求和現代科學技術條件發展中醫藥科學理論。如中藥經歷了從古代到近現代的發展,20世紀20年代陳克恢先生等率先對麻黃、當歸進行了化學成分和藥理作用的研究,開創了中藥藥理研究的先河。20世紀60年代,開始結合中醫藥理論研究中藥和方劑,研究一些方劑的現代藥理作用。近50年來,人們更加重視單味藥及其有效成分的研究,中藥復方藥理、中成藥藥理、中藥藥動學、中藥不良反應等方面進行研究。中藥藥理的研究方法和手段現也從器官水平發展到細胞水平、分子水平及基因表達等。實踐證明,中醫藥科學工作者與其它學科工作者合作研究,不僅不會改變中藥性質與特征,而且還會促進中醫藥科學理論發展與創新。如20世紀70年代,我國學者發現了抗瘧疾藥青蒿素,它具有高效、速效、低毒等特點,但缺點是抗瘧復發率高,只能控制病狀不能根治疾病。化學家和藥理學家針對其缺點合作研究,發現青蒿素分子結構中所獨有的過氧橋和內酯環是產生抗瘧作用的必要基團,通過結構改進,優化這個基團,增強了青蒿素的抗瘧作用。 因此,中醫藥學者與其它學科學者合作研究,在繼承的基礎上,從微觀層次、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地研究,發展與創新中醫藥科學理論,為技術創新提供必要的科學理論基礎。 技術創新 技術創新對中藥企業而言涉及面較寬,但目前重點在產品創新、技術設備創新、生產技術及工藝創新、中藥材和中藥產品生產質量標準創新等,其中一些成果應特別注意知識產權保護。 中藥材和中藥產品生產質量標準創新,制定和完善這一標準,并嚴格實施是中藥產業走向世界的重要任務之一,也是中藥進入國際醫藥主流市場的通行證。但目前尚無國際認可的統一的中藥質量標準,這正是中藥跨出國門的重要障礙。如果沿用當前國際認可的西藥的質量標準,不符合中藥的性質與特點,甚至還與中醫藥理論相背離。但中藥要進入國際醫藥主流市場又必須達到國際認可的質量標準,顯然首先必須具有這樣一個標準,作為中藥質量控制與檢測的依據,因此中藥產業的首要任務是認真學習與研究現代醫藥的國際規范,以及各國對自身傳統醫藥應用與管理的經驗,聯合我國有關部門和專家研究并制定出符合中醫藥理論與中藥特性的質量標準,作為中藥質量控制與評價依據,并逐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關于中藥質量控制、安全評價、臨床應用和生產操作的標準體系。建立適用的標準體系,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觀念創新。制定標準的指導思想,應擺脫單純分析方法的束縛,采用綜合和辯證方法,以系統整體觀念為指導,建立和完善中藥質量標準體系。 根據系統的整體性原理,所謂系統是由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構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機整體。一副中藥就是由若干味藥配伍構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機整體,而有機整體的功能不同于構成它的各味藥的性質與功能,也不同于構成它的各味藥的功能之簡單加和,它是具有新功能的一副復方藥。如同氫和氧化合成水的化學反應一樣,就其量而言,反應前氫和氧原子的總量與反應后的總量是相等的,即在量上具有加和性。但從質上看,反應前氫和氧的性質、功能與反應后生成的水之性質、功能完全不同,即在質上具有非加和性。這就是說一付具有特定性質和功能的復方中藥,一方面構成它的各味藥的數量一定是非常確定的,不能隨意;但另一方面,這付復方中藥的性質和功能不能簡單地歸結為構成它的各味藥的性質和功能之總和。它一旦成為一付復方中藥時,就具有了新質、新功能,因此評價它的質量標準,就應根據它的新質、新功能來評估,而不是根據構成它的各味藥的性質和功能來評估。如補中益氣湯(含黃芪、甘草、人參、當歸、桔皮、升麻、柴胡、白術)主治脾胃氣虛,中氣下陷。拆方實驗發現,升舉請陽的升麻、柴胡二藥對腸管蠕動無明顯影響,但從全方中減去此二藥時,促進腸蠕動效果明顯減弱,且不持久,表明升麻、柴胡與方中其它藥有協同作用,產生了整體效應。這就是說,要從整體上來評估一付復方中藥的性質和功能,要以系統整體性觀念為指導,通過國際學術交流,達到思想統一,使其成為制定國際認同的中藥質量標準的指導原則即系統的整體性原則。 標準創新。以系統整體性觀念為指導制定中藥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就是要從一付復方中藥的整體性來制定質量、功能評價指標。這是一種全新的、不同于西藥的評價指標,因而就不能沿用西藥的質量標準。這種系統整體性觀念與中醫藥理論是一致的,具有高度吻合性。在制定中藥質量評價指標中,將中醫藥理論與現代科學技術有機結合具有積極意義,因此需要組織國內有關專家(中醫藥理論、實踐的專家,以及系統科學的專家等),迅速制定出一套全新的中藥質量控制、安全評價、臨床應用和生產操作的指標體系,為中藥迅速發展并走向國際以便為人類健康服務創造有利條件。 方法創新。這是要求不沿用由一個國家來制定標準,再逐一推廣的傳統做法,而是加強國際合作,首先在世界的一個地區內的若干國家合作制定標準,并率先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