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護理在創傷性截癱患者護理中的作用
鐘煜 沈朝輝
【關鍵詞】 心理行為干預;胃管;影響效果
留置胃管是普外科的一項基本護理技術操作,不僅要求護理人員具有熟練的操作技能,而且還要求患者的密切配合。但在臨床實際工作中,常發生插管時患者因惡心、嘔吐反應嚴重致使插管困難甚至失敗;或因留置胃管期間咽喉部干痛不適,患者有明顯的拔管意向,甚至自行拔除胃管而影響治療。為了解心理行為干預對留置胃管患者的影響,筆者對普外科留置胃管的128例患者進行對比觀察。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對象為2003~2004年6月在普外科留置胃管的患者128例,年齡20~71歲,按住院號單雙數隨機分設干預組和對照組各64例。所有患者均神志清楚,既往無插胃管史,其中胃腸道手術術晨留置胃管者54例,腸梗阻急診入院置管者29例,術前常規洗胃置管者25例,急性胰腺炎置管者20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文化程度及治療方法等方面差異無顯著性(P>0.05)。
1.2 方法 兩組均按常規方法留置胃管,所用胃管均為16號,插管至45~55cm時抽得胃液,表示置管成功。在留置胃管過程中,對照組進行常規護理,干預組在常規護理的同時進行心理行為干預。
2 心理行為干預措施
運用現代護理理念,以滿足患者的需要為護理工作中心,以解決患者的健康問題為護理工作目標,按護理程序對患者的心理、行為進行正確的評估、診斷,并制定相應的護理措施,有針對性地給予心理疏導、心理支持和行為干預,強調以良好、正性的心態和行為面對疾病和痛苦。
2.1 分解、制定干預目標 對留置胃管患者的不適反應和不恰當行為進行分解、歸類后分為:(1)認知方面,即認為插胃管是一項痛苦的治療,自己接受此項治療是被動的;(2)行為方面,由于置管造成的不適表現為明顯的拔管意向和不恰當的個人行為(即不遵醫行為[1])。所以,應從認知和行為兩方面對患者進行目標干預。
2.2 制定合理的干預方法,實施有效干預
2.2.1 心理干預 (1)建立相互理解信任的護患關系。耐心傾聽患者的主訴,詳細了解病史,分析患者的心理狀態,明確其對疾病的反應,在言行上、感情上對患者的緊張不安表示理解和認同。(2)緩解患者緊張恐懼心理。在護患建立了相互信任關系的基礎上,與患者共同剖析治療中錯誤意向的成因及其對疾病的消極影響,并請術后恢復良好的病例現身說法,消除患者的負性情緒。(3)幫助患者建立良好的心理適應性。通過護患交流,讓患者了解疾病的相關醫學知識,說明留置胃管的作用、目的、方法及其在治療過程中的重要性;交待留置胃管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不適及其應對方法以及需要配合的要點;對精神高度緊張、有嚴重恐懼感的患者,應先觀察一段時間,待心理適應后再進行插管,使患者有良好的心理準備,能夠主動積極配合治療。(4)重視關注患者的心理體驗和感受,理解患者的行為。對置管后患者已體驗到的痛苦與不適應表示理解與同情,對患者的積極配合應及時給予鼓勵與表揚。充分的理解與關心能使患者體驗到強有力的被支持感,不適反應隨之減輕。
2.2.2 行為干預 改進置管的方法,正確指導患者的行為配合,強調自拔胃管是一種不遵醫行為且影響疾病的治療和康復,幫助患者矯正不良適應行為,使患者的行為朝著預期方向發展。(1)改進置管方法。胃管的機械刺激可引起咽喉部肌肉強烈收縮,胃管的插入對于咽、喉、食管是外源性刺激,極易引起機體惡心、嘔吐等反應,使胃管被推至口腔而致插管失敗[2]。置管前3~5min沿鼻前庭環行滴入鹽酸利多卡因0.6~0.8ml,待患者訴鼻咽部有麻木感時再行插管,能有效地減輕患者置管時的不適,提高一次置管成功率。(2)正確指導患者的行為配合。置管前囑患者取坐位或半臥位,此臥位患者易于接受,能緩解其緊張情緒,減輕心理壓力,同時胃管可借助重力作用自然下垂,便于隨吞咽動作置入。插管時幫助患者頭部稍后仰,使氣道相對縮短,指導患者像吃面條一樣自行吞咽。當患者出現惡心、流淚等刺激癥狀較重時,可囑患者間斷休息,大口喘氣行深呼吸。并按摩耳部咽喉穴[3](即按摩耳屏內側上1/2處至耳部發熱),使患者產生吞咽反射,分散注意力,緩解緊張情緒,減輕胃管對咽喉部的刺激。(3)通過護理手段減輕患者置管期間口渴、口唇干燥等不適。每天進行口腔護理2次,指導患者定期用含漱液漱口,并用甘油、石蠟油等潤滑口唇。對胃腸道手術后的患者在術后6h可指導適量飲水,服用維鋅合劑[4],以減輕不適,增加口腔舒適度,促進胃腸功能恢復。(4)指導放松訓練技術,引導患者從治療性情境中分散注意力。具體放松方法有:肌肉放松法、想像力放松法、深呼吸放松法、靜默法、漸進性放松法等。放松技術能有效地減輕患者置管期間惡心、嘔吐等不適癥狀,減少自拔管的發生。(5)充分調動患者的社會支持系統。在病情允許時,可以增加患者與親人和朋友的相處時間。良好的親情、友情、社會支持可以使患者保持良好的社會適應性,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
3 結果
3.1 兩組患者留置胃管情況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留置胃管情況比較 表1可見,干預組和對照組留置胃管情況比較,經χ2檢驗,差異有非常顯著性(P<0.01)。
3.2 兩組患者對護理效果滿意度調查統計 兩組患者均在出院時發放滿意度調查表,結果示干預組的護理效果滿意度平均95%,而對照組平均為90%。 以上結果表明,留置胃管過程中有效地心理行為干預在減輕患者的不適反應、提高一次置管成功率、增加患者的舒適度、降低自拔管的發生方面顯示出良好結果。與此同時,患者能夠積極主動地配合治療護理,護士工作得到了患者的認同,提高了護理工作質量,護患關系也因此更加協調融洽。
4 討論
留置胃管是護患雙方相互配合的一項護理技術操作,因此操作前的心理支持和心理疏導可以幫助患者提高認知水平,消除心理上的焦慮不安和恐懼感,鞏固患者的信心,從而以正確地認識以正性積極的心態面對此項操作。
通過心理行為干預提高了患者的遵醫行為,減少自拔管的發生。國內有資料統計[5],對留置胃管承受困難者占32%,而留置胃管帶來的不適是導致患者自拔管的主要原因。本次研究通過對64例留置胃管的患者進行有效地心理行為干預,提高了患者對留置胃管所致不適的應對能力,激發其主觀能動性,調動自我控制能力,提高機體耐受性,減少了心理及情緒上的過度痛苦與不安,增加身心方面的舒適度,強化了遵醫行為。
有效的心理行為干預,既改變了患者的認知態度,提高了患者的遵醫行為,又加強了護患溝通,密切了護患關系,提高了護理工作質量,也提高了護理人員的學習積極性。只有不斷學習和更新護理觀念,全面掌握心理護理的知識與技能,不斷拓展心理護理工作領域,修正護理人員的行為態度,才能提高自身業務素質,真正做到促進患者身心各方面的康復。
1 周達生,姚華庭.醫學系統工程與遵醫行為研究.中國醫院管理,1995,15(2):37.
2 張紅艷,任安菊.緩速與快速置胃管方法的效果觀察.護理學雜志,2002,7(3):163-165.
3 王秀華,杜文碧.鼻胃管置入法的護理研究進展.實用護理雜志,2003,19(6):54-55.
4 張允,李玉萍.胃腸減壓病人適量飲水與傳統方法的效果觀察.實用護理雜志,1997,13(3):123.
5 劉曼麗.中華護理理論與實踐.秦皇島: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7,137-138.